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70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61.
通过对一组踝部骨折病例采用骨折复位固定器疗法治疗,经随访取得良好疗效,认为该疗法具有复位满意,固定稳妥,将踝关节在功能位固定,能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和关节的模造,是一种治疗大块后踝的踝部不稳定骨折较为理想的方法。同时对踝关节骨折的分类方法、整复、固定及功能活动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2.
目的探讨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几种方法的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DHS、Smithneph短重建钉、PFN、PFNA、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结果120例中109例获得随访.DHS组切割股骨头2例;PFN组1例发生退钉;短重建钉1例发生远端骨折;PFNA组均骨性愈合;人工股骨头置换组,术后肢体功能基本满意.结论股骨粗隆间骨折以PFNA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3.
腰椎同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病之一,严重影响人们生活.近年来笔者应用自拟通经补肾汤治疗此病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4.
目的 比较神经外科唤醒麻醉中持续或间断输注舒芬太尼对呼吸和循环的影响.方法 脑功能区胶质瘤择期开颅手术患者40例,分为A组(n=20)和B组(n=20),分别采取间断或持续输注舒芬太尼的方法行唤醒麻醉.记录术中用药量及呼吸和循环相关指标.结果 B组舒芬太尼用药量明显大于A组(P<0.01).呼吸频率低于A组(P<0.05),呼气末CO2浓度高于A组(P<0.05).结论 在脑功能区占位手术唤醒麻醉中,间断给予舒芬太尼在不增加静脉麻醉药用量并保证镇痛效果的前提下降低镇痛药的用药量,减轻呼吸抑制的发生.  相似文献   
65.
目的:观察摇拔戳手法改善急性外踝扭伤患者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急性外踝扭伤的40例患者按照中央随机的方法分配到试验组(21例)和对照组(19例),试验组予以摇拔戳手法加弹性绷带固定,对照组予以冰袋冷敷加弹性绷带固定,两组患者的治疗周期均为2周。结果: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摇拔戳手法能显著改善急性外踝扭伤患者的功能障碍情况。  相似文献   
66.
目的结合临床经验应用有限元方法探讨旋前-外旋型三踝骨折逆移位手法复位的可行性。方法基于CT影像及骨骼韧带等组织解剖特点、材料参数,构建国人年轻男性筋骨完整的正常踝关节模型;根据旋前-外旋型三踝骨折的相关特点,在恰当的位置进行截骨造模,建立筋骨结构完整的旋前-外旋型三踝骨折有限元模型;在有限元骨折模型上进行逆移位手法复位力学加载。结果通过位移加载,所建旋前-外旋型三踝骨折有限元模型得到了有效的复位。结论通过对逆移位手法复位旋前-外旋型三踝骨折进行有限元分析,在临床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证明了逆移位手法复位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有效性及科学性。  相似文献   
67.
神经外科术中唤醒麻醉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学、神经导航及术中神经电生理学监测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和发展,神经外科手术已经从传统的解剖学模式向现代解剖-功能模式转化,从而大大提高了手术质量并显著改善了手术效果.在术中唤醒状态下,应用电刺激技术进行脑功能监测,是目前在尽可能切除脑功能区病灶的同时保护脑功能的有效方法.通过术中直接电刺激判断大脑功能区,对全身麻醉术中唤醒技术的要求很高,这种麻醉方法既需要在切开和关闭颅骨过程中患者镇痛充分、能够耐受手术从而在麻醉与清醒过程中平稳过渡,又需要患者术中大脑皮质电刺激时维持清醒状态,配合神经功能测试;而且在手术中有效控制呼吸道,不发生呼吸抑制,同时保证患者的舒适性而不误吸、无肢体乱动.  相似文献   
68.
我院自 1992~ 1999年应用手法整复配合骨折复位固定器治疗较严重跟骨骨折 39例 ,其中双侧跟骨骨折 2例 ,共 41足 ,取得满意效果。现将资料完整的 32例 (34足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 32例 (34足 ) ,均为较严重跟骨骨折 ,男 31例 (33足 ) ,女 1例 ;年龄 16~ 49岁 ,平均 2 4 3± 5 2岁。治疗时间6 0~ 10 2周 ,平均 8 2± 0 8周。其B hler氏角为 - 5°~2 5° ,平均 15 6°± 5 3。横断性单骨折线明显移位者 6足 ,不规则粉碎塌陷型骨折 2 8足 ,伴纵形劈裂骨折线者 18足 ,伴跟骨内、外翻者 2 4足 ,波及跟距关节面者 2 9足…  相似文献   
69.
目的:评估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治疗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旋前-外展型三踝骨折的稳定性。方法:将7对踝关节标本行间断骨钻孔后根据受伤机制施加暴力,制备旋前-外展型三踝骨折模型14踝,其中3对(6踝)踝关节标本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将一侧踝关节标本先进行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再进行切开复位接骨板内固定;另一侧踝关节标本先进行切开复位接骨板内固定,再进行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每次复位固定后,先后对模型施加10 Nm、15 Nm、20 Nm的扭矩外旋足踝,通过在X线片上测定下胫腓联合间隙确定其稳定性。执行完一种固定方式的稳定性测试后,将标本上固定的外固定架或内固定物完全拆除,并将踝关节标本恢复至复位固定前的状态,然后进行另一种固定方式的稳定性测试。比较不同扭矩下两种固定方式对下胫腓联合间隙的影响。结果:造模后双侧踝关节下胫腓联合间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29±2.93)mm,(4.28±1.69)mm,t=0.378,P=0.540]。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和切开复位接骨板内固定的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旋前-外展型三踝骨折,施加10 Nm、15 Nm、20 Nm扭矩后,两组下胫腓联合间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5.72±2.46)mm,(5.29±3.58)mm,t=0.246,P=0.811;(5.69±2.72)mm,(6.98±3.05)mm,t=-0.773,P=0.458;(5.70±2.95)mm,(6.80±3.20)mm,t=-0.618,P=0.551]。结论: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治疗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旋前-外展型三踝骨折,其稳定性与切开复位接骨板内固定相当。  相似文献   
70.

目的: 评价术前静注艾司氯胺酮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疲劳综合征(POFS)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21年6月至2022年7月择期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62例,男41例,女21例,年龄34~64岁,BMI 18~25 kg/m2,ASA 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艾司氯胺酮组(E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31例。手术开始前5 min E组静脉注射艾司氯胺酮0.25 mg/kg(用生理盐水配成5 ml),C组静脉注射生理盐水5 ml。两组术后静脉镇痛方案相同。于麻醉诱导前10 min、术后即刻、12、24 h抽取颈内静脉血样,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浓度。于术前1 d、术后3、5、7 d进行简明围术期疲劳评定量表(ICFS-10)评分,记录POFS(ICFS-10评分>24分)发生情况。记录拔管时间、拔管后呛咳、苏醒期谵妄和躁动等不良反应、术后各系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术后住院时间。
结果: 与C组比较,E组术后即刻、术后12、24 h血清TNF-α浓度明显降低(P<0.05),SOD浓度明显升高(P<0.05);术后3、5、7 d ICFS-10评分、术后7 d POFS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两组拔管时间、拔管后呛咳、苏醒期谵妄和躁动、术后各系统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术前单次静脉注射艾司氯胺酮可降低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血清TNF-α、SOD浓度和POFS的发生率,未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