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3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21.
目的 研究健康成年人C7棘突体表触诊定位的准确性,探讨其原因及临床意义。 方法 选取健康成年志愿者500名(男性354名、女性146名),由3名骨科主治医师应用触诊法,对其进行C7棘突的体表定位并用铝片标记,再拍摄颈椎正侧位X线片,然后观察C7棘突的体表触诊定位准确率。同时,通过X线、CT三维重建测量C6、C7、T1棘突的长度,并对测量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 98.8%(494名)的被检者能通过体表触诊准确定位C7,1.2%(6名,均为男性)的被检者体表触诊定位于C6。在X线中,C6的棘突长度为(2.97±0.11) cm,C7为(3.16±0.16) cm,T1为(3.20±0.15) cm;在CT三维重建中,C6的棘突长度为(2.98±0.12) cm,C7为(3.18±0.17) cm,T1为(3.50±0.16) cm。无论是X线还是CT三维重建,三个椎体棘突长度都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但两种影像学检查手段所测得的C6、C7、T1棘突长度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C7棘突的体表触诊定位方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临床可利用颈椎X线、CT等辅助方法确保其诊治的准确性、安全性。  相似文献   
22.
目的观察电针对食蟹猴前交叉韧带(ACL)损伤后NT-3/Trk C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ACL损伤后本体感觉减退的作用机制。方法 21只食蟹猴随机分为3组:电针干预组9只、模型对照组9只和空白对照组3只,其中对电针干预组和模型对照组进行单侧ACL损伤造模,并给予电针干预组从术后7天开始电针干预,持续时间为15 min,每天1次,共干预12周。在干预4、8、12周后,运用RT-q 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L2-S1脊背神经节(DRG)中NT-3、Trk C以及ACL中GAP-43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在同一时间点,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DRG中NT-3、Trk C的mRNA、蛋白相对表达量上升,ACL中GAP-43的mRNA、蛋白相对表达量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电针干预组DRG中NT-3、Trk C的mRNA、蛋白相对表达量下降,ACL中GAP-43的mRNA、蛋白相对表达量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对照组NT-3、Trk C和GAP-43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随时间的增加而逐渐下降,电针干预组NT-3、Trk C和GAP-43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随时间的增加而逐渐上升,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能够通过激活NT-3/Trk C信号通路,提升DRG中NT-3、Trk C和局部GAP-43的表达量,在ACL本体感觉的康复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3.
目的 研究髂后上棘的解剖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选取280例干燥人体髋骨标本,以髂后上棘为A点,髂前上棘为B点,坐骨结节为C点,髂棘最高点为D点,耻骨结节为E点,耳状关节面后缘中点为F点,髂后上棘尖端A点的宽度为W0,A点的厚度为H0。髂嵴后部最大宽度为Wmax,其与A点的距离为D0,分别距离A点0.5、1.0、1.5、2.0 cm测量髂嵴的宽度,记为W1、W2、W3、W4,以髂嵴转折部为G点,G点宽度记为W5,分别测量AB,AC,AD,AE,AF,G,CD长度。 结果 髂后上棘形态大致分为4型:Ⅰ型“V”形(38.2%),Ⅱ型“U”形(43.2%),Ⅲ型“W”形(11.1%),Ⅳ型“增生型”(7.5%)。Ⅰ型的AB长度显著小于Ⅲ型和Ⅳ型,Ⅰ型的AF距离显著小于Ⅱ型和Ⅲ型,Ⅰ型的W0、W1、H0显著小于Ⅱ型、Ⅲ型、Ⅳ型,Ⅲ型的W0大于Ⅰ型Ⅱ型和Ⅳ型,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髂后上棘有4种形态变异,以“U”形为主,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4.
背景: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在临床上被广泛用于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准确的置钉角度和位置可有效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目的:基于放射学测量,分析髂嵴和股骨大转子之间相对解剖位置对髓内钉置入的可能影响。方法:收集广东省中医院骨科门诊87名正常成人标准骨盆正位片,其中男50名,女37名,年龄(43.72±14.45)岁,共174个髋关节,测量双侧髂嵴连线(La)和双侧股骨大转子连线(Lb)距离,髂嵴和大转子连线与骨盆中轴线的夹角(∠1),股骨解剖轴与骨盆中轴线的夹角(∠2)和颈干角(∠3)。在骨盆正位片上经髂嵴外侧缘做骨盆水平线的垂线,根据股骨大转子在垂线内外区分股骨大转子的显露程度,在线外为Ⅰ组(52个髋关节,显露程度大),在线内为Ⅱ组(122个髋关节,显露程度小);髂嵴遮挡角度Δ1=|∠1-∠2|,再根据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具有5°外偏角分组,Δ1≤5°为Ⅱa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推桥弓及颈动脉粥样硬化对家兔颈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40只家兔随机分为实验组(n=10),模型对照组(n=10),手法对照组(n=10)及空白对照组(n=10)。实验组进行颈动脉粥样硬化造模及手法干预,模型对照组仅进行颈动脉粥样硬化造模,手法对照组仅进行手法干预,空白对照组仅作对照,不做任何干预。检测4组家兔在不同干预后颈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造模后,推桥弓手法会影响颈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及血管搏动指数(PI);实验组的PSV值与EDV值均分别低于模型对照组与手法对照组(P0.05);而实验组的阻力指数(RI)值和PI值均分别高于模型对照组与手法对照组(P0.05);手法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各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推桥弓手法会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家兔的颈动脉血流变化,但对正常家兔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6.
目的 观测成年人正常骶髂关节间隙的CT影像解剖学特征,为骶髂关节半脱位的影像学诊断提供影像解剖学数据。 方法 对56例无骶髂关节病变的受检者的骶髂关节CT影像进行观测:(1)不同性别同一位置骶髂关节间隙的差异;(2)不同水平面上骶髂关节间隙的差异;(3)同一水平面上同侧前、中、后骶髂关节间隙的差异;(4)同一水平面上左右两侧骶髂关节间隙的差异。 结果 (1)骶2第1水平面(S2-1)和骶2第2水平面(S2-2)左后区骶髂关节间隙不同性别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2)骶1第1水平面至骶3第2水平面(S1-1~S3-2)6个水平面上,同侧骶髂关节前、中、后关节间隙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3)右前区中,S1-1水平骶髂关节间隙分别大于S1-2、S2-1、S2-2和S3-2(P<0.05);(4)左中区中,S2-1水平骶髂关节间隙分别大于S1-1、S1-2、S2-2和S3-2(P<0.05);(5)右中区中,S2-1水平骶髂关节间隙分别大于S3-1和S3-2(P<0.05), 且S2-2水平骶髂关节间隙大于S3-2(P<0.05);(6)左后区中,S2-1水平骶髂关节间隙大于S3-2(P<0.05);(7)右后区中,S2-2水平骶髂关节间隙大于S3-2(P<0.05)。 结论 本研究为成年人正常骶髂关节间隙的宽度提供了影像解剖学参考标准。成年人正常骶髂关节间隙在水平面和冠状面上存在一定的影像解剖学差异。  相似文献   
27.
背景:前交叉韧带损伤是膝关节较为常见的运动损伤,对患者膝关节稳定性影响较严重,前交叉韧带重建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方式,1/2腓骨长肌肌腱作为移植物重建前交叉韧带已运用于临床,但研究相对较少。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取自体同侧1/2腓骨长肌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2月至2014年12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收治的前交叉韧带完全断裂患者106例,行关节镜下取自体同侧1/2腓骨长肌重建前交叉韧带。在术前及术后3,6,12个月,对所有患者进行包括Anterior Drawer试验、Lachman试验及Pivot-shift试验的客观指标检查,并应用Tegner评分、Lysholm评分和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评分对患者膝关节运动功能进行主观评估。结果与结论:(1)术后所有患者Anterior Drawer试验、Lachman试验、Pivot-shift试验均为阴性;(2)在Tegner评分、Lysholm评分和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评分方面,术前、术后3个月分别与术后6个月对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术前、术后3个月分别与术后12个月对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与术后12个月对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3)综上,自体同侧1/2腓骨长肌肌腱是前交叉韧带断裂重建可选择的良好移植物,关节镜下取自体同侧1/2腓骨长肌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膝关节恢复快且功能良好,是一种创伤小、简便易行、效果肯定的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28.
长期以来 ,人们一直认为红细胞的功能为运送呼吸气体[1] ,1981年Siegel提出了红细胞免疫系统新概念 ,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在肿瘤发生和发展过程中 ,免疫功能下降已众所周知 ,但仅限于白细胞免疫系统 ,而对恶性肿瘤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报道极少。本文研究了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临床资料一、取 2 2名健康妇女静脉血 ,平均年龄 38± 10 .96岁 (2 0~ 6 2岁 ) ,抽血者未使用过任何免疫抑制剂。二、近期未使用免疫抑制剂及其它对免疫功能有影响的药物 ,无其它合并症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 2 4例 ,其中子宫内膜腺…  相似文献   
29.
目的:通过计量学分析,探讨针灸治疗肩周炎的三大特色选穴方法。方法:对2002-2011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等6个数据库检索出来的针灸治疗肩周炎的1821篇文献进行取穴规律的计量学分析。结果:透穴应用总频次为412次,使用频次最高的是条口透承山,占47.3%;在明确指出阿是穴具体定位的91篇文献中,阿是穴定位在喙突的文献占54.9%;在明确指出肩三针具体定位的94篇文献中,肩髃、肩髎、肩贞被多文献采纳为“肩三针”穴。结论:透穴、阿是穴、肩三针均围绕肩周炎“痹阻不通”的病机进行治疗,逐渐成为针灸治疗肩周炎的三大特色选穴方法。在临床及科研中,三者之间既各具特性,又联系紧密。  相似文献   
30.
目的 探讨食蟹猴单膝ACL损伤后,双侧的ACL与腘绳肌本体感受器的变化及其原因。 方法 选取6只正常的食蟹猴,随机选择3只食蟹猴进行关节镜下单侧ACL损伤造模后,将全部膝关节分为三组:正常组(正常3只膝关节)、模型A组(模型健侧3只膝关节)和模型B组(模型患侧3只膝关节),分别分离ACL、腘绳肌,进行HE和氯化金染色,观察韧带基本形态和本体感受器的形态及数量。 结果 我们观察到三组ACL和腘绳肌中的四类本体感受器。在术后4周,正常组与模型A组ACL和腘绳肌中,各类本体感受器形态、数量均未发现明显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模型B组的ACL和腘绳肌中:Ruffini小体、Pacinian小体和Golgi腱器官形态变异,游离神经末梢形态无明显变化,各类本体感受器数量均有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1)。在模型B组的ACL和腘绳肌中,Ruffini小体的变异数量最多,Pacinian小体其次,Golgi腱器官最少,且统计学有明显差异(P<0.01)。 结论 患侧ACL的损伤会引起同侧本体感受器数量减少,甚至形态变异,通过ACL-腘绳肌反射弧的反射性影响,同侧腘绳肌中的本体感受器也出现相应变化,但在短时间内不会影响到对侧的本体感受器形态和数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