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9篇
  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27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61.
目的 肺静脉隔离足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主要策略.但是部分阵发性房颤患者的房颤为非肺静脉起源.本文对非肺静脉起源阵发性房颤消融效果进行中长期随访研究.方法 入选256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其中女性62例,平均年龄(53±2)岁,行电生理检查,共发现27例(占10.5%)为非肺静脉起源(非肺静脉起源组),包括起源于上腔静脉(16例,占59.3%),左心房后壁(4例,占14.8%),界嵴(2例,占7.4%),冠状静脉窦(2例,占7.4%),卵圆窝(1例,占3.7%),左心耳(1例,占3.7%),左心房游离壁(1例,占3.7%).其余患者为肺静脉起源组.非肺静脉起源组中,所有病例的触发灶均在初次消融术中成功消融.4例(14.8%)需行2次消融术,其中3例为上腔静脉起源,1例为左心房后壁起源.肺静脉起源组52例(22.7%)需行2次消融术,6例需3次消融术.结果 非肺静脉起源组随访(40±12)个月,有25例(92.6%)无房颤复发,肺静脉起源组随访(44±12)个月,185例(80.8%)无房颤复发.结论 在房颤某些亚群的治疗中,标测并消融非肺静脉起源的触发灶非常重要.而且对于该类病人,中长期的随访证实中长期成功率较高,提示导管消融治疗房颤有较好的中长期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62.
目的肺静脉电隔离(PVI)是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重要手段,心房电重构是房颤发生和维持的重要因素。本研究旨在研究PVI对急性心房电重构的影响并揭示其可能机制。方法选取成年杂种犬1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PVI组。应用硫代巴比妥钠麻醉后分离并结扎双侧颈交感迷走神经干。两组犬均行房间隔穿刺并以600次/min起搏右心房30min构建急性心房电重构模型,PVI组穿间隔后即行环肺静脉口部电隔离。快速心房电刺激前后于右心耳(RAA)及左心耳(LAA)处测量基础状态下(非迷走神经刺激)及颈部迷走神经干刺激时的心房有效不应期(ERP)和房颤易感窗口(VW)。结果(1)对照组快速心房电刺激后基础状态下(RAA处P〈0.01,LAA处P〈0.001)和迷走神经刺激时(RAA处P〈0.05,LAA处P〈0.05)测得的ERP均明显缩短。快速心房电刺激前后基础状态下均不能诱发房颤;快速心房电刺激后,RAA(P〈0.01)和LAA处(P〈0.05)的VW在迷走神经刺激时明显增宽。(2)PVI组快速心房电刺激后基础状态下(RAA处P=0.451,LAA处P=0.197)和迷走神经刺激时(RAA处P=0.104,LAA处P=0.231)测得的ERP较快速心房电刺激前无明显变化。快速心房电刺激前后基础及迷走神经刺激下均不能诱发房颤。(3)对照组快速心房电刺激后ERP缩短值较PVI组明显增加(基础状态时LAA处P〈0.05,RAA处P〈0.05;迷走神经刺激时LAA处P〈0.01,RAA处P〈0.05)。结论心房电重构伴随着迷走神经对心房电生理特性调节活动增强,肺静脉电隔离能减轻心房电重构,其机制可能为心房去迷走神经效应。  相似文献   
263.
目的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肺静脉隔离(PVI)不仅去除了心房颤动(房颤)的触发病灶,也可能改变了房颤赖以维持的物质基础,但PVI如何改变了房颤的维持机制的研究较少.研究目的在于PVI对迷走神经对心房电生理特性调节及对房颤易感性的影响.方法11只成年杂种犬,全麻及机械通气下行颈部交感-迷走神经干剥离术,经右颈内静脉穿刺术放置右心室及冠状窦导管,经左股静脉放置右心房导管,经房间膈穿刺途径放置消融及标测导管于左心房.静脉应用普萘洛尔阻断交感神经活性.分别于肺静脉消融前后在基础状态及迷走神经刺激时测量右心耳(RAA)、左心房游离壁(LAFW)、冠状窦近段(CSP)及冠状窦远端(CSD)的不应期(ERP)及心房易感窗口(VW).不应期缩短值为基础状态下的ERP与迷走神经刺激时的ERP的差值,VW定义为引起房性早搏或房颤的最长与最短S1S2间期的差值.结果(1)有效不应期的变化消融术前,迷走神经刺激能明显缩短心脏各部位的ERP.消融术后,左心房内迷走神经刺激所致的ERP缩短值明显降低[LAFW(43.64±21.57)ms与(11.82±9.82)ms,78,P<0.001;CSP(50.91±26.25)ms与(11.82±14.01)ms,P<0.001;CSD(50±31.94)ms与(17.27±20.54)ms,P<0.005]右心房内变化不明显[(58.18±28.22)ms与(50.91±22.12)ms,P=0.245].(2)VW的变化消融术后,基础状态下测得的VW无明显变化[RAA(32.5±37.32)ms与(21.25±27.48)ms LAFW(31.25±28.5)ms与(35±35.46)msCSP(20±23.3)ms与(22.5±26.05)ms;CSD(30±32.95)ms与(27.5±31.51)ms.P=0.21-0.74],而迷走神经刺激时左房内测得的VW明显降低[LAFW(36.25±11.88)ms与(11.25±16.42)msP<0.001;CSP(52.5±19.82)ms与(13.75±19.96)msP<0.005;CSD(43.75±19.23)mS与(17.5±19.82)ms,P<0.05],右心房内无明显变化[(52.5±22.52)ms与(42.5±10.35)ms,P=0.316].结论PVI能导致左心房(包括冠心窦)去迷走神经反应,引起迷走神经刺激时的心房不应期延长及心房易感窗口缩短.提示PVI所致的左心房去迷走神经反应可能为PVI改变房颤赖以维持的物质基础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64.
心房颤动患者心室率与心房率及房室结电生理性质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 (房颤 )患者的心室率与心房率、房室结的传导性质 ,即房室结前传文氏点和有效不应期之间的关系。方法  32例阵发性房颤患者接受心内电生理检查 ,在窦性心律下 ,行高位右房刺激测量房室结前传文氏点 (WCL)和有效不应期 (ERP) ,分析房颤心室率与心房率、房室结WCL和ERP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 房室结WCL与房颤的最快心室率、平均心室率的相关系数 (r)分别为 - 0 84、- 0 82 (P <0 0 0 1) ,ERP与最快心室率、平均心室率的r值分别为 - 0 90、- 0 82 (P <0 0 0 1)。房颤心室率与心房率无相关性。心房率和心室率的比值与心房率呈正相关性 ,r值为 0 97(P <0 0 0 1)。房室结WCL与房颤时最短RR间期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房室结WCL和ERP与房颤的最快心室率、平均心室率呈负相关。房室结的ERP越长 ,心房率越快 ,在房室结形成隐匿性传导越多。可以用房颤时最短RR间期来估计房室结的WCL。  相似文献   
265.
肌袖性心律失常--对一种特殊类型房性心律失常的重新认识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 总结 31例起源于肌袖的房性心律失常 (AAR)患者的心电图和心电生理特点 ,探讨其发生机制以及重新认识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 31例AAR患者 ,年龄 (54 1± 1 0 9)岁 ,病史0 5~ 2 0 (7 4± 4 8)年。所有患者均服用过 3种以上的抗心律失常药物 ,治疗效果不佳。 6例曾转变为持续性心房颤动。全部病例多次同步记录 1 2导联心电图及Holter,1 3例记录了食道心电图 ,1 5例行心电生理检查。结果 各种心电图记录均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AAR并存。全部病例均有房性早搏 ,房性早搏 2 4h总数可达数百至数万个 ,1 3例存在P波异常 ,1 2例有房性心动过速 ,2 1例有心房扑动 ,2 7例有心房颤动 ,7例同一份心电图上有 4种AAR并存 (紊乱心房律 )。行心电生理检查的 1 5例患者中 1 1例AAR起源于肺静脉 (起源点 1 7个 ,其中右上肺静脉 8个 ,左上肺静脉 7个 ,左下肺静脉 2个 ) ,2例起源点在上腔静脉 ,2例不能确定起源点。心电生理检查证实AAR有触发和驱动两种机制 ,可交替出现 ,并有两种AAR的相互转化。结论 起源于肌袖的AAR有共同的心电图和心电生理特点 ,重新认识它们对其诊断、处理、预后有重要意义。但对AAR仍存在较多的疑问 ,需要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66.
目的研究肺静脉的组织学特性,以探讨其参与肺静脉触发性阵发性房颤的发生与维持的组织学基础. 方法12例非心脏原因死亡患者[男7例,女5例,死亡年龄(46±17)岁]的心脏及肺组织(由大连医科大学中日临床病理中心提供的尸检标本)放入10%甲醛溶液中固定.1周后进行标本的取材,将标本置于10%甲醛溶液中固定24h,然后进行HE染色、Masson染色和α-Smooth muscle actin的免疫组化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  相似文献   
267.
由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共同主办;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联合承办的第十届心房颤动(房颤)国际论坛于2012年7月12日至14日在美丽的海滨城市大连隆重召开.本届会议由200余位房颤领域国内外著名专家,以及来自国内的近800名医生参加了会议.值得一提的是,享誉国际的法国波尔多大学心脏病医院心电生理专家、房颤肺静脉触发机制理论奠基人Haissaguerre教授首次应邀访问中国,并出席了本届论坛.会议内容丰富、议题新颖充实,大会采取专题演讲、病例讨论、专家争鸣、大师面对面、早餐会、全程手术直播演示等多种形式针对房颤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热情洋溢的讨论.  相似文献   
268.
报道 1例右室心肌病所致的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 (简称室速 )的导管射频消融治疗 ,探讨此类室速的治疗方法。患者女性、6 8岁 ,反复发作多形性持续性室速 ,多种抗心律失常药物疗效较差或无效。采用激动标测行导管射频消融 ,依次在右室游离壁、流出道后壁、前下近间隔、前上近间隔标测到 4种不同形态的室速并消融成功。随访12个月 (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9个月 )无室速发作。结论 :对于药物治疗无效 ,又不适合置入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的反复发作的多形性室速 ,可采用导管射频消融治疗  相似文献   
269.
目前国内外研究表明,肺静脉内存在自发性冲动,这种自发性冲动的存在与心房颤动(房颤)的发生和维持密切相关。现报告1阵发性房颤病例,在行肺静脉标测和消融过程中提示可能存在肺静脉内折返现象。病例资料男性,62岁,阵发性房颤病史10年,应用美托洛尔、普罗帕酮、胺碘酮治疗无效。于2003年10月16日行电生理检查和射频导管消融电隔离肺静脉。左锁骨下静脉和股静脉穿刺放置冠状静脉窦和右心室导管,经右侧股静脉两次房间隔穿刺分别置入10极Lasso电极导管(直径15cm)和冷盐水灌注消融导管,Lasso导管于肺静脉口内05~10cm记录肺静脉电位(PVP),消融…  相似文献   
270.
心房颤动是一种以房律紊乱为特点的常见室上性心律失常,可导致严重临床症状和并发症。重构机制参与心房颤动的发生与维持,它包括电重构、神经重构、收缩重构和结构重构等。目前,心房颤动的重构机制不完全清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