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9篇
医药卫生   8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68 毫秒
71.
尽管托马斯·威利斯爵士(Sir Thomas Willis)早在17世纪的著作中对于发生在脑卒中之前的短暂脑神经功能缺损事件进行了描述[1],但直到1965年第四届普林斯顿脑血管疾病大会,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才被正式命名[2]。1975年基于时间的TIA定义为"有复发倾向的持续不超过24 h的局灶性脑功能障碍",尽管早期研究发现事实上绝大多数TIA持续的时间小于1 h,但该定义一直被沿用。在没有磁共振成像(MRI)、没有缺血性脑卒中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没有认识  相似文献   
72.
PNAS-2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和初步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制备凋亡相关蛋白PNAS-2的单克隆抗体,并对其进行初步鉴定,为PNAS-2蛋白功能研究提供必需工具。以PNAS-2的合成肽为免疫原,通过动物免疫、细胞融合、克隆化制备抗PNAS-2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并用Western blot、免疫荧光、ELISA实验对单克隆抗体的特异性、效价、亚型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获得了稳定的分泌型杂交瘤细胞株S-31-7,属IgG1λ亚型,腹水效价为1:8000;Western blot测得分子量为28kD的单条特异性条带;免疫荧光实验显示胞浆中有阳性反应。结论:制备的单克隆抗体特异性好、效价高,能够作为深入研究PNAS-2蛋白功能的有利工具。  相似文献   
73.
目的探讨肾康注射液对缺血再灌注致急性肾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方法随机选取相同数量C57BL/6小鼠,夹闭双侧肾动脉不同时间(15、25、45 min),以制备轻、中、重度缺血再灌注急性肾损伤小鼠模型,并根据造模后立即腹腔注射10 m L/kg肾康注射液(SKI)或10 m L/kg无菌生理盐水(NS)下分为6组各6只:Ⅰ轻度损伤+SKI干预组;Ⅱ轻度损伤+NS组;Ⅲ中度损伤+SKI组;Ⅳ中度损伤+NS组;Ⅴ重度损伤+SKI组;Ⅵ重度损伤+NS组;同时设置一组空白对照组(Ⅶ组):只开关腹,不做夹闭肾动脉处理。干预24 h后,处死小鼠取标本,予生化法检测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组织超氧歧化酶(SOD)及丙二醛(MDA);HE染色法观察肾小管坏死、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肾小管细胞凋亡及中性粒细胞浸润;实时PCR检测组织炎症因子表达。结果 SKI干预后轻、中度肾损伤小鼠Scr下降,轻度损伤+SKI组对比轻度损伤+NS组,下降明显(P0.05);中度损伤+SKI组比中度损伤+NS组Scr明显下降(P0.05)。同时轻、中度模型组肾组织病理损伤也有所改善,但重度损伤组均无改善。进一步机制探究发现SKI干预后氧化应激改善:SKI干预组较NS干预组肾组织SOD活性更高,MDA则更低(P0.01)。在组织炎症方面,SKI干预后组织浸润的中性粒细胞减少,i NOS、IL-6表达下降。此外肾小管凋亡减轻。结论SKI可以改善缺血再灌注急性肾损伤小鼠肾功能,并逆转一定程度的病理损伤,其机制与改善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相关。  相似文献   
74.
目的:构建并鉴定凋亡相关基因——PNAS-2的短发夹RNA(shRNA)质粒表达载体,将其转染U937细胞,筛选后检测细胞凋亡的变化。方法:shRNA质粒载体pRNAT U6.1/NEO经限制性内切酶BamHⅠ及HindⅢ双酶切后,连接带有BamHⅠ及HindⅢ黏性末端的shRNA插入片段,转化感受态细菌,并行测序鉴定。将阳性shRNA质粒载体进行细胞转染,合并使用G418及流式细胞仪(FCM)筛选出GFP阳性细胞,应用半定量PCR鉴定shRNA封闭效果;用Annexin V-APC/7-AAD标记后,使用FCM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细胞凋亡。结果:测序鉴定证实,PNAS-2特异的shRNA质粒表达载体构建正确;合并使用G418及FCM分选出GFP阳性细胞后,半定量PCR鉴定示shRNAⅠ、Ⅱ、Ⅲ组对PNAS-2的抑制率分别为78.1%、75.4%及51.4%。FCM显示shRNA对照组的细胞凋亡率为(3.52±1.25)%;而shRNAⅠ组为(9.23±1.88)%(P<0.01);shRNAⅡ(8.85±1.80)%(P0.05)。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显示,shRNA对照组细胞凋亡率为7.3%;shRNAⅠ组为14.7%;shRNAⅡ为13.8%;shRNAⅢ为10.3%。结论:测序结果表明,本研究成功构建了PNAS-2的shRNA质粒表达载体。半定量PCR显示shRNA抑制PNAS-2表达效果佳;抑制PNAS-2后可促使细胞凋亡,提示该基因是抗细胞凋亡基因。  相似文献   
75.
目的研究RNA干扰抑制细胞凋亡相关蛋白(PNAS-2)基因表达后,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株U937细胞周期及其相关蛋白表达的变化。方法将已构建的靶向抑制PNAS-2的干扰组质粒和对照组质粒分别转染U937细胞。流式细胞仪分析两组细胞周期的变化;蛋白质芯片技术比较两组细胞周期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差异。结果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干扰组细胞出现G2/M期阻滞,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蛋白质芯片结果分析发现,有29条细胞周期相关蛋白表达变化,其中上调25条(cyclinA、cyclinE及相关调节因子p53蛋白等),下调4条。CyclinB表达水平无显著改变。结论RNA干扰抑制PNAS-2表达后,U937细胞周期出现G2/M期阻滞,可能与细胞周期素A、p53蛋白表达上调,而细胞周期素B表达不变有关。  相似文献   
76.
ALA-PDT诱导白血病细胞株HL-60凋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与目的:基于5-氨基乙酰丙酸的光动力疗法(ALA-PDT)利用肿瘤细胞对ALA产生的内源性光敏剂原卟啉IX(PpIX)的优先摄取,使肿瘤细胞在受到一定的光照后被选择性地杀伤。到目前为止,ALA-PDT引起肿瘤细胞破坏的确切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本研究探讨ALA-PDT对白血病细胞株HL-60的凋亡诱导作用。方法:以白血病细胞株HL-60为实验模型。实验分为4组,对照组、单纯ALA组、单纯光照组及ALA PDT组。用MTT法检测细胞的存活率,瑞氏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用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率,并用共聚焦激光显微镜(LSCM)观察凋亡细胞的特征。结果:ALA PDT组光照后细胞形态学可见凋亡改变;MTT法显示细胞存活率明显下降,24 h为(46±9)%,48 h为(26±8)%,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光照后4、5和24 h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6±9)%、(29±11)%和(51±6)%,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LSCM观察AnnexinV-FITC单阳性及AnnexinV-FITC/PI双阳性细胞均具有典型的凋亡特征,而单纯ALA组、单纯光照组及对照组则无上述改变。结论:ALA-PDT能杀伤白血病细胞株HL-60,主要通过诱导凋亡的方式实现的,并呈一定的时间依赖性。  相似文献   
77.
目的:观察阿糖胞苷(Ara-C)、氟达拉滨(Flu)、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3种药物不同给药方式对髓性白血病细胞株HL-60及其耐药株HL-60/R存活率的影响。方法:分别取对数生长期的HL-60、HL-60/R细胞株,用96孔板,每孔加入浓度为1×10~9个·L~(-1)的细胞液180μL,将2种细胞株均分为3组:单药组(单加Ara-C或Flu)、联合用药组(Flu+Ara-C)、加用G-CSF组(G—CSF+Ara—C、G- CSF+Flu、G-CSF+Flu+Ara-C),于加药后不同时间段采用四氮唑蓝(MTT)还原法检测细胞存活率,同时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加G-CSF后细胞周期的变化。结果:Flu和Ara—C两者联合应用时HL-60和HL-60/R细胞株的存活率均低于单用Ara-C或Flu(P<0.05)。G—CSF先孵育24h再与Ara—C联用时细胞的存活率低于单用Ara-C(P<0.05)。G-CSF+Flu+Ara-C(FLAG)对HL-60细胞存活率的抑制作用优于Flu、Ara—C两者联用(P<0.05);而对于HL-60/R细胞株存活率的抑制无明显差异(P>0.05)。先用G-CSF孵育24h,HL-60和HL-60/R细胞株S期细胞数均增加(P<0.05)。结论:对于HL-60和HL-60/R细胞株的存活率,Flu、G—CSF联合Ara-C有协同抑制作用,G-CSF提前24h应用为最佳时机。  相似文献   
78.
目的探讨柔红霉素(DNR)联合阿糖胞苷(Ara-C)和单用DNR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细胞株NB4与另一急性髓系白血病(M2)细胞株HL-60生长抑制率、凋亡率的比较。方法用MTT法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NB4与HL-60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和细胞凋亡率;采用瑞特染色法观察细胞形态。结果两组药物(DNR单药组和双药组)对NB4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单药组为(35.73±6.82)%,双药组为(36.75±3.82)%]、凋亡率[单药组为(22.55±3.62)%,双药组为(21.24±5.8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HL-60细胞的抑制率[单药组为(62.31±1.80)%,双药组为(67.17±2.07)%]、凋亡率[单药组为(41.51±0.89)%,双药组为(48.05±0.92)%]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0.01和〈0.05);形态学检测显示,各组细胞形态学上均出现凋亡特征性改变。结论从细胞水平说明,DNR联合Ara—C与单用DNR对APL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后者的临床不良反应明显轻于前者,因此支持单用DNR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79.
目的:观察在全反式维甲酸(ATRA)作用下,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NB4细胞株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信号转导途径中蛋白表达的变化,探讨TGF-β1/Smad途径在NB4细胞分化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将ATRA作用于NB4细胞株不同时间后,应用蛋白印迹(Western blot)方法检测TGF-β1、Ⅰ型受体(TβRⅠ)、Ⅱ型受体(TβRⅡ)、Smad2、Smad4和Smad7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ATRA作用3h后TβRⅠ、TβRⅡ的表达量开始增加;12h后TGF-β1的表达量开始增加,随着加药时间延长,蛋白表达量逐渐上升,48h表达量至最高,然后下降。而Smad2、4、7蛋白的表达在加药3~6h后开始增加,呈逐渐上升趋势,Smad2表达量于48h达峰值,然后逐渐下降;而Smad4和Smad7的最高值出现较晚,出现在72h,然后下降。结论:TGF-β1信号转导途径与APL细胞的分化密切相关,ATRA在体外能上调TGF-β1/Smad途径的蛋白表达,以发挥抗白血病效应。  相似文献   
80.
目的:旨在了解不同预激方案作用于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细胞株HL-60和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acute monocytic leukemia,AMOL)细胞株U937的体外效应及其机制。方法:设置对照组(未给予药物处理),阿糖胞苷(cytosine arabinoside,Ara-C)、阿克拉霉素(aclarubicin,Acla)和米托蒽醌(mitoxantrone,Mito)单药组,Ara-C联合Acla组以及Mito联合Ara-C的双药联合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SCF)预激联合Ara-C和Acla(CAG方案)以及G-CSF预激联合Mito和Ara-C(MAG方案)的三药联合组。药物处理各组细胞24和48h后,观察细胞学形态;采用CCK-8法检测各组2种白血病细胞的生长抑制率;FCM检测各组的细胞凋亡率和细胞分化抗原CD11b的表达率;应用FCM检测与细胞凋亡相关的线粒体膜电位(JC-1法)及caspase-3活性的变化。结果:CAG和MAG方案作用48h后,HL-60和U937细胞形态学变化表现为凋亡小体明显增多;各组药物作用48h后,HL-60和U937细胞的生长均受到抑制,三药联合组的细胞存活率明显下降,并呈时间依赖效应。除Ara-C单药组外,其余各组U937细胞的凋亡率均高于HL-60细胞;各组之间细胞分化抗原CD11b的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药物作用后,HL-60和U937细胞线粒体膜电位降低,且三药联合组明显高于单药组和对照组(P<0.05);三药联合组和单药组的caspase-3荧光强度较对照组显著增强(P<0.05)。结论:CAG和MAG方案主要通过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而发挥治疗效应,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线粒体膜电位继而激活caspase-3从而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