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篇
工业技术   75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71.
利用EBSD技术对CGO硅钢热轧、中间退火、脱碳退火及二次再结晶退火组织及织构进行分析,研究了CGO硅钢各阶段加工制备过程中高斯{110}001晶粒的形状、尺寸及分布特点,分析了高斯取向晶粒在各工序过程中的遗传继承性特点。结果表明,CGO硅钢热轧板的次表层存在Goss取向晶粒,历经一次冷轧及中间退火后Goss取向晶粒基本消失,一次再结晶之后Goss织构仍不是主要织构,主要织构为{111}110和{111}112,说明Goss取向晶粒在二次再结晶退火前数量及尺寸上并不占优势,二次再结晶过程中Goss取向晶粒异常长大形成锋锐Goss织构。{111}110和{111}112织构组分的强度在一次冷轧中不断增加,{111}112织构组分的强度在二次冷轧后达到最大而{111}110织构组分是在初次再结晶后变强。  相似文献   
72.
回火工艺对针状铁素体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康军艳  余伟  陈银莉 《钢铁》2006,41(9):65-69
对针状铁素体钢进行540~630℃回火后的组织、性能进行了研究.与轧态相比,630℃回火后钢的屈服强度提高75 MPa,伸长率的平均值降低1.9%,冲击功的平均值提高1.75 J.对回火前、后钢板的组织和析出物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回火后晶粒内部的位错密度减小,亚晶板条部分消失;回火后析出物粒子的平均尺寸减小;回火温度越高,析出物粒子的平均尺寸越大.630℃回火以后,在1~10 nm尺度范围内的粒子分布频度增加2~3倍,铌的析出量增加了166.9%,钒的析出量增加了584.6%.细小析出物的增加和亚晶板条的部分消失是强度提高、塑性改善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3.
在Gleeble-3500热模拟试验机上采用应力松弛法,研究了38MnSiVS非调质钢在750~950℃、10%~40%变形量条件下的析出-时间-温度(precipitation-time-temperature, PTT)曲线。基于Dutta和Sellars提出的应变诱导析出模型(DS模型),建立了等温析出动力学模型,计算得到理论PTT曲线。通过与试验PTT曲线比较,得出模型对钢的析出鼻尖温度、析出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的预测较为精准。采用“时间补偿法”建立了连续冷却析出动力学模型,计算出连续冷却过程析出相的体积分数和平均尺寸,与透射电子显微镜和能谱分析结果基本一致,而且冷速的增大可抑制钒的析出,细化析出相,表明模型可以准确地预测钒微合金非调质钢的连续冷却析出过程。最后,通过析出强化增量计算得出,V(C,N)析出强化对38MnSiVS非调质钢强度的贡献较大。  相似文献   
74.
电子探针显微分析仪可通过校正曲线法准确地测定质量分数小于1%的钢中微区组织的碳含量。目前,建立校正曲线所使用的标准样品主要为Fe-C合金,鲜有轴承钢标准样品研制及其应用的报道。实验通过真空冶炼得到一组不同碳质量分数(0.180%~0.94%)的轴承钢研究材料,并按国家标准对其稳定性和均匀性进行定量判定,以得到一组适用于校正曲线法定量分析轴承钢中碳含量的标准样品。研究表明,轴承钢研究材料的稳定性和均匀性符合国家标准要求,依据其所建立的校正曲线的线性相关系数为0.979 17,与Fe-C标准样品的校正曲线相比略低。但由于其物理化学性质更接近于实际钢铁产品,其所测得的钢中碳含量更接近于真实值。轴承钢系列标准样品的研制为今后准确测定轴承钢显微组织中碳含量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5.
采用中性盐雾腐蚀实验对不同Cr与V含量的合金弹簧钢进行了24~288 h的腐蚀实验,用光学显微镜(OM) 观察腐蚀样品的表面宏观形貌,通过扫描电镜 (SEM) 观察腐蚀产物 (简称锈层) 截面情况,用能谱仪(EDS) 分析确定了腐蚀产物中Cr、V和Cl含量与分布情况,用X射线衍射 (XRD) 和Rietveld分析确定了腐蚀产物各锈层相的相对含量。结果表明:当腐蚀时间达到288 h时,钢表面逐渐形成内层 (30~50 μm) 和外层 (100~180 μm) 的两层结构锈层。其中外层主要是由γ-FeOOH组成,很容易剥落;而内层包含α-FeOOH和Fe3O4,结构较致密,与基体结合比较牢固。Cr和V在内层锈层中明显富集,而没有Cl-,说明在内层锈层区域Cl-侵入受到阻止;而外层锈层中Cr和V基本没有富集,且含有一定量的Cl-;通过XRD分析腐蚀的不同阶段和不同部位的锈层成分图谱及相对含量关系,分析了γ-FeOOH形成和γ-FeOOH转化为α-FeOOH的过程。基于上述分析构建了不同相的转化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