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3篇
工业技术   157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8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41.
封严涂层的抗冲蚀性与冲蚀速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自制的真空自由落砂式冲蚀磨损试验机上,对几种中温封严涂层的冲蚀率与冲蚀速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冲蚀率与冲蚀速度存在幂函数关系,速度指数随冲蚀角度增大而增大,在较高角度冲蚀时,速度指数比一般塑怀材料和脆性材料的高。基于冲蚀压痕效面,较好地解释了在90°冲蚀时涂层的冲蚀率与冲蚀速度3次方成正比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2.
介绍了一种新型涂层压入仪。对比了压入法,划痕地,接触疲劳法测定不同处理基体、同类PECVD TiN膜基结合强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采用该压入仪,运用连续加载压入法,可方便地定性或半定量测定PECVD TiN膜基结合优势。该法所测临界载荷Pc不仅反映膜基结合的优势,还反映了膜基体系的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143.
碳纤维增强碳基复合材料增密方法及其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论述了化学气相渗透(CVI)、液相浸渍、CVI+液相浸渍和化学液气相渗透等4种增密碳纤维增强碳基(C/C)复合材料方法的原理和它们的特点.其中CVI增密方法的沉积效率低、生产周期长、成本高和生产适应性强;液相浸渍法增密速度快,但最终材料密度不高,存在大量细小的孔隙;CVI+液相浸渍综合了CVI和液相浸渍两种工艺的优点;化学液气相沉积的沉积速率高,但产品适应性差.  相似文献   
144.
炭/炭复合材料机加工粉尘有其独特的特性,粉尘量大、收集难度大。据此,针对该材料粉尘的产生和粉尘特性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对粉尘的收集方法进行了比较。选用旋风惯性除尘和滤筒式除尘串联的除尘机组.同时对滤筒除尘工作原理及滤简材料的过滤性能作了介绍和分析。采用该除尘机组除尘,通过对排出到室外空气和车间内空气的检测,除尘效果比较理想,各项指标完全符合国家环保标准。  相似文献   
145.
涂层压入仪的研制及其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报导了涂层压入仪的研制背景、结构原理,主要技术特性及其应用举例。该仪器具有连续加载卸载功能并配有声发射和光学系统,能测量并记录连续的载荷与压入深度关系曲线,能用声发射系统对测试过程 涂层试样的工裂和剥落进行动态监测,并确定对应的载荷。用涂层压我作界面压入测得厚涂层与基体界面开裂的临界载荷PW可反映涂层的结合强度,也可正面压入考察薄膜与基体的结合区分薄膜开裂和肃表克琪 对应的载荷值,用加载过程中  相似文献   
146.
以Mo、Si和聚碳硅烷为原料,采用先驱体转化-反应热压制备SiC/MoSi_2纳米复合材料,并研究纳米SiC体积分数对材料显微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所制备的纳米复合材料中含有MoSi_2、SiC和极少量的Mo_5Si_3及SiO_2.纳米SiC的引入显著地改善了材料的力学性能,15%SiC/MoSi_2纳米复合材料的综合力学性能最好,其室温抗弯强度和断裂韧性分别为610 MPa和4.90 MPa/m~(1/2),比纯MoSi_2试样的分别增加了141.1%和58.0%;其高温抗弯强度在1 200和1 300 ℃时分别为720和516 MPa.  相似文献   
147.
C/C-Cu复合材料表面等离子喷涂钨涂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等离子喷涂技术,在C/C-Cu复合材料表面制备W涂层,采用氧乙炔焰进行烧蚀考核,通过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及X射线衍射仪对烧蚀前后涂层的显微组织及相组成进行分析,并与没有W涂层的C/C-Cu复合材料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熔蚀后有涂层的C/C-Cu复合材料质量损失仅0.9 mg/s,无涂层C/C-Cu试样的质量损失为5.6 mg/s。C/C-Cu复合材料表面W涂层较致密,与基体结合良好。烧蚀后C/C-Cu表面W涂层主要生成WO3和CuWO4,能谱分析(EDAX)表明有较多的Cu元素存在,但分布不均匀。W涂层在烧蚀后均较粗糙、疏松,存在孔洞和裂纹等缺陷,成为降低性能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8.
采用反应熔渗法(RMI)在密度为1.6 g/cm3的C/C复合材料上制备厚度为20~50μm的SiC-ZrC涂层。研究SiC-ZrC涂层结构以及涂层与C/C复合材料的界面相组成。结果表明:4种不同比例混合后的Zr,Si,C和ZrO_2粉末反应熔渗得到的样品涂层表面质量较好,由于反应过程先达到Si的熔点生成SiC,随着温度升高,当Zr和Si都熔融后,生成ZrC的吉布斯自由能低于SiC,故涂层由内到外呈现SiC-ZrC-SiC的三层结构,所有样品内部都熔渗了不同深度的ZrC和SiC。在偏光显微镜下SiC呈现黄绿色块状和粒状,ZrC呈现灰白色块状;粉末熔体通过共晶反应生成的Si,ZrSi_2,Zr和Zr_2Si与原料中的C以及热解炭反应最终生成SiC和ZrC,反应最终残留物中并没有发现ZrO_2。  相似文献   
149.
结构类似的炭材料和C/C复合材料的滑动摩擦磨损行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制备粗糙层热解炭(RL)和光滑层热解炭(SL)基体的C/C复合材料,测试该C/C复合材料与40Cr钢配副时的摩擦磨损行为,并对磨损表面进行SEM观察.对比研究高强石墨和光滑层结构的块状热解炭在相同条件下的滑动摩擦磨损行为.结果表明:PAN炭纤维改善C/C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行为;在实验载荷范围内,与高强度石墨材料相比,含RL炭C/C复合材料的摩擦因数降低0.08~0.12;体积磨损量增幅降低;与热解炭试样相比,具有SL炭C/C复合材料的摩擦因数降低0.02~0.05,体积磨损量低0.2 mm~3左右;随着时间的延长,大部分C/C复合材料的摩擦因数基本相对稳定或呈小幅下降,而石墨、热解炭块的摩擦因数均呈不同幅度的上升;具有RL炭的C/C复合材料摩擦表面膜厚度随载荷增加而降低,具有SL炭的C/C复合材料摩擦表面较粗糙;高强石墨能形成较完整致密的摩擦膜,但磨粒磨损严重,磨屑易在摩擦膜边缘形成层状堆积;热解炭块摩擦表面磨屑堆积松散,有较多的孔洞以及热解炭层整体剥落的形貌.  相似文献   
1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