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39篇
  免费   148篇
  国内免费   80篇
医药卫生   3167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68篇
  2021年   67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52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97篇
  2013年   85篇
  2012年   85篇
  2011年   95篇
  2010年   109篇
  2009年   98篇
  2008年   80篇
  2007年   87篇
  2006年   111篇
  2005年   103篇
  2004年   113篇
  2003年   80篇
  2002年   97篇
  2001年   339篇
  2000年   316篇
  1999年   202篇
  1998年   112篇
  1997年   54篇
  1996年   64篇
  1995年   89篇
  1994年   63篇
  1993年   49篇
  1992年   35篇
  1991年   37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29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4篇
  1976年   3篇
  1975年   2篇
  1963年   2篇
  195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51.
大鼠胚胎下丘脑神经元体外培养的生长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神经细胞体外培养技术,在光、电镜下进行定量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方法观察17—18天大鼠胚胎下丘脑神经元体外生长发育过程。结果显示:细胞培养3天时,神经元以2个突起为主,占81%;1周时,神经元以3个突起为主,占51%;2周时神经元以3~4个突起为主,分别占37%和31%。定量组化结果显示神经元SDH、AChE含量随培养时间延长而增多,在第3天分别为64.2和3.8,1周时分别为98.2和12.8,2周时分别为127.6和24.6。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培养神经元在第3天时,神经元特异烯醇酶(NSE)呈阳性反应。上述结果提示,体外培养胚胎大鼠下丘脑神经元在第3天基本发育成熟。本文还对体外培养神经元的特点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相似文献   
52.
53.
54.
55.
56.
盐酸丙帕他莫和哌替啶用于术后镇痛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非甾体类镇痛药盐酸丙帕他莫用于术后镇痛,目前国内尚少报道。我们采用随机、双盲、平行、对照的方法,比较了静脉注射丙帕他莫2g与肌肉注射哌替啶50mg的术后镇痛效果,报道如下。一、对象与方法1.对象:40例作腹部及骨科手术患者,按美国麻醉师协会标准为Ⅰ~Ⅱ级,年龄18~75岁,男14例,女26例,均无解热镇痛药过敏史。采用双盲、平行对照的方法将患者按所提供的药物编号随机分为丙帕他莫(P组)和哌替啶(C组,作为对照)两组。2.药物及给药方法:P组使用的药物为盐酸丙帕他莫粉剂2g/瓶,用含枸橼酸02g的注射用水10ml为溶剂,将药物溶解后注入…  相似文献   
57.
58.
被称为“第三类镇痛药”的金丝桃甙由安徽省医学科学研究所王选荣等从植物药黄蜀葵、照山白中成功提取。 金丝桃甙的研究始于20年前,当时,安徽医大一院口腔科用黄蜀葵花煎剂治疗口腔溃疡获得显著止痛效果。随后,他们开始了“黄蜀葵花化学成分的研究”。研究人员从中分离出5种黄酮单体,其中金丝桃甙含量为1.8%,为其主要功效成分。药理研究发现,金丝桃甙对实验动物的辐射刺激致痛、注射缓激肽致痛等有显著镇痛作用;制成药膜外用临床观察238例,总有效率达96.5%。其作用机制和现有的吗啡类、阿司匹林类镇痛药不同,它是…  相似文献   
59.
以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分子细胞心脏病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张寄南教授为首的课题组,从1996年起,在国家“九五”课题资金及江苏省科委社会发展基金的资助下,围绕病毒性心肌炎和扩张型心肌病的诊断及治疗开始了研究。他们先研制出高特异、高敏感的单克隆抗体,然后将其用于282例临床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的患者,检测其血清肌钙蛋白I的变化。结果发现157例患者的血清肌钙蛋白I升高,其中3个月转阴率52,3%,6个月转阴率90.8%。同时发现血清肌钙蛋白I持续升高的患者,血清中出现抗M受体抗体,减少心肌M受体…  相似文献   
60.
来自美国、芬兰、瑞典、冰岛和德国的科学家进行的合作研究显示,在人类第13对染色体上,可能存在着被称为“乳腺癌3”的新乳腺癌基因。 与乳腺癌有显著关系的另外两个基因——“乳腺癌1”和“乳腺癌2”已经被识别。科学家是在研究乳腺癌多发性家庭时发现这两个基因的。但研究也发现,这些家庭中有一些并没有“乳腺癌1”和“乳腺癌2”基因,却也出现了遗传性乳腺癌患者。 为解释这一现象,该国际研究小组首先对37名没有上述两种基因的乳腺癌患者的肿瘤组织进行了分析,确定问题可能与第13对染色体有关。然后,他们又研究了77 个芬兰、冰岛和瑞典的家庭,这些家庭都有非上述两种基因导致的乳腺癌患者,结果发现第13对染色体上可能存在新的乳腺癌基因。 科学家们已在第13号染色体上初步确定出一块区域,认为其中可能含有新的乳腺癌基因。接下来,他们计划进一步分离出“乳腺癌3”基因,并在全世界范围进行调查,以证实该基因的普遍性。科学家表示,确定这一基因将为医生提供诊断遗传性乳腺癌的新方法。 (摘自《健康报》2000年8月18日第1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