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4篇
医药卫生   13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目的:研究过度表达人的V642I-APP蛋白的PC12细胞在氧化应激状态下引起细胞凋亡的信号转到途径。方法:在建立稳定表达人的APP,V642I-APP蛋白的细胞株的基础上,使用MTT、Hoechst33342观察在无血清培养24小时后,100μmol/L H2O2作用24小时对PC12细胞的影响。使用Western检测引起细胞凋亡的过程中可能的相关基因p-jnk,fasl的表达。结果:通过MTT和Hoechst33342分别证实无血清培养24小时后氧化应激损伤,V642-IAPP转染组细胞损伤数目和凋亡数目明显增加。Western印迹法显示在凋亡过程中,过度表达V642I-APP组p-JNK和FasL的蛋白表达明显增加。结论在氧化应激引起与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的过度表达V642-IAPP细胞的凋亡过程中,p-JNK,FasL都参与细胞凋亡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建立一种体外分离纯化、培养扩增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观察成年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方法:实验于2003-03/2004-05于哈尔滨医科大学组胚教研室完成。①用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贴壁培养法分离纯化成年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②采用倒置显微镜、透射电镜观察,免疫细胞化学法鉴定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膜抗原和细胞基质蛋白属性。③体外加成骨、成软骨诱导剂,14d分别做碱性磷酸酶组织化学、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及成软骨分化结果。结果:①成年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呈均一的成纤维细胞样,具有一般干细胞的超微结构特点。②广泛表达Vimentin,CD29,CD44,不表达CD14,CD34。③加入成骨诱导剂14d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呈多层重叠生长,现碱性磷酸酶强阳性,阳性率为90.5%。④经成软骨诱导后,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诱导14d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呈现广泛的棕褐色染色,在细胞密集处细胞周围可见黄褐色染色。结论:密度梯度离心结合贴壁培养法能有效分离纯化成年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用此种方法培养的细胞具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一般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 5 -氮胞苷 (5 -aza)浓度对骨髓基质干细胞 (MSCs)向心肌细胞转化的影响。方法 利用梯度离心法分离大鼠MSCs ;用 5 -aza对MSCs进行体外诱导转化 ,并使用心肌特异性抗体 (肌钙蛋白I和肌凝蛋白重链 )对诱导后的MSCs进行免疫组化染色 ,进行光镜和电镜观察。结果 分离培养后的MSCs生长密集 ,形态呈纺锤状 ,在 5 μmol/L和 10 μmol/L 5 -aza的诱导下分化成类心肌细胞 ,HE染色结果 :胞浆嗜酸性 ,免疫组化染色心肌特异性抗体阳性。电镜发现 :胞核居细胞中央 ,肌丝和幼稚肌结形成。结论  5 -aza是促进干细胞向心肌细胞转化的有效诱导剂 ,以 5 μmol/L的 5 -aza对MSCs向心肌细胞转化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 cells,DC)是否参与脑缺血损伤过程及在缺血脑组织中 DC的来源. 方法用线栓方法封闭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制作动物模型.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脑缺血 1 h到第 6 天时,缺血脑 DC( OX62+)的存在,以及胶质细胞 /巨噬细胞( OX42+)转化成 DC( OX62+),同时检测活化后的 DC样细胞表达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分子Ⅱ( MHCⅡ)情况. 结果脑缺血半球和假手术半球比较,在 1 h DC数量增加 (t=7.143, P< 0.001),在脑缺血组中,缺血脑半球与非缺血脑半球比, DC的数量也增多 (t=4.968, P< 0.01).脑缺血第 6天缺血组与假手术组进行比较, DC表达 MHCⅡ( OX62+ OX6+)显著差异,每 100 mm2脑组织切片中 OX62+ OX6+细胞数量比为 (53± 3)比 (33± 2)个 (t=2.975, P< 0.05).脑缺血半球在 1 h到第 6天 OX42+转变成 OX62+ OX42+细胞逐渐增加,脑缺血第 6天脑缺血半球与非缺血半球比 t=9.875, P< 0.001.脑缺血损伤面积与以每 100 mm2脑组织片为单位的 OX62+数量呈正相关 (R2=0.891 4,P< 0.001). 结论脑缺血后,脑缺血组织中 DC的数量增加, DC数量增加与脑伤面积呈正相关,提示 DC参与了脑缺血过程,大鼠脑缺血后从胶质细胞向 DC样细胞转化是脑内 DC的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体外分离培养的人尿道黏膜上皮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为构建组织工程尿道提供种子细胞.方法 取尿道下裂患者尿道黏膜,经消化离心后,接种于培养基中连续培养,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及生长、增殖过程,并绘制生长曲线;对细胞进行常规冻存和复苏;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进行角蛋白染色的鉴定.结论 体外培养的细胞呈铺路石样外观,可传至8代;可进行常规冻存和复苏;角蛋白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呈阳性.结论人尿道黏膜上皮细胞的体外连续培养及扩增技术被建立,本实验培养的细胞可用于构建组织工程尿道.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利用体细胞核移植(SCNT)技术生产小鼠转基因克隆胚胎. 方法 利用所构建的含新霉素抗性(Neor)基因和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的双标记选择载体, 通过电穿孔的方法, 分别转染小鼠胎儿成纤维细胞和小鼠胚胎干细胞,经G418筛选14d后用于核移植.同时以未转基因小鼠卵丘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为核供体,进行体细胞核移植. 结果 转基因与未转基因胎鼠成纤维细胞的重构胚的囊胚(154/160)发育率为19.23%和22.91%,差异不显著(P>0.05);转基因胚胎干细胞与胎鼠成纤维细胞的重构胚的囊胚(152/154)发育率为41.54%和19.23%,差异显著(P<0.05);未转基因卵丘细胞与成纤维细胞的重构胚的囊胚(171/160)发育率为41.17%和22.91%,差异显著(P<0.05). 结论 利用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小鼠胎儿成纤维细胞和胚胎干细胞可以有效地生产小鼠转基因囊胚.  相似文献   
18.
我校从1988年到现在共招收了5届七年制学生,我们遵照国家教委的培养目标的要求,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从事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在认真调查研究、充分论证和科学设计的基础上,经过近4年的实践,逐渐确立了我校七年制学生培养的基本模式,经基础阶段教学的综合质量评估结果表明,学生整体素质和水平令人懑意,达到了国家教委培养目标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证明大鼠脑缺血后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否参与脑损伤过程和所具有的免疫活性。方法:用线栓方法封闭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制作动物模型。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脑缺血1h到第6天时,缺血脑组织中DC(OX62^+)的存在,以及胶质细胞/巨噬细胞(OX42^+)转化成DC(OX62^+)的情况。同时检测活化后的DC样细胞表达MHC—Ⅱ类分子的水平。结合免疫组化和寡核苷酸探针杂交方法,检测DC样细胞的功能。结果:缺血脑半球和假手术的脑半球相比较,在1h DC的数量明显增加(t=7.143,P&;lt;0.001)。在脑缺血组中,缺血脑半球与非缺血脑半球相比较,DC的数量也增多(t=10.295,P&;lt;0.001)。脑缺血第6天,缺血组与假手术组进行比较,DC表达MHC—Ⅱ类分子(OX62^+OX6^+)显著升高(t=2.975,P&;lt;0.05)。缺血脑半球与非缺血脑半球相比较,在12,24和48h,DC表达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mRNA,P值均&;lt;0.05,而DC表达白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mRNA在12h时,t=11.258,P&;lt;0.01,24h时,t=12.124,P&;lt;0.001。脑缺血1h到第6天,缺血脑半球与非缺血脑半球相比较,DC表达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tic factor—α,TNF—α)mRNA有两个—α,TNF—α)mRNA有两个2.696.P&;lt;0.05)和12h(t=4.793,P&;lt;0.01),第二个高峰期是在48h(t=3.072,P&;lt;0.05)和第6天(t=2.715,P&;lt;0.05)。脑缺血后,DC表达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mRNA是随着脑缺血时间延长,IFN—γ表达量增加,24h时,t=2.677,P&;lt;0.05,48h时,t=2.896,P&;lt;0.05,第6天,t=6.145,P&;lt;0.001。结论:脑缺血后,脑缺血组织中DC数量的增加,提示DC参与了脑缺血过程。DC不仅在脑损伤过程中处于活化状态,而且通过DC表达的细胞因子产生免疫效应。  相似文献   
20.
本实验比较了胎脑组织块和细胞悬液脑实质内移植两种方法。结果表明,细胞悬液移植法优于组织块移植法,成功率高,且方法简便,适于脑移植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