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工业技术   2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1.
从P20中厚板的低倍组织、显微组织、低倍制样以及生产工艺等方面对中心裂纹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钢板中心偏析严重、热切割制样时产生较大组织应力和热应力是产生钢板中心裂纹的主要原因。通过降低连铸钢水过热度、在连铸过程中采用电磁搅拌、连铸坯轻压下等技术措施,有效改善了连铸坯中心偏析状况。  相似文献   
12.
对D2钢进行不同处理后,利用OM、SEM和XRD进行了微观组织分析,并测试了硬度与冲击韧性,研究固溶-高温回火球化预处理对D2钢微观组织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D2钢经固溶-高温回火处理后碳化物偏析程度明显降低,高温回火时碳和合金元素从过饱和的马氏体基体中析出,均匀聚集长大形成合金碳化物颗粒,改善了基体中碳化物的形态和分布;最佳的预处理工艺参数为780℃回火6 h,经最佳预处理-淬回火后,材料冲击韧性提高了23.8%。  相似文献   
13.
采用高速激光熔覆技术在Mg-Gd-Y-Zr镁合金表面制备Al-Si涂层。通过光学显微镜(OM)、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以及电化学分析测试、摩擦磨损测试对熔覆层的微观组织及性能进行表征,研究了基体与Al-Si涂层的冶金机理以及耐磨耐蚀能力。结果表明,熔覆层组织包括树枝状α-Mg固溶体、不规则块状Mg2Si、α-Mg+Al12Mg17共晶以及花瓣状组织Al3Mg2。由于细晶强化和第二相强化等原因,Al-Si涂层的硬度达到160 HV0.1。此外,与镁合金基体相比,Al-Si涂层的耐腐蚀性能显著提高,自腐蚀电位相比基体提高约200 mV,自腐蚀电流密度降低2个数量级,抗磨损效果提高30.7%,因此Al-Si涂层有望成为稀土镁合金更有前景的耐磨耐蚀防护涂层。  相似文献   
14.
采用扫描电镜(SEM)、洛氏硬度计、电子拉伸试验机和夏比冲击摆锤等分析了 4Cr5MoSiV1Ti钢经Q-P-T(淬火+碳分配+回火)热处理后的组织性能.结果表明:当碳配分温度为400℃和碳配分时间为3 min时,试验钢的冲击韧性达到26.25 J·cm-2,碳配分时间增加到20 min和60 min,其强度和硬度均呈上升趋势;当碳配分温度为370℃和碳配分时间为3 min时,试验钢的硬度值为49.66 HRC,冲击韧性为25J·cm-2,断面收缩率为51.2%;当碳配分温度升高到400℃和430℃,试验钢的强度提高,冲击韧性和断面收缩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通过金相、SEM和TEM观察,表面粗糙度测试和电化学实验方法,对经过不同温度淬火和回火的国产Cr13型马氏体不锈钢的微观组织演变及其对材料硬度,表面光洁度和耐蚀性能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马氏体是基体中的主要相,当回火温度为650℃时,铁素体变成基体中的主要相,随着回火温度的提高,不锈钢基体组织发生了由回火马氏体到回火索氏体的演变.回火后,材料的硬度降低,当回火温度达到650℃,材料硬度降至22 HRC,其表面光洁度大幅度降低.同时,回火材料的耐点蚀性能低于淬火态材料,且随着回火温度的提高,马氏体不锈钢的点蚀电位降低,并在500℃时达到最差.  相似文献   
16.
镁合金作为最有发展前景的轻质结构材料之一,具有良好的铸造性、可加工性、生物相容性和优异的力学性能,已广泛用于汽车制造、航空航天以及生物医学等多个领域。随着轻量化发展,开发镁合金整体构件已成为其应用趋势。但是,整体构件通常具有规模大、结构复杂的特点,相较于传统制造工艺,电弧增材制造具有沉积速率高、成本低、材料利用率高等特点,为制备大型镁合金构件提供可能性。因此,镁合金电弧增材制造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研究,本文主要从3个方面对镁合金电弧增材制造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首先,介绍了电弧增材制造技术不同工艺方法;其次,介绍了镁合金电弧增材制造的研究现状包括成型质量和组织性能;最后,总结了镁合金电弧增材制造可能面临的挑战,为镁合金电弧增材制造技术的进一步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金属增材制造技术具有“微区超常冶金”和“激冷快速凝固”的本征属性。实现动态监测和控制增材制造过程中缺陷、应力和组织的演化,是该领域国际前沿研究的难点和热点。本文从航空、航天及汽车等领域中金属增材制造的关键共性问题入手,阐述了同步辐射和中子衍射2种方法在金属增材制造中的冶金动力学及内部缺陷原位分析,液态金属超常凝固,微观组织及相变过程,内应力的形成及演化行为的研究进展。最后,阐述了研究不足,并展望了金属增材制造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18.
飞剪刃口的失效形式为热磨损失效,对其失效特征进行分析后,综合性价比因素选择耐热磨损性能更好的H13k钢代替原有的材料制作飞剪刃口,并经过合理的热处理工艺,刃口的使用寿命提高了30%~40%,降低了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19.
对存在黑斑的H13钢锻材的横截面进行了宏观及显微观察,并进行了非金属夹杂物等级、化学成分和显微硬度分析。结合冶炼操作情况对黑斑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进行了消除黑斑组织的热处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H13钢锻材的黑斑是由于钢液成分不均、溶质元素富集形成的一种严重偏析现象,通过提高钢液成分的均匀性可以防止黑斑的产生,采取二次球化退火或固溶+球化退火热处理工艺可以改善或消除锻材中的黑斑现象。  相似文献   
20.
热作模具钢热疲劳性能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热作模具钢(各种热锻模、热压模、热挤压模和压铸模)的工作型腔表面高于600℃时易产生热疲劳裂纹和热疲劳失效问题,综合分析了国内外热疲劳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重点讨论热疲劳试验方法、影响热疲劳的因素、热疲劳性能的评价方法以及热疲劳裂纹萌生和扩展机理,提出一些提高热作模具钢热疲劳性能的措施,以及今后热疲劳性能研究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