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工业技术   4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张少雄  杨永谦 《工程力学》1996,(A01):321-325
本文以船体薄壁梁理论和二维流体直接边界元方法为基础,建立一个用于薄壁梁型船舶结构在水上运动的流固耦合作用的计算模型,将流体对结构的作用处理为集束的附加质量阵,迭加到结构的一致质量阵之中,用迭代的方法求得船体在水上运动的湿固有频率和模态,进而得到了其动力响应。  相似文献   
32.
在大开口船舶弯扭组合强度进行计算过程中,剖面特性计算是一项主要内容。采用中国船级社(CCS)的SCLOS程序系统计算剖面特性时,一般需要对整个剖面进行离散,数据量大,规定复杂。利用剖面的对称性和图形的拓扑原理,实现了只输入一半剖面信息进行全剖面计算的功能,可以大大减小输入数据的工作量和出现差错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3.
水面热交换模型的精确性和易用性对水环境数值模拟结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大气和水体之间热交换的复杂性,前人提出了多种描述水面热交换的模型,并且模型中计算式参数繁多,其中参数的确定难度较大。详细介绍和对比了EFDC程序使用的和参考文献8中介绍的水面热交换模型计算式,后者提出的模型计算式参数较少并且易于应用,具有很明显的优越性。基于EFDC程序,对其水面热交换计算式进行二次开发,将参考文献8中介绍的通用的、便于使用的水面热交换计算式嵌入到EFDC程序中,并对开发后的水气热交换计算式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34.
网格粗细对于有限元模态分析计算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针对某船用方舱结构的固有模态,采用3种不同网格密度的模型进行计算,通过对计算结果的比较分析,说明网格密度对于有限元模态分析的影响。  相似文献   
35.
对具有6根纵向翅片管的冷管排在地铁隧道内的自然对流换热现象进行了数值模拟,流态假设为层流,分析了不同管排与隧道侧面墙壁距离L(L/d=1,2,3,4,5)和相邻两翅片管管心距离S(S/d=2,3,4,5,6)对冷管排自然对流流动和换热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隧道侧壁与冷管排的相互作用对自然对流流动与换热产生了引流效果。在墙距L和管距S较小时,空气流动处于劣势,管排与空气的换热处于削弱状态。随着墙距L的增加空气流动逐渐增强,但引流效果逐渐减弱,使得管排的平均对流换热系数在L/d=2时到达峰值。随着管间距S的增加空气流动逐渐增强,使气流下游翅片管受上游翅片管尾流的削弱作用逐渐减弱,当S/d=5时管排的平均对流换热系数到达峰值。  相似文献   
36.
外语教学TAIYIC原则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下半叶中国的外语教学、特别是英语教学,有两大特点:一是费时低效;一是全盘西化(张先鉴,1998)。自李岚清副总理1996年6月指出外语教学“费时较多,收效较低”的现象以来,费时低效成为外语教学界一个关注点,学者们已经开始寻找与分析原因,并提出对策(井升华,1999)。全...  相似文献   
37.
广东风力发电的现状及其发展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少雄 《广东电力》2001,14(2):22-24
风能-清洁可再生能源,以其突出的优点,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在国内,广东省较早、较快开发风力发电,但风力发电装机容量占全省总装机容量的比例仍然非常小,为此,通过分析目前广东风力发电的现状,结合广东电网的实际情况,从电源结构的多样化,风电开发的必要性、可能性、政策性、经济性等方面,探讨广东风力发电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38.
针对2000年广东电网出现的拉闸限电现象,分析了广东电网的现状电力供应紧张的原因,指出广东电力供应略有节余的阶段性缓和现象已经结束,并针对目前广东电网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39.
综述了近年来水溶性聚乙烯醇(PVA)薄膜的制备工艺进展,介绍了其在共聚改性、共混改性、复合改性方面的研究进展,以及在制备工艺、改性方法上的优缺点.共混改性可简单通过材料混合显著提高性能;与共混改性相比,共聚改性的组分混合较为均匀,但是条件较难控制;复合改性可以综合共聚改性和共混改性的优点.  相似文献   
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