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8篇
医药卫生   19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9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目的 进一步明确髓外双表型急性白血病/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了解免疫表型检测在其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作用,为临床规范化治疗提供科学的信息。 方法 选用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学系淋巴瘤研究室2004年9月至2006年12月诊断为髓外双表型白血病/淋巴瘤的病例共9例,所有患者均结合细胞形态学、免疫表型检测并参照急性白血病免疫学特征欧洲协作组(European group for the immunolog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acute leukemias,EGIL)评分系统诊断。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采用DAKO公司EnVisionTM法进行髓系、淋巴细胞系多种标记物的检测。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 髓外双表型白血病/淋巴瘤主要发生在青少年,中位年龄是13岁,其中6例的年龄<18岁。男女之比为1.25∶1。病变的部位分布以淋巴结最为常见(7例),其次为皮肤(2例)。免疫表型检测显示8例为髓系/T淋巴系(myeloid/T-lymphoid,M/T)双表型,1例为B/T淋巴系(myeloid/B-lymphoid,M/B)双表型。随访7例,时间为2~18个月,其中6例经临床检查骨髓和外周血,证实存在白血病;另1例目前尚未出现骨髓异常。2例在确诊后2个月死亡,其余目前一般情况尚可。结论 髓外双表型急性白血病/淋巴瘤发病率低,可伴随白血病出现,也可孤立发生。免疫表型以M/T双表型多见。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是诊断的重要手段。全面进行多项标记物的检测,可大大减少漏诊和误诊,为临床的准确诊断和及时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冒淋巴瘤的病理诊断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绝大多数胃淋巴瘤是B细胞淋巴瘤 ,胃也可以发生T细胞淋巴瘤 ,但极为少见。大多数胃淋巴瘤是高度恶性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低度恶性的胃B细胞淋巴瘤以前曾被误认为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或假淋巴瘤。现在已清楚它属于一类特殊类型的淋巴瘤 ,即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ucosa -associatedlymphoidtissue(MALT)lym phoma]。其诊断与鉴别诊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另外 ,近年来胃MALT淋巴瘤的研究进展很大 ,因此 ,本文将着重于胃MALT淋巴瘤的病理特点和发病机制等方面的进展。对胃…  相似文献   
13.
纵隔大细胞硬化型B细胞淋巴瘤一例高子芬,卜捷,李岩,刘丹丹患者女,25岁。发现颈部肿物1个月余,胸片检查见上纵隔包块,以诊断囊性胸腺瘤于1992年12月19日收入院。查体:右下颈部可触及一6cm×4cm×2cm明显隆起的肿物,界限不清,固定,触之硬。...  相似文献   
14.
非鼻咽部T细胞淋巴瘤与EB病毒的相关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探讨EB病毒感染与非鼻咽部T细胞淋巴瘤的关系。用单克隆抗体UCHL-1,L26及EB病毒编码的潜在膜蛋白-1,免疫组化染色确定肿瘤的免疫表型及EB病毒转化蛋白的表达。采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EBV编码的EBERS。结果;21例非鼻咽部T细胞淋巴瘤EBERS5例阳性,其中结内淋巴瘤3例,肺和胃肠淋巴瘤各1例。阳性细胞约占肿瘤细胞的10%-70%。5例EBERs阳性病例中仅1例表达LMP-1,为结内淋巴瘤  相似文献   
15.
背景:经幽门螺杆菌(H.pylori)根除治疗,约75%的早期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患者可获得完全缓解。肿瘤细胞有BCL10核表达和t(11;18)(q21;q21)可能提示胃MALT淋巴瘤对根除治疗无反应。目的:探讨单纯H.pylori根除治疗对国人早期胃MALT淋巴瘤的疗效,以及肿瘤细胞BCL10核表达和t(11;18)(q21;q21)对治疗方案选择的提示作用。方法:收集19例早期胃MALT淋巴瘤患者,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BCL10核表达,以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方法检测t(11:18)(q21;q21)。所有患者均首选H.pylori根除治疗,并行内镜活检病理随访。结果:本组19例早期胃MALT淋巴瘤患者中10例(52.6%)经单纯H.pylori根除治疗获得完全缓解。10例完全缓解者中2例(20,0%)肿瘤细胞BCL10核表达阳性,9例对根除治疗无反应者中7例(77.8%)阳性,阳性率显著高于完全缓解者(P〈0.05)。14例患者行t(11;18)(q21;q21)检测,8例完全缓解者均未检出该易位,6例对根除治疗无反应者中3例(50.0%)检出该易位.两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H.pylori根除治疗可使本组52.6%的早期胃MALT淋巴瘤患者获得完全缓解。胃MALT淋巴瘤肿瘤细胞BCL10核表达与其对根除治疗无反应相关。  相似文献   
16.
17.
狼疮肾炎     
作者们从13例患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人肾脏活检材料,进行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及免疫萤光显微镜检查,研究这些形态学的变化与蛋白尿及肾功能的关系。光镜检查显示:弥漫性增殖性狼疮肾炎6例,膜性狼疮性肾炎2例,间质性狼疮性肾炎4例,膜性增殖性肾小球肾炎1例。电镜下高电子密度物质沉着在系膜或间质、上皮与基底膜之间、内皮细胞下与基底膜之间,以及肾小球外肾小管的基底膜Bowman囊壁、间质组织和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等部位。肾小球外沉着是预后差的征兆。11例萤光显微镜检查,在肾小球间质显示有IgG 7例,IgM 3例,IgA 2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中国人不同部位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淋巴瘤(MALTL)中分子遗传学异常的发生情况.方法 应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FISH)方法,检测217例不同部位MALTL的t(11;18)(q21;q21)/API2-MALT1、t(1;14)(p22;q32)/IGH-BCL10、t(14;18)(q32;q21)/IGH-MALT1和涉及BCL6基因的染色体易位.结果 染色体易位的总发生率为21%(46/217).全部病例共检测出4种主要染色体异常,其中第1种13%(29/217)为t(11;18)(q21;q21)/API2-MALT1,最常见的发生部位是肺47%(8/17)和小肠29%(4/14),其次为唾液腺1/6例、胃14%(12/84)和眼附属器6%(4/68).第2种1%(3/217)为t(1;14)(p22;q32)/IGH-BCL10,仪见于肺12%(2/17)和胃1%(1/84).第3种1%(2/217)为t(14;18)(q32;q21)/IGH-MALTI,仅见于肺6%(1/17)和眼附属器2%(1/68).第4种2%(4/217)为BCL6基因涉及的染色体易位,见于唾液腺1/6例和胃4%(3/84).4%(8/217)为涉及IGH基因但未知与其易位的伙伴基因的染色体易位.结论 以上4种染色体易位在中国人不同解剖部位的MALTL中的发生率有明显不同,与欧美国家所报道的染色体易位的发生率相比较,分布稍有差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老年人EB病毒阳性(EBV+)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预后.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 ,收集24例老年EBV+DLBCL患者,以同期EBV-非特指型DLBCL患者为对照,分析老年EBV+ DLBCL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预后.结果 24例老年EBV+DLBCL患者肿瘤细胞形态上主要表现为单一性或多形性肿瘤细胞增生;多形性病例中常可见有地图状坏死.细胞起源免疫分型主要为非生发中心亚型,分别占91.3%(Hans分型)和100.0%(Choi分型).CD30阳性率为55.0%,高于非特指型EBV-DLBCL(P< 0.001).在总体生存时间方面,R-CHOP方案治疗的老年EBV+DLBCL患者和>50岁EBV-DLBCL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44.2个月和29.2个月,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87).结论 老年人EBV+DLBCL肿瘤细胞形态上主要表现为单一性或多形性肿瘤性增生;多形性病例中常可见不规则坏死.CD30阳性率较高,并且主要为非生发中心B细胞亚型.R-CHOP方案治疗的老年EBV+ DLBCL患者的总体生存时间与同年龄段非特指型EBV-DLBCL患者相近.  相似文献   
20.
妊娠滋养细胞肿瘤中细胞的增殖与凋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妊娠滋养细胞肿瘤(gestational trophoblastic tumor,GTT)是一组以滋养细胞异型增生为特征的疾病,多于妊娠流产或正常产后发生,是妇科常见的疾病.GTT包括部分性葡萄胎(partial hydatidiform mole,PM)、完全性葡萄胎(complete hydatidiform mole,CM)、侵袭性葡萄胎(invasive hydatidiform mole,IM)、绒毛膜上皮癌(choriocarcinoma,CCA)和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placenta site trophoblastic tumor,PST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