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9篇
医药卫生   149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2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本文统计分析了2280例颢颌关节紊乱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病因、发病情况、鉴别诊断进行讨论。发病以女性为多,占65.4%,男性占34.6%;21~30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病因以及功能异常为主占67.8%。临床分期:功能期为46%,结构期为35.6%,器质期为18.4%。诊断时应注意与面深部恶性肿瘤及早期破伤风相鉴别。  相似文献   
52.
目的评价脐动脉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S)与舒张末期血流速度(D)的比值(S/D值)在胎儿监护中的作用。方法对127例高危孕妇及145例低危孕妇进行脐动脉S/D值测定,并追踪观察胎儿妊娠结局。结果高危妊娠组S/D值异常阳性率及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分别为31.50%、47.92%、14.58%)明显高于低危妊娠组(分别为5.52%、12.59%、1.34%))(P<0.01)。该项检测对胎儿生长迟缓(IUGR)及妊高征有较高的敏感性(分别为80%和50%)。结论脐动脉S/D值异常提示子宫胎盘血流灌注下降,血管阻力增加,可作为胎儿监护的一项有效指标,但需与B超等检测手段联合应用,使诊断结果更完善。  相似文献   
53.
腰椎轴向负荷MSCT检查对腰椎间孔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估轴向负荷CT检查对腰椎间孔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45例慢性腰腿痛患者进行了常规CT检查和轴向负荷CT检查,其中坐骨神经痛13例,神经性跛行10例。结果常规CT检查共发现102个(28.8%)椎间孔狭窄,其中轻度狭窄(1级)64个,中度狭窄(2级)33个,重度狭窄(3级)5个。而轴向负荷检查共发现122个(34.5%)椎间孔狭窄,其中轻度狭窄75个,中度狭窄40个,重度狭窄7个(χ2=2.70,P>0.05)。与常规CT检查比较,轴向负荷检查可导致L2/3、L3/4、L4/5椎间孔面积呈不同程度的缩小(P<0.05),平均缩小6.2~10.6 mm2,占椎间孔面积的8.1%~11.6%,而L5/S1水平椎间孔面积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与常规CT检查方法比较,轴向负荷检查能引起椎间孔面积缩小,能发现常规CT检查所不能发现的椎间孔狭窄,能更准确的评估椎间孔狭窄的程度,对提高椎间孔狭窄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4.
我们从1990年1月至1991年6月,行B超普通探头引导下胎儿脐血管穿刺术60例。孕妇平均年龄26岁,孕龄18—43周。B超仪为EuB—40等,凸阵或线阵探头,频率3.5MHZ,穿刺针为7—9号肝穿针。穿刺点选在脐带游离段或根部,术者左手拿探头,右手持针在探头长轴侧面沿穿刺引导线进针(与垂直声束成30~45°),当针尖触及脐带时,作迅速、有力、短距离突刺,如游离段活动度大,可将其推近宫后壁再行突刺。60例均一次取得纯胎血成功率100%。其中术后引产45例,胎儿及附属物均未见明显受损。孕妇  相似文献   
55.
陈建宇 《吉林医学》2012,33(17):3730-3731
目的:观察电针配合TDP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原则,将门诊收集的80例肩周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40例。治疗组采用电针配合TDP的方法,对照组采用单纯针刺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的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2.5%,对照组为7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治疗肩周炎疗效确切、显著,且电针配合TDP优于单纯针刺组。  相似文献   
56.
患者男,35岁.右臀部疼痛20余天并伴有右膝痛3天来院就诊,自诉无外伤史,既往有阑尾切除史,余无特殊.  相似文献   
57.
背景:部分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患者MRI可出现Modic改变,但Modic改变的相关因素及Modic改变与椎间盘退变之间因果关系目前尚不十分清楚。目的:分析存在腰椎间盘Modic改变的下腰痛患者性别、年龄分布特点及腰椎间盘发生Modic改变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34例(2536个椎间盘)存在腰椎间盘Modic改变患者的性别、年龄分布特点,并分析腰椎间盘Modic改变与椎间盘突出或膨出、Schmorl结节、椎体滑脱、椎间盘解剖水平及椎间盘退行性改变程度的相关性。结果与结论:634例患者中,女性患者ModicⅡ、Ⅲ型出现率均较男性高,而ModicⅠ型出现率小于男性患者(P<0.001);40岁以上患者较40岁以下患者Modic各型改变的出现率均高(P<0.001)。2536个腰椎间盘中,有椎体滑脱、出现Schmorl结节、有椎间盘突出或膨出者Modic各型改变的出现率均比无此类表现者高(P<0.001);L4/5、L5/S1水平(低位)Modic各型改变的出现率均比L2/3、L3/4水平(高位)高(P<0.001);椎间盘退行性改变越严重,Modic各型改变的出现率越高(P<0.001)。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分级、Schmorl结节与Modic改变有显著相关性。结果说明,腰椎间盘Modic改变与患者性别、年龄、椎间盘有无突出或膨出、有无Schmorl结节、椎体有无滑脱、椎间盘解剖水平及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分级均有相关性。其中,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分级、Schmorl结节与腰椎间盘Modic改变间的相关性最高,且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分级较Schmorl结节与之相关性更高。  相似文献   
58.
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MRI诊断价值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探讨MRI在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PVNS)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证实的关节PVNS的MRI、X线平片和关节镜等影像资料,比较和评价PVNS的MRI信号特点,关节内结构侵犯、关节外侵犯和骨质侵蚀等征象。结果:12例关节PVNS,8例MRI具有典型的含铁血黄素沉着,T1WI和T2WI呈等低信号。MRI可以准确显示X线平片难以显示的骨质侵蚀、关节内软骨和韧带侵蚀以及关节外侵犯的范围,对关节内关节软骨、半月板和交叉韧带侵蚀的显示和关节镜相当。结论:MRI在PVNS诊断中具有特征性的MRI信号及很高的诊断价值,可以取代诊断性的关节镜检查,MRI可准确评价PVNS在关节内外的侵犯范围,对指导手术、减少复发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9.
注射性锶羟磷灰石在椎体成形术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目的 探讨使用锶羟磷灰石行经皮椎体成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患者23例(36个椎体),男6例,女17例;年龄43-80岁,平均69.3岁;1个椎体13例,2个椎体7例,3个椎体3例。其中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18例,脊椎血管瘤3例,多发性骨髓瘤2例。所有患者均采用经皮注入锶羟磷灰石治疗,对术中患者的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及术后感染、骨水泥渗漏、疼痛、活动度、影像学征象等指标与术前进行对比分析,了解治疗效果。结果 术后CT扫描示8例11个椎体有少量渗漏,1例2个椎体有椎体后壁渗漏;2例2个椎体在椎间孔内有少量渗漏;5例7个椎体有椎旁渗漏,4例是因穿刺针使椎体前缘破溃所致。所有渗漏并未引起明显的神经损伤症状。23例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患者,1例死亡,其余2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2.5个月。17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11例疼痛基本消失,6例明显减轻;3例脊椎血管瘤患者疼痛基本消失;2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1例疼痛明显减轻,1例缓解后又加重。末次随访时X线片与术后X线片比较示椎体并无继续塌陷的征象。结论 锶羟磷灰石应用于经皮椎体成形术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60.
目的探讨正常人椎间盘ADC值、FA值与年龄和解剖节段的相关性及其变化规律。方法募集健康志愿者45人,年龄范围6-40岁,6—10岁5人,11—15岁6人,16-20岁6人,21—25岁13人,26—30岁5人,31—35岁5人,36-40岁5人。进行常规T2W、T1W及DTI扫描,重建ADC图、FA图、b0图及b400图,测定其ADC值、FA值及T,w信号强度,分析上述值随着年龄增加的变化规律。结栗L1/2、L2/3、L3/4、L4/5椎间盘ADC值与年龄呈负相关(rB1B=-0.668,D〈0.001,rB2B=-0.683,D〈0.001,rB3B=-0.622,D〈0.001,rB4B=-0.540,p〈0.00I),椎间盘FA值、T2w信号强度与年龄不相关。随着年龄的增加,椎间盘的ADc呈下降趋势,5—15岁呈快降阶段,16—25岁相对稳定阶段,26—40岁缓降阶段。L1/2~L3/4椎间盘ADC值与解剖部位相关(r=0.279,P〈0.05),从上到下hDC值逐渐升高,L3/4-L5/s1椎间盘ADC值与解剖部位无相关性(r=-0.048,p〉0.05)。各椎间盘FA值(r=0.349,p〈0.001)及T2w信号强度(r=0.658,p〈0.001)与解剖部位相关。结论正常人体椎间盘hDC值随着年龄增加呈下降趋势,FA值在L4/5-Ls/s1椎间盘显著增大,ADc值及FA值比T2W信号强度值更能体现椎间盘水分子弥散能力的变化,了解正常椎间盘ADC值及FA值随年龄的变化规律,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椎间盘退变的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