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7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6篇
工业技术   21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TiSiCN 硬质纳米复合涂层因其优异的力学性能和摩擦学性能而被广泛应用于各类机械零部件表面的防护涂层,但是超硬耐磨 TiSiCN 纳米复合涂层的可控制备技术仍然有待进一步研究。 采用高功率脉冲磁控溅射技术,微脉冲振荡开启时间 <i>τ</i>on = 50 μs,平均靶功率 4~ 8 kW,在 AISI 316L 不锈钢和 Si(100)单晶硅表面沉积了一系列不同成分的 TiSiCN 纳米复合涂层。 通过 XRD、FESEM、TEM、Raman 表征了涂层的结构和成分,采用纳米压痕仪和显微硬度计表征涂层的硬度和断裂韧性 KIC 。 通过摩擦磨损试验机表征了涂层在不同介质环境下的摩擦学性能,利用表面轮廓仪和光学显微镜对磨痕形貌进行进一步分析。 分析结果表明 TiSiCN 涂层由非晶包覆晶粒尺寸为 4 ~ 11 nm 的 TiCN 纳米晶构成。 随着靶功率的增加,涂层的硬度从 32. 6 GPa 增至 41. 3 GPa,膜-基结合力等级均为 HF2~ HF1。 8 kW 制备的 TiSiCN 涂层在干摩擦、酸、碱、油溶液环境下的磨损率分别为 5. 9×10 -6 mm 3N -1m -1 、4. 3×10 -5 mm 3N -1m -1 、9. 1×10 -5 mm 3N -1m -1 和 1. 28×10 -9 mm 3N -1m -1 。 研究成果表明采用高功率脉冲磁控溅射技术制备的 TiSiCN 纳米复合涂层在酸、碱、油溶液环境下均具有优异的耐摩擦学性能,在各类腐蚀环境中具有优异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12.
随着隔震技术的发展,摩擦摆隔震支座因其隔震周期与上部结构质量无关且具备自复位能力等独特优势受到日益广泛的关注.保证摩擦面稳定的低动摩擦系数是推动其工程应用的关键.目前,美国摩擦摆产品多使用航空航天领域的固体润滑技术,而此类技术应用于摩擦摆的相关研究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亟需进行系统梳理和思考.文章简述滑动摩擦界面固体润...  相似文献   
213.
移动对象数据库对大量移动对象的位置信息进行管理,能够支持传统数据库不能进行的时空查询,考虑到大多数移动对象的运动都固定在已知的路线中,基于公路网的移动对象数据模型、通过对公路网拓扑图的数字化转换,能够对移动对象进行有效的管理,该文采用实时平均法来反映每条线路的动态运行情况,对移动对象未来位置进行了精确预测。  相似文献   
214.
一次强地震过后通常伴有多次余震发生,结构在历次地震中的损伤累计会降低其面临再一次强震作用时的安全储备。针对地下结构抗震设计与性能提升不考虑多次余震影响的现实情况,以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中的大开地铁站为原型,选取含有多次余震的真实主余震记录,对比研究了多次余震作用、地震单独作用以及仅考虑最大峰值加速度(peak ground acceleration,PGA)余震与主震构成主余震序列等3种不同工况下的结构地震响应特征。结果表明:余震作用对地下结构造成的地震损伤通常要比仅考虑单次地震激励时严重,余震强度较小时该现象不明显;在多次余震作用下,结构的峰值位移大于或等于相应单独地震的激励结果,但小于各单独地震的累计值;中柱的残余变形随余震次数的增多呈现出一定增大趋势,这将不利于结构的震后修复工作。  相似文献   
215.
分析长寿区生态质量时空演变过程和影响因素对三峡库区生态建设及恢复具有重要意义。选取长寿区为研究区,以2002—2021年多景Landsat-5 TM影像和Landsat-8 OLI影像构建遥感生态指数(RSEI),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研究生态质量演变过程,并通过随机森林模型分析生态质量和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长寿区RSEI均值由2002年的0.642 7降低到2006年的0.566 5,2010年以后RSEI均值稳步增加,生态质量呈“先恶化后好转,整体向好发展”的趋势;(2)生态质量较好的区域集中在高程较高的区域,较差的区域集中在长江两岸的工业园区、化工园区、城镇居民居住区;(3)2002—2021年长寿区生态质量改善面积为628.838 km2,占比44.16%;退化面积为183.269 km2,占比12.87%,改善效果明显;(4)随机森林模型分析发现高程和人口密度是影响RSEI空间变化的主要因子,人类活动和地形因素对区域生态质量变化起主导作用。利用RSEI和随机森林模型可以对长寿区及三峡库区内其他相似区域进行生态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