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69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0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农药叶枯宁对大鼠血清甲状腺素水平影响的时效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甲状腺素干扰物叶枯宁对大鼠血清游离T4(FT4)和促甲状腺激素 (TSH)水平的影响及其时效关系 ,为建立甲状腺素干扰物甄别方法体系的体内方法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 ]叶枯宁二甲亚砜溶液灌胃染毒 ,剂量为 5 0mg/kg ,分别设 5、6、10、2 0d实验组及溶剂对照组 ,在染毒期满后处死动物 ,取血清测FT4和TSH ,同时观察甲状腺组织学改变。 [结果 ]与对照相比 ,5d组出现显著的FT4降低并伴TSH升高 (P <0 0 5 ) ,6d及以后组则未见差异 ;组织学观察到 5d、6d组甲状腺滤泡上皮增生 ,10d组出现实心芽 ,2 0d组出现实心继发滤泡。 [结论 ]叶枯宁对大鼠血清FT4和TSH水平的影响发生在 5d之内 ,并可继发引起甲状腺增生。本实验为建立甲状腺素干扰物的初筛方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2.
γ—射线照射所致肝组织损伤性质的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观察经γ-刀照射不同时间的正常肝组织病理改变。方法 将正常新西兰大白兔分为6个实验组,分别为γ-射线照射后4小时,8小时,12小时,18小时,24小时和48小时组,照射剂量为单次200Gy。用常规HE染色方法观察经γ-射线照射后肝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 照射后4-12小时,照射野内肝组织出现小灶性轻度肝细胞浊肿和轻度脂肪变性,照射后18-48小时,照射野内出现肝组织坏死。结论 在本实验照射剂量下,γ-射线照射肝组织后18小时引起肝细胞死亡,其死亡方式主要是细胞坏死,而不是凋亡,造成细胞死亡机理可能和电离辐射引起的脂质过氧化有关。  相似文献   
23.
目的:研究围生期双酚A暴露对断乳期雄性子代大鼠脑中芳香化酶P450(P450arom)表达的影响,探索双酚A影响脑发育的机制。方法:对母鼠从妊娠第11d直至产后断乳期(即出生后第21d,postnatal day 21,PND21)给予双酚A(Bisphenot A,BPA)2,20,100mg/kg。各组在断乳期PND21取雄性子代大鼠断头处死,迅速取脑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P450arom表达。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P450arom在大鼠海马和大脑皮层都有表达;对结果进行灰度值分析显示,高剂量组和中剂量组雄性子代大鼠断乳期P450arom在海马CA3区表达的灰度值分别为143.43和130.76,与对照组179.4612比较,有统计学意义;高剂量组雄性子代大脑皮层P450arom的灰度值为185.21,与对照组196.88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围生期暴露于BPA可使断乳期雄性子代脑中P450arom蛋白表达增加,这可能是影响发育机制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24.
甲状腺激素干扰物体内甄别实验初探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 研究二巯基敌枯双对甲状腺的生物作用 ,探讨二巯基敌枯双是否属甲状腺激素干扰物。方法Wistar大鼠 60只 ,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 ( n=3 0 )和实验组 ( n=3 0 )。正常对照组给予溶剂二甲基亚砜 ,实验组给予二巯基敌枯双二甲基亚砜溶液 ,剂量为 5 0 m g/kg。于给药第 5 d、第 10 d和第 2 0 d,动物称重后分别放血处死两组动物。测定血清中 T4和 TSH的浓度 ;取动物甲状腺称重测定甲状腺脏器系数 ;常规 HE染色 ,光镜下观察组织学变化 ;用免疫酶法测定核增殖抗原 ( PCNA)在甲状腺中的阳性表达 ;用酶组织化学方法观察甲状腺琥珀酸脱氢酶( SDH)、甲状腺过氧化物酶 ( TPO)活性的变化。结果 实验组各期甲状腺脏器系数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 ( P<0 .0 5 ) ;实验组各期甲状腺滤泡上皮增生 ;实验组各期 PCNA表达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 ( P<0 .0 5 ) ;实验组各期甲状腺滤泡上皮内 SDH和 TPO酶活性也明显增高 ( P<0 .0 5 )。结论 初步确定二巯基敌枯双是甲状腺激素干扰物  相似文献   
25.
免岩冲剂抗Ames实验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免岩冲剂的抗突变作用进行研究。方法:按卫生部修改的方法进行沙门氏菌/微粒体致突变性试验。结果:在免岩冲剂抑制4 氨基喹啉 N 氧化物(NQNO)对菌株TA10 0的致突变作用的检测中,免岩冲剂剂量在0 5~5 0(g/皿)时,TA10 0的相对回变菌落分别为5 5 4±4 5个/皿、4 2 8±30个/皿和4 2 8±2 8个/皿,与阳性对照934±110个/皿相比,分别差异有显著性(P <0 0 1) ;相对回变菌落抑制率分别为4 7 70 %、6 3 2 0 %和6 3 2 5 % ,提示免岩冲剂具有抑制终致突变4 氨基喹啉N 氧化物(NQNO)对菌株TA10 0的致突变作用。结论:免岩冲剂在体外具有抗突变作用。  相似文献   
26.
目的: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方法:选课学生94人,按学生成绩随机分为2组,即传统教学组(73人)与教学改革组(21人),进行一学期的病理学理论教学;传统教学组采用传统讲授式方法授课;教改组采用自学驱动教学法教学.进行期中、期末考试各一次,以病案分析的形式回答问题四次及撰写读书报告一次,比较两组学生得分情况.结果:教学改革组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得分明显优于传统教学组.结论:自主学习驱动式教学可以明显提高学生的分析与解决病理学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27.
缺血预处理对大鼠移植肝脏微循环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早期再灌注损伤中缺血预处理(IP)对大鼠移植肝脏微循环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SD大鼠原位肝移植动物模型,供肝冷保存时间100min,无肝期25min。32只SD大鼠随机平均分成两组,每组16只。对照组:获取供肝前仅以肝素生理盐水经门静脉灌注;IP组;获取供肝前阻断肝门血供10min,再灌注10min,然后再以肝素生理盐水经门静脉灌注。移植肝脏再灌注2h后取血及肝脏检测。结果:IP组的肝脏抗氧化酶活力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门冬氨酸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及肝组织中的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肝组织损伤以窦状内皮细胞为主,并且是以凋亡的方式发生死亡,IP组窦状内皮细胞损伤明显轻于对照组(P<0.001)。结论:IP对大鼠移植肝脏微循环的早期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8.
目的 :研究二巯基敌枯双所致甲状腺的形态改变 ,探讨二巯基敌枯双是否属甲状腺激素干扰物。方法 :Wistar大鼠 60只 ,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实验组。正常对照组给予溶剂二甲基亚砜 ,实验组给予二巯基敌枯双二甲基亚砜溶液 ,剂量为 5 0 mg/kg体重。于实验组的给药第 5 d、第 10 d和第 2 0 d,分别放血处死两组动物。测定血清中 T4,TSH的浓度 ;取动物甲状腺称重 ,常规 HE染色 ,光镜下观察。结果 :各时间点实验组血清 T4,TSH的浓度和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变化 (P>0 .0 5 ) ;实验组动物的甲状腺脏器系数显著高于对照组 ,(P<0 .0 5 ) ;组织学观察到实验组在第 5 d甲状腺滤泡上皮增生 ,有的滤泡出现局灶性增生斑块 ,第 10 d复层化的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继续增生 ,并向间质突出 ,形成实心芽 ,第 2 0 d实心芽向继发滤泡分化 ,出现了滤泡腔。结论 :二巯基敌枯双引起甲状腺增生 ,提示具有甲状腺激素干扰物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9.
二巯基敌枯双生物作用的实验研究 Ⅱ:组织化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甲状腺激素干扰物二巯基敌枯双所致甲状腺组织化学的改变,并探讨所致甲状腺增生的最佳取材时间和敏感指标。方法: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30只。正常对照组给予溶剂二甲基亚砜,实验组给予二巯基敌枯双的二甲基亚砜溶液,剂量为50mg/kg体重。于实验组的给药第5d、第10d和第20d,分别放血处死两组动物。用酶组织化学方法观察甲状腺琥珀酸脱氢醇(SDH)、甲状腺过氧化酶酶活性的变化(TPO);用免疫酶法测定核增殖抗原(PCNA)在甲状腺中的阳性表达。结果:实验组各期甲状腺滤泡上皮内SDH和TPO酶活性明显增高(P<0.05),实验组的各期PCNA表达阳性细胞数也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结论:甲状腺激素干扰物二巯基敌枯双所致甲状腺滤泡上皮内SDH和TPO酶活性增高是TSH刺激的结果,其最佳取材时间应是5d以前,而敏感指标应该是核增殖抗原(PC-NA)。  相似文献   
30.
胆红素钙结石兔模型β-葡萄糖醛酸酶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胆红素钙结石病兔模型,用生物化学和酶组织化学的方法,动态、系统地观察兔肝胆组织和胆汁中细菌性和组织源性β-葡萄糖醛酸酶在色素石成石过程中的变化,证实内、外源性β-葡萄糖醛酸酶均可参加成石过程。外源性β-葡萄糖醛酸酶在成石前期迅速升高,以后随胆道感染被控制而下降。内源性β-葡萄糖醛酸酶在成石初期逐渐升高,以后长期维持在较高水平,在成石初期和生长期的作用不容忽视。作者还讨论了β-葡萄糖醛酸酶在成石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