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55篇
  免费   253篇
  国内免费   207篇
医药卫生   5315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93篇
  2022年   70篇
  2021年   59篇
  2020年   120篇
  2019年   126篇
  2018年   122篇
  2017年   88篇
  2016年   110篇
  2015年   142篇
  2014年   241篇
  2013年   291篇
  2012年   331篇
  2011年   366篇
  2010年   357篇
  2009年   366篇
  2008年   342篇
  2007年   358篇
  2006年   210篇
  2005年   189篇
  2004年   178篇
  2003年   178篇
  2002年   151篇
  2001年   146篇
  2000年   95篇
  1999年   73篇
  1998年   59篇
  1997年   44篇
  1996年   52篇
  1995年   39篇
  1994年   46篇
  1993年   45篇
  1992年   33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4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慢性骨髓炎可由外伤或血源性因素引起,中医又称附骨疽。其特点是感染的骨组织增生、硬化、坏死、死腔、包壳、瘘孔、窦道、脓肿并存,反复化脓,迁延难愈。常可并发骨折、骨缺损、关节僵直、畸形等,造成病残,甚至发生癌变。对慢性骨髓炎的治疗已成为中西医共同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2.
计算机检查门诊处方药物相互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计算机处理的药物相互作用监视系统,在美国许多医院里使用的相当普遍,称之为PADIS系统(Pharmacy AutomatedDrug Interaction Screening System),监视着病人的用药情况,医生和药剂师不可能记住所有药物的相互作用,这就研制了计算机处理的药物相互监视系统,医生开好处  相似文献   
23.
循证医学(evidence based medicine,EBM)是21世纪全新的医学理念与模式,也是未来医学和医学教育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24.
目的评价小肠内固定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粘连性肠梗阻行小肠内固定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8例患者中有5例发生切口感染,无手术死亡和小肠瘘发生。其中25例患者平均随访23.6个月,1例肠梗阻复发,保守治疗后好转。结论小肠内固定术是治疗预防粘连性肠梗阻可行、有效的方法,但需要注意手术操作细节。  相似文献   
25.
1142例胃癌切除术围手术期死亡因素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研究影响胃癌围手术期死亡的主要因素,为指导选择合理的切除范围和手术方式提供依据。方法回顾1989年1月至2004年3月胃癌手术后114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不同年代分为3组,第1组:1989年1月至1994年1月,405例;第2组:1994年2月至1999年1月,377例;第3组:1999年2月至2004年3月,360例。比较3组间的围手术期死亡率,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研究影响手术死亡率的危险因素。结果全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分别为11.2%(128/1142)和3.6%(41/1142)。第1、2、3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依次为13.1%、10.1%和10.3%;3组比较,P>0.05。3组手术死亡率依次为4.7%、3.4%和2.5%,3组比较,P>0.05。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吻合口瘘(24.2%,31/128),影响手术死亡的主要因素为临床Ⅳ期、姑息性切除术、联合脏器切除及术前合并症的存在(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淋巴结的清除范围和手术方式不是影响手术死亡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胃癌晚期患者手术死亡率高,对胃癌Ⅳ期患者行姑息性切除手术时应避免施行不必要的淋巴结清除及联合脏器切除术。  相似文献   
26.
1994年1月至2004年2月,因胆囊结石或胆囊良性病变来我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患者1200例,现就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7.
<正> 临床资料男2例,女7例,年龄5至26岁。病变部位:股骨3例,胫骨6例。9例中有5例曾行刮除植骨,4例术后复发一次,1例复发2次。方法:1.切刮、液氮冷冻、植骨骨水泥充填、梯形钢板内固定,3例采用此方法。术中将皮质受侵明显侧开窗,开窗范围一般为病骨周经的1/3,甚至1/2,上、下两端超过病灶范围约2cm。彻底切刮所有病灶,纱布垫保护软组织,液氮灌注于切刮病灶后的骨髓腔内。冷冻3分钟,40°~60℃生理盐水复温,反复三次。然后用大块自体髂骨植骨,梯形钢板将病灶两端骨质固定,用骨水泥充植骨  相似文献   
28.
增生性瘢痕退行性变过程中的细胞凋亡和相关基因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增生性瘢痕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是成纤维细胞不能进入正常的程序性死亡,导致其异常增殖使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caspases)的活化形式过度表达可诱导细胞凋亡。本实验对增生性瘢痕退行性变的不同时期采用原位缺口末端标记(TUNEL)法作细胞凋亡检测,探讨细胞凋亡及caspase-3在该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29.
30.
To construct eukaryotic expression vector expressing full length anti-sense pituitary tumor transforming gene (PTTG) mRNA and observe its blocking effect on the potential invasion of human ovarian carcinoma cell line SK-OV-3. PCR primers containing designed enzyme cut sites were used for cloning full-length PTTG gene fragment, and the resulting PCR product was inserted into the eukaryotic vector pcDNA3. 1 in the antisense direction. The recombinant vector was then transfected into SK-OV-3 by Lipofectamine. The positive cell clone was screened by G418, PTTG and bFGF at protein level expression were detected by Western blot. The biological behavior change of transfection positive cells was observed by colony formation in soft agar assay. Our results showed that SK-OV-3 clones stably expressing full-length recombinant pcDNA3. 1-PTTGas were obtained. The expressions of PTTG and bFGF protein in transfected cells were decreased by 61.5% and 52.3%, respectively as compared with non-transfected ones. The number of colony formation was reduced significantly in transfected cells as compared with empty vector transfected and non-transfected cells.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recombinant vector pcDNA3. 1-PTTGas is a novel tool and provides an alternative anti-sense gene therapy targeted at PTTG in human carcinom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