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65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小儿坏死性肠套叠外科治疗93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小儿坏死性肠套叠的病因、诊断、低压空气灌肠复位的作用、手术治疗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对经手术治疗的93例小儿坏死性肠套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9例原发性肠套叠,14例继发性肠套叠。套叠类型为回-结肠型73例,小肠型15例,结-结肠型5例。全组均行套叠复位加坏死肠段切除一期吻合术。术前误诊5例,死亡3例。结论:(1)局部解剖因素是小儿肠套叠发生的主要原因;(2)B超检查有助于肠套叠的诊断;(3)对于复发性肠套叠不宜反复多次地进行低压空气灌肠复位;(4)手术原则是对于高度怀疑肠管坏死的不能姑息,应积极切除,但同时亦应尽可能多地保留有活力的肠管及回盲瓣。  相似文献   
42.
背景:体外诱导胚胎干细胞分化为肝细胞已有不少成功的报道,但其体内移植后能否有效整合入宿主肝板、在肝内能否进一步生长分化并表达肝细胞功能以及成瘤的风险等情况目前还不清楚。 目的:应用治疗性肝再生模型进行胚胎干细胞源性肝干细胞肝内移植.观察其在肝组织替代、体内的生长分化及成瘤性情况。 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 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小儿外科。 材料:选用BALB/c小鼠24只为受体,鼠龄6~8周,体质量20~352,雌雄不拘购自广州市实验动物中心。实验所用胚胎干细胞源性肝干细胞由作者所在课题组诱导胚胎干细胞分化而成。小鼠胚胎干细胞株E14由本院干细胞中心提供。 方法:实验于2006-07/2007-06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干细胞研究中心完成。将24只小鼠随机分为2组:肝再生模型+干细胞移植组和肝切除+干细胞移植组,每组12只。前组分两次按50mg/kg剂量腹腔内注射倒千里光碱(retrorsine),间隔2周,第2次注射4周后行70%肝部分切除制造肝损伤;然后经门静脉分别移植1×10^5羟基荧光素乙酰乙酸(CFDA-SE)荧光标记的细胞入小鼠肝内进行胚胎干细胞源性肝干细胞移植。后组在行70%肝部分切除制造肝损伤模型后进行胚胎干细胞源性肝干细胞移植。 主要观察指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移植细胞组受体鼠肝脏内分布、整合与体内生长分化情况。2周后行白蛋白荧光免疫组化(双荧光染色)、血清白蛋白水平检测其功能状况。将胚胎干细胞源性肝干细胞注入治疗性肝再生小鼠肝内,将未分化的胚胎干细胞移植入小鼠腋区皮下作为对照,观察胚胎干细胞源性肝干细胞体内成瘤情况。 结果:①肝干细胞在受体鼠肝内生长情况:CFDASE标记的胚胎干细胞源性肝干细胞肝内移植1周,受体小鼠肝实质内可见散  相似文献   
43.
体外诱导小鼠胚胎干细胞分化为肝细胞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基于肝脏发育生物学进展,建立有效诱导胚胎干细胞(ESC)向肝细胞分化的体外培养体系。方法 小鼠ESC细胞系E14,在内含1000U/ml的rmLIF的无饲养层高糖DMEM培养基中培养,去除rmLIF后用悬滴培养法制备成拟胚体。依次加入10^-7M的Dexamethasone、10μg/L的FGF-4、25μg/L的HGF等诱导因子,继续培养1~2周。然后取分化细胞,行细胞形态学观察、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白蛋白和CK8/18的表达、RT-PCR检测白蛋白和转甲状腺蛋白等肝细胞特征性蛋白的mRNA转录水平。糖原染色、尿素合成功能检测则对其功能进行检验。结果 ESC体外培养生长旺盛,呈”巢状”克隆性增殖。去除rmLIF后悬浮培养,一般2~3d可制备成拟胚体。序贯加入Dex、FGF-4和HGF等诱导因子进行分化培养后,约于ED12可见分散、克隆样增殖的小上皮样细胞集落,ED19左右有较多细胞分化为多角形的肝细胞样细胞。免疫组化染色,见胞浆内出现棕黄色颗粒,表达肝细胞特有的白蛋白以及CK8/18等蛋白。RT-PCR显示有白蛋白、转甲状腺蛋白等的mRNA转录。糖原染色见胞浆内存在红色颗粒,呈阳性反应;尿素合成功能检测显示,培养液内可见尿素氮的逐日升高,说明细胞具有肝细胞特有的糖原合成、尿素合成和分泌功能。结论 加入FGF-4、HGF和Dex等肝脏胚胎发育时期的关键性调控因子的体外培养体系可以诱导胚胎干细胞分化为肝细胞样细胞。  相似文献   
44.
沙培林和平阳霉素注射治疗婴儿血管瘤临床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平阳霉素、沙培林用于血管瘤注射治疗的疗效。方法将1月到1岁的120个小儿增生期血管瘤随机分为瘤体内注射平阳霉素组和注射沙培林组各60例,观察治疗效果和并发症。结果平阳霉素组的有效和显效率明显优于沙培林组(P〈0.05),两组的并发症除发热(P〈0.005)外,其余并发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瘤体内注射沙培林和平阳霉素治疗血管瘤均是有效,但以平阳霉素的疗效较佳。  相似文献   
45.
小儿腹股沟斜疝诊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儿腹股沟斜疝是小儿常见疾病之一,治疗不当或不及时,会导致复发,有些患儿将来不育;而且小儿腹股沟斜疝嵌顿进而绞窄的机会较成人大,后果严重。我院近2年共收治86例该病患者,其中有26例为双侧性腹股沟斜疝,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86例患者中,男78例,女8例。年龄9个月~13岁,平均4岁6个月。病史最长8年,最短6个小时。单侧患者60例,右侧53例,左  相似文献   
46.
脾内移植的肝细胞不仅能在脾内长期存活和增殖,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功能.借自体或同种异体肝细胞移植以形成肝化脾有可能成为终末期肝病、难治性肝病的一种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法.本文就脾内肝细胞移植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47.
目的:探讨淤胆血清"病理微环境" 培养体系诱导胚胎干细胞(ESC)向肝细胞分化的效果及对肝干细胞的筛选作用.方法:将小鼠ESC细胞系E14在无白血病抑制因子培养基中培养,使其自发分化为拟胚体,加入FGF-4和HGF初步诱导,然后置于5%淤胆鼠血清"病理微环境"筛选培养液中继续培养2周,然后进行细胞形态学观察,ALB和CK8/18免疫荧光染色,电镜检查和吲哚氰绿(ICG)摄取试验.结果:经初步诱导分化的ESC置于5%淤胆血清"病理微环境"筛选培养液中培养,初期细胞生长受抑制,部分细胞坏死、凋亡并脱落.1周左右可见上皮样细胞集落呈优势生长.2周左右可见较多肝细胞样集落形成单位(H-CFU),大部分细胞分化为多角形的肝细胞样细胞,呈现较好的均质性,从中央到周边呈逐渐分化成熟的趋势;免疫荧光染色显示ALB和CK8/18表达;电镜检查可见与肝细胞相似的超微结构;吲哚氰绿(ICG)摄取试验可见大量ICG阳性细胞,提示这些细胞具备部分肝细胞特性,且筛选诱导组ICG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结论:采用含淤胆血清的"病理微环境"培养体系从经FGF-4和HGF初步诱导的胚胎干细胞中有效筛选出了具有功能的肝细胞样细胞.  相似文献   
48.
糖尿病对大肠癌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伟强  凌飞海  邓小耿 《广东医学》1999,20(10):760-762
目的 探讨大肠癌围手术期糖尿病的影响及处理。方法 对63例大肠癌并存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诊断与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3例病人均行择期手术,糖尿病以2型多见,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切口感染13例,吻合口瘘3例,骶前积脓2例,肺部感染2例,腹腔脓肿1例,泌尿系感染3例,高渗性非酮症昏迷2例并随后死亡,酮症酸中毒1例,术后平均住院23d。  相似文献   
49.
目的 探讨合成热诱导性的HSP70启动子调控序列,并鉴定加热条件下诱导其下游报告基因表达的特性。方法 利用PCR方法,以肝癌细胞株HepG2基因组为模板,体外合成热休克蛋白70(HSP70)启动子序列。利用双酶切法构建HSP70启动子调控的含EGFP报告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HSP70-EGFP。以脂质体为载体,体外转染肝癌细胞株HepG2,在不同的温度下(37℃、39℃、41℃、43℃、45℃)加热不同时间(0、15、30、45、60min)后,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报告基因EGFP表达强度,从而判定温度及时间对HSP70启动子热诱导活性的影响。结果 合成的HSP70启动子序列测序结果与GeneBank 中AL671762所提供序列完全一致。低温加热后EGFP在HepG2细胞中的表达强度不同程度增强,在43℃/30 min 时最为明显,为未加热组的3.3倍。结论 成功合成可热诱导的HSP70启动子序列;HSP70启动子在低温加热下能明显增强其下游外源基因的表达,为进一步研究肿瘤热疗-基因治疗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50.
 目的:探讨RNA干扰沉默NANOG表达后对肝癌细胞HepG2中细胞周期素D1(cyclin D1)表达及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将以NANOG基因为靶点的NANOG-siRNA瞬时转染肝癌细胞HepG2,real-time PCR和Western boltting检测NANOG、cyclin D1 mRNA和蛋白的表达,CCK-8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情况。结果:与mock组比较,转染NANOG-siRNA后,肝癌细胞HepG2中NANOG、cyclin D1 mRNA和蛋白水平均下调(P<0.05),细胞增殖能力下降(P<0.05),进入G 0/G 1期的细胞比例增多(P<0.05)。结论:沉默NANOG表达可引起肝癌细胞HepG2中cyclin D1的表达下降,导致细胞增殖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