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9篇
医药卫生   18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01.
抗HIV植物蛋白MAP30等药物的体外抗单纯疱疹病毒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植物蛋白MAP30、无环鸟苷 (ACV)、α 干扰素 (IFN α)及叠氮胸苷(AZT)等药物对单纯疱疹病毒 (HSV)的体外抑制作用。 方法 :以Vero细胞为靶细胞 ,观察药物作用 4 8h后对HSV致细胞病变的抑制作用 ,并采用ELISA法测定药物对培养上清HSV 1和HSV 2抗原分泌的抑制作用。 结果 :MAP30和ACV均可使HSV的致细胞病变效应减轻。MAP30对HSV 1和HSV 2抗原分泌的 5 0 %抑制浓度 (IC50 )分别是 0 .5 μmol L和 0 .4 μmol L ,ACV分别是 2 .8μmol L和 2 .2 μmol L ,而IFN α和AZT对HSV无明显抑制作用。 结论 :MAP30除具有抗HIV活性外 ,还具有抗HSV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2.
目的 探讨超抗原葡萄球菌肠毒素A(SEA)和葡萄球菌肠毒素B (SEB)对HBsAg诱导小鼠产生抗 -HBs抗体水平及阳转率作用。方法 BABL/C小鼠 60只 ,随机分为 5组。组 1小鼠在左腹股沟皮下注射重组HBsAg 4ug ,每周 1次 ,连续 3周。余 4组HBsAg注射情况同组 1,但同时给予SEA或SEB。组 2注射HBsAg 1d后 ,在对侧腹股沟皮下注射SEA 2 5 μg、组 3注射SEB 2 5 μg ;组4第 2周注射HBsAg同时对侧腹股沟皮下注射SEA 2 5 μg、组 5注射SEB 2 5 μg。每周取血一次 ,采用ELISA方法检测小鼠血清抗 -HBs抗体水平。结果 组 1第 3周抗 -HBs阳转率为 41 7% ,抗 -HBs抗体水平 ( 0 75 8± 0 12 6) ;组 2、组 4第 3周抗 -HBs阳转率均为 10 0 % ,抗 -HBs抗体水平与组 1相比均差异显著 (P <0 0 5 )。而组 3、组 5第 3周抗 -HBs抗体水平与组 1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 >0 0 5 )。结论 SEA可显著提高HBsAg免疫后的小鼠抗 -HBs抗体水平及阳转率 ,对HBsAg诱导小鼠体液免疫有明显的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103.
目的探讨中国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中自身抗体的存在状况及意义。方法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25例、慢性乙型肝炎组20例、健康人20例(年龄、性别匹配),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核抗体(ANA)、平滑肌抗体(SMA)、抗肝肾微粒抗体1型抗体(anti-LKM1)、抗线粒体抗体(AMA)和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免疫印迹法检测抗肝细胞胞溶质抗原1型抗体(anti-LC1)、抗可溶性肝抗原/肝胰抗原抗体(anti-SLA/LP)、抗肝肾微粒抗体1型(anti-LKM1)、AMA-M2亚型等多种自身抗体.结果PBC中ANA、AMA、M-2检出阳性率分别为48%、96%及96%,组间比较,Pearsonχ2检验在α′=0.02水准,PBC组明显高于其他2组(P<0.01);HBV组、正常对照组间无明显差异。PBC组AMA滴度范围1:320~1:10000,几何平均滴度为1:2252.3,非PBC组AMA滴度范围为1:100~1:320,几何平均滴度为1:147.4。PBC组ANA滴度范围在1:320~1:10000,几何平均滴度为1:827,也较非PBC组1:262.2明显高。SMA、anti-LKM1、anti-LC1、anti-SLA/LP、pANCA、cANCA阳性率在各组均较低,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BC组中分别有1例患者ANA、SMA以及ANA、LKM-1同时阳性,此2例患者结合性别、生化、自身抗体等资料符合自身免疫性肝炎(AIH)诊断条件。结论PBC中ANA、AMA及M-2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人及慢性乙型肝炎组,而且存在高滴度的AMA、ANA。而其他自身抗体的阳性率较低。存在PBC/AIH自身免疫性肝病重叠综合征。  相似文献   
104.
目的:检测我国新生儿脐带血T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使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进行血常规检测;荧光素标记的抗CD4/抗CD8/抗CD3和抗CD4/抗CD25/抗CD3单克隆抗体对血液细胞表面分子进行免疫荧光染色,用流式细胞术进行各细胞亚群计数和分析.结果:新生儿脐带血中红细胞(RBC)计数、血红蛋白(Hb)含量、白细胞(WBC)计数、淋巴细胞百分比与成人外周血有显著性差异.新生儿脐带血组中CD3^+T细胞、CD3'CD4^+T细胞、CD3^+CD8^+T细胞、CD4^+CD8^+T细胞、CD4^+CD25^high调节性T细胞、CD4^+CD25^intT细胞、CD4^+CD25^-T细胞绝对计数及其在各自细胞亚群中的百分比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中国正常新生儿脐带血与成人外周血的RBC、Hb、WBC及T细胞亚群检测结果存在显著性差异,这与新生儿免疫机制发育不完全是相符合的.  相似文献   
105.
目的:克隆汉坦病毒G1和G2糖蛋白基因,构建基于杆状病毒表面展示系统(BSDS)的G1和G2糖蛋白杆状病毒表达质粒.方法:用PCR方法扩增汉坦病毒西安分离毒株84FLi株G1和G2糖蛋白基因的编码区,将其克隆入T载体,构建糖蛋白基因的T-A克隆.然后将糖蛋白编码区从T-A克隆中切下,插入杆状病毒表达转移载体pBACsurf-1的gp64信号肽和gp64成熟蛋白之间.结果:获得四个分别含有汉坦病毒G1和G2糖蛋白编码区的T-A克隆,并构建成功G1和G2糖蛋白的杆状病毒表达质粒.结论:构建成功基于BSDS的G1和G2糖蛋白杆状病毒表达质粒,为进一步用BSDS表达汉坦病毒糖蛋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6.
目的探讨RT-RCR、双McAb夹心法ELISA和IFA三种方法检测汉坦病毒RNA及抗原的敏感性。方法采用RT-PCR、双McAb夹心法ELISA和IFA三种方法检侧汉坦病毒A9株细胞培养物中病毒RNA和抗原。结果RT-PCR敏感性最高,种毒后1天即可检出病毒RNA;其次为ELISA,种毒后2天可检出冻融细胞上清内的病毒抗原;IFA检出感染细胞内病毒抗原的最短时间为72小时。PCR产物的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毒株与汉坦病毒76-118株M片断的同源性为81.8%,从而验证了RT-PCR的特异性。结论RT-PCR的敏感性高于双McAb夹心法ELISA和IFA。  相似文献   
107.
应用PCR从汉坦病毒吸附的人外周血特异性B细胞扩增抗体可变区基因许国双白雪帆杨为松黄长形张文彬李光玉(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传染科,西安710038)90年代发展起来的噬菌体抗体库技术,可绕过免疫和杂交瘤技术,直接用人外周血淋巴细胞(hPBL)扩增抗体...  相似文献   
108.
目的:探讨汉滩病毒核衣壳蛋白(HTNV-NP)诱生的特异性细胞免疫的分子基础,阐明HFRS的发病机理。方法:分离HFRS患者的PBMC,建立HTNV-NP特异性的CTL克隆,同时将克隆有HINV S基因不同片段的真核表达载体转染患者自身的B淋巴母细胞系(BLCL),建立CTL靶细胞系,并进行细胞杀伤试验。结果:建立的特异性CTL克隆对表达完整NP、NP羧基和氨基端肽段的靶细胞均有比较明显的杀伤效应,平均杀伤率分别为50.2%、39.0%和25.4%。结论:NTNV-NP优势T细胞表位可能主要位于病毒核蛋白的羧基端。  相似文献   
109.
目的 使人整合素αvβ3在CHO细胞表面有效表达,为从分子水平了解汉坦病毒(hantavirus,HV)的感染及致病机制。方法 构建含人整合素β3 ORF区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β3;将其与含人整合素αv全长cDNA的质粒pcDNA3-αv分别及共转染至CHO细胞中进行表达;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流式细胞仪、免疫沉淀及免疫印迹实验对外源基因的表达进行定性、定位及定量检测,并确证表达产物的免疫反应性。结果 人整合素αv、β3基因在共转染组细胞中有高效表达,目的蛋白主要定位于细胞膜上;β3基因在pcDNA3.1-β3单独转染组细胞中的表达明显弱于共转染组;而pcDNA3.1-β3单独转染组则未见有效的表达。结论 人整合素αvβ3在CHO细胞表面的有效表达需要2个亚基共同参与.  相似文献   
110.
0 引言 汉滩病毒属布尼亚病毒科汉坦病毒属,主要引起人类肾综合征出血热,我国是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生和流行的主要疫区. 故寻找安全有效、低廉的疫苗是控制本病流行和发生的关键[1],基因免疫是将编码外源蛋白的核酸表达质粒直接转化到机体,以激发机体产生针对外源蛋白的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过程. 由于基因免疫具有同时激发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特点,操作简单,成本低廉, 特别适合传染病的预防和治疗. 本研究将汉滩病毒S片段编码区基因(核蛋白编码区基因)插入到真核表达载体pVR1012中,成功地构建了重组表达质粒pVRS22, 并用该质粒进行了体外非洲绿猴肾传代细胞Vero-E6细胞的瞬时转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