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2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20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目的 研究宁夏地区手足口病患者中肠道病毒71型(EV71)分离株的基因特征.方法 采集手足口病患者标本进行病毒分离培养,阳性标本进行RT-PCR鉴定后,选取29株EV71分离毒株,对其VP1区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并参考A、B、C各基因型的参考毒株和以往中国EV71的分离毒株进行同源性分析并构建系统发生树.结果 从439份标本中分离肠道病毒215株,经RT-PCR鉴定,93株为EV71.选取其中29株进行VP1基因全序列测定,根据VP1全基因序列构建系统发生树,29株毒株均在C基因型中,与C4亚型属同一分支,与C4亚型代表株核苷酸同源性为91.7%~99.4%,氩基酸同源性为96.6%~100.0%.结论 宁夏地区手足口病患者中分离的EV71毒株属C基因型的C4亚型.  相似文献   
22.
目的 评价中国(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下同)2006年麻疹实验室网络的运转情况.方法 分析全国2006年麻疹实验室网络监测数据库、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国家麻疹实验室血清学和病毒学监测数据库,评价中国麻疹实验室网络运转的各项指标.结果 ①血清学监测:全国2006年共采集麻疹血清学标本60 173份,标本采集率为57.44%;采集合格标本并有实验室结果的50 197份,占采集标本总数的83.42%.对其中858起疫情爆发中的794起,经实验室证实为麻疹爆发;对84起疫情爆发中的73起,经实验室证实为风疹爆发.②病毒学监测:2006年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下同)CDC麻疹实验室共送检196株麻疹病毒,经证实全部为麻疹野病毒H1基因型中的H1a亚型;7个省CDC麻疹实验室共送检17株阳性风疹病毒,除来自同一起爆发的2株四川省风疹病毒为2B基因型外,其余均为1E基因型.③实验室网络质量控制:2006年国家麻疹实验室通过了世界卫生组织的职能考核和现场认证;所有省CDC麻疹实验室通过了由国家麻疹实验室组织的血清标本复核;湖南、云南、福建、新疆、四川、安徽、内蒙古、江苏省CDC麻疹实验室通过了实验室现场考核.结论 中国2006年麻疹实验室网络运转良好,并建立了比较健全的质量控制体系,规范了标本采集、血清学检测、细胞培养、病毒分离等标准方法,为2012年消除麻疹奠定了实验室基础.  相似文献   
23.
目的 肠道病毒71(Enterovirus 71,EV71)是导致婴幼儿感染的重要病原之一,可引起多种疾病,具有较广的疾病谱.EV71可引起大规模的手足口病(Hand,Foot,and Mouth Disease,HFMD)爆发,也可引起脑干脑炎等神经系统感染,导致死亡.现对EV71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总结和分析了EV71各种基因型/亚型毒株的进化史及进化地位,对国际上EV71各种基因型/亚型的流行现况进行了概括总结.  相似文献   
24.
中国2006年脊髓灰质炎实验室网络的运转与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中国(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下同)2006年脊髓灰质炎(脊灰)实验室网络监测结果进行分析,评估其运转情况,提供中国继续维持无脊灰状态的实验室依据。方法分析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下同)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个案调查表数据库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国家脊灰实验室监测数据库,总结脊灰实验室网络运转中的培训和质量控制,评价实验室网络运转的各项指标。结果2006年全国脊灰实验室网络收集了5 299例AFP病例的10 537份粪便标本,按《世界卫生组织(WHO)脊灰实验室手册》的要求进行病毒分离和鉴定。28d内完成病毒血清型定型的及时率为88.7%,AFP病例中分离到脊灰病毒(PV)的280例,分离率为5.3%;分离到非脊灰肠道病毒的551例,分离率为10.4%。国家脊灰实验室对2006年全国脊灰实验室网络分离到的359株PV进行了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型内鉴定,对462份单血清型PV进行了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型内鉴定。并对PCR-RFLP及ELISA型内鉴定有异常的毒株或分离于零剂次服苗的AFP病例的毒株及部分Ⅲ型毒株,共180株进行VP1基因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未发现脊灰野病毒。但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1例AFP病例和7名接触者中,分离到8株Ⅰ型疫苗衍生脊灰病毒(VDPVs),在上海市1名健康儿童中分离到1株Ⅲ型VDPV。在培训和质量控制方面,2006年举办了两期全国脊灰实验室新人手把手培训班,12个省CDC脊灰实验室16人参加了培训。2006年,国家脊灰实验室以优异的成绩通过WHO的2006年度能力验证和现场认证;31个省CDC脊灰实验室通过了2006年度盲样标本能力验证;内蒙古、江苏、福建、云南、湖南、四川、新疆、安徽8个省CDC脊灰实验室通过了WHO的实验室现场认证。结论中国2006年脊灰实验室网络运转良好,已建立的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的质量控制体系取得良好的实效和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中国2006年继续保持无脊灰状态,脊灰实验室网络运转正常,监测系统敏感,为维持无脊灰提供了实验室依据。  相似文献   
25.
目的分析乌鲁木齐地区63例成人麻疹住院病例的临床、实验室及人群分布特点,为控制成人麻疹提供依据。方法运用描述流行病学,采用Excel方法,对2007年10月~2008年3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住的乌鲁木齐地区63例成人麻疹住院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63例麻疹病例的平均年龄(25.5±0.05)岁,均有发热,体温以39.1~40.0℃为多;61例(96.8%)有皮疹,54例(85.7%)入院时有口腔麻疹黏膜斑;26例(41.3%)并发急性气管-支气管炎,28例(44.4%)胸片显示肺部有炎性阴影。在血常规检测中,11例(17.5%)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明显升高,18例(28.6%)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全部患者经治疗后痊愈出院。结论成人麻疹病例临床症状有重有轻,并发症常见。是否应对高危人群的成人进行免疫,值得探讨和关注。  相似文献   
26.
麻疹:全球概述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198 9年 ,世界卫生大会制订了控制和消除麻疹的目标 ,即在 2 0 0 0年麻疹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比使用疫苗前降低 90 %和 95 %。 199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全球麻疹发病率和死亡率进行了评估 ,与使用疫苗前相比 ,1998年麻疹发病率降低了 6 3% ,死亡率降低了 83% (图 1) ,估计 2 0 0 0年已接近达到目标。图 1 全球 1998年麻疹发病率和死亡率与使用疫苗前的比较截止到目前 ,WHO的 3个区制定了消除麻疹的目标 ,其中美洲区 2 0 0 0年消除麻疹 ,欧洲区 2 0 0 7年消除麻疹 ,东地中海区 2 0 10年消除麻疹。全球共有 115个国家和地区制定了消除…  相似文献   
27.
目的 通过体外实验,观察利巴韦林注射液对肠道病毒71型(EV71)病毒在横纹肌肉瘤传代细胞(RD-A细胞)复制的抑制作用和体外灭活作用.方法 使用在2008年4月安徽阜阳疫情中分离到的EV71病毒,通过三种体外细胞实验:药物在细胞中抑制EV71病毒复制的药效测定实验;药物对细胞的保护作用实验;药物体外对EV71病毒的灭活作用的药效测定实验.观察利巴韦林注射液对EV71病毒感染横纹肌肉瘤传代细胞(RD-A细胞)中所起的作用.结果 在利巴韦林注射液在细胞中抑制EV71病毒复制的药效测定实验中,1:640利巴韦林注射液稀释度组较病毒对照组延迟病变出现2 d,细胞生长未受到影响.在药物对细胞的保护作用实验中,1:8利巴韦林稀释度组较病毒对照组延迟病变出现4 d.在利巴韦林注射液药物体外对EV71病毒的灭活作用的药效测定研究中,1:40稀释度组较病毒对照组延迟病变出现2 d,而细胞生长未受到影响.结论 利巴韦林注射液在体外有抑制EV71病毒复制和部分灭活病毒的作用;并有一定的保护细胞抑制EV71病毒感染的作用.本研究对于临床上EV71感染的早期预防和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8.
目的分析1999~2003年中国(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下同)流行的H,基因型麻疹野病毒代表株血溶素蛋白(Fusion Protein,F)基因的分子特征。方法从1999~2003年中国分离的麻疹野病毒株中,选取13株H1基因型代表株,包括H1a基因亚型麻疹野病毒8株和H1b基因亚型麻疹野病毒5株。使用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扩增病毒的F基因全长,并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同时与中国疫苗株及其它国家的A、D2、D6、D7、E基因型参考株进行序列比对及基因亲缘性关系分析。结果1999~2003年13株中国流行麻疹野病毒代表株中,核苷酸同源性为98.1%~99.0%,氨基酸同源性为98.1%~100.0%,与中国疫苗株沪191相比,其核苷酸同源性为95.7%~96.2%,氨基酸同源性为96.9%~97.2%;而与其它基因型相比,核苷酸同源性为94.4%~96.2%。F基因3个糖基化位点(第32、64、70位氨基酸)、对病毒融合功能起着重要作用的第112位精氨酸、第195位亮氨酸未发生改变。结论1999~2003年中国流行的H1基因型麻疹野病毒的F基因无明显差异,F蛋白上已知的重要功能位点未发生变异,推测中国流行的麻疹野病毒F蛋白的结构和功能未发生较大改变,但由于F蛋白是重要的功能蛋白,对F蛋白核苷酸和氨基酸的变异规律进行常规监测,对了解麻疹野病毒流行特点及其遗传变异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9.
30.
目的对上海市闸北区2007年一起水痘爆发进行病原学鉴定和血清学分析。方法对采集的双份血清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进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VZV)IgM和IgG抗体检测,采用疫苗生产用的VZV敏感细胞--人胚肺成纤维细胞(MRC-5),对采集的疱疹液进行病毒分离以及标准血清中和鉴定,并通过特异性的引物对病毒分离株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扩增。结果采集到的5例病人的双份血清中,急性期血清IgM阳性2份,IgG阳性1份,灰区2份;恢复期血清IgG均为阳性,其中4份标本IgG抗体滴度≥4倍升高。从采集的5份疱疹液标本中均分离到致细胞病变的病毒,经VZV标准血清中和鉴定,证实为VZV。PCR扩增产物电泳结果显示,在目的条带处均有单一的特异性条带。结论该次爆发是由VZV引起的,水痘减毒活疫苗(Varicella Virus Attenuated Live Vaccine,VarV)的作用已被证实,但该次水痘爆发中,47.4%的患者在出生后3年内曾接种过国产或者进口VarV,应深入研究VarV的免疫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