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9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33篇
医药卫生   95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55篇
  2012年   73篇
  2011年   71篇
  2010年   64篇
  2009年   70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84篇
  2005年   63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31.

目的  研究氨氯地平对大鼠肺纤维化的保护作用和可能的分子机制,为肺纤维化的治疗寻找新的途径。方法  选取240只实验大鼠进行研究,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吡非尼酮组和氨氯地平组,每组各60只。模型组、吡非尼酮组和氨氯地平组采用气管内灌注博来霉素建立肺纤维化大鼠模型,空白组则气管内灌注等量生理盐水;然后空白组和模型组大鼠给予相同量生理盐水处理,氨氯地平组大鼠则给予1/2量的氨氯地平和1/2量的生理盐水处理;吡非尼酮组给予1/2量的吡非尼酮和1/2量的生理盐水处理。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u检验分析1、2及4周后4组大鼠肺泡炎、肺纤维化的评分,并分析大鼠的血小板反应蛋白1(TSP-1)、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I型胶原和III型胶原mRNA的含量变化情况。结果  氨氯地平组和吡非尼酮组大鼠各时间段的TSP-1、TGF-β1及I型胶原和III型胶原mRNA的含量均低于模型组(P <0.05),且氨氯地平组较吡非尼酮组也降低(P <0.05),大鼠的肺泡炎和肺纤维化评分结果显示氨氯地平组和吡非尼酮组低于模型组(P <0.05),且氨氯地平组显著低于吡非尼酮组(P <0.05)。结论  氨氯地平可能通过抑制TGF-β1、TSP-1的生成水平和减少I型胶原和III型胶原mRNA的表达达到减轻大鼠肺组织肺泡炎及肺纤维化程度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32.
摘 要分子对接技术属于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computer aided drug design, CADD)的一种主要方法,近年来,在筛选中药药效物质、寻找药物作用于疾病的靶点以及探索中药的作用机制被广泛运用并取得了一定进展。本文通过文献综述,介绍了分子对接的原理、分子对接机制以及部分常用的软件,并着重总结了分子对接技术在中药药效物质筛选及作用机制研究中的应用,此外对分子对接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与展望,以期为中药临床研究及新药研发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3.
目的研究地佐辛静脉注射与利多卡因硬膜外注射在缓解足月妊娠产妇阴道分娩时宫缩痛的镇痛效果,为临床麻醉药物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在该院进行阴道分娩的108例足月妊娠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54例。对照组产妇采用地佐辛静脉注射进行麻醉镇痛,研究组产妇采用利多卡因硬膜外注射进行麻醉镇痛。比较两组产妇产程时间、宫缩痛程度、新生儿Apgar评分及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产妇第一产程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第二产程时间、第三产程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产妇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及产后4 h的宫缩痛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新生儿出生后1 min、5 min的Apgar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多卡因硬膜外注射在缓解足月妊娠产妇阴道分娩时宫缩痛的镇痛效果优于地佐辛静脉注射,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能有效减轻产妇产后宫缩痛程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4.
35.
目的探讨枕骨板障间螺钉固定枕颈融合术治疗颅颈部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1月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5例颅颈部畸形患者资料,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29~60岁(40.4±8.2)岁。Amdd—Chiari畸形8例,寰枕融合并颅底扁平5例,颈椎分节不全(Klippel—Feil综合征)2例。术前CT和MRI检查均提示寰枢椎脱位合并脊髓不同程度受压。术前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为6~10分,平均(8.1±1.7)分。所有患者人院后均行颅骨持续牵引,均采用枕骨板障间螺钉固定系统进行枕颈融合术。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100—220min(140.2±30.5)min;出血量190~710ml(272.2±73.4)ml。无脊髓血管损伤及其他严重并发症。术后第3天JOA评分9—14分,平均(11.0±2.1)分,较术前明显改善(t=0.003,P〈0.05)。术后复查X线片、CT和MRI提示板障间螺钉位置均满意,没有螺钉穿透枕骨内板。除1例复位不良外,余14例均完全复位,脊髓受压完全解除。随访12~36个月,平均(22.0±6.3)个月,术后3—9个月(5.1±2.7)个月植骨均获得骨性融合,无断钉、断棒及内固定松动发生。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为12—16分,平均(14.1±1.6)分。与术前比较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002,P〈0.05)。结论颅骨持续牵引结合枕骨板障问螺钉固定系统进行枕颈融合术具有固定牢靠、操作简单、方便植骨等优点,是治疗颅颈部畸形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6.
目的:动态观察视神经损伤后视网膜中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活性的表达变化和早期细胞凋亡情况。方法:制作大鼠视神经钳夹伤模型后设立对照组、假手术组和视神经夹伤组,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及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视神经损伤后1,6,12,24h;15,30d共6个时间点3组大鼠视网膜中磷酸化(活化)P38MAPK的表达和早期细胞凋亡率,同时对视网膜形态学改变进行观察。结果:视神经损伤诱导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严重丧失,损伤后1~15dRGC快速减少,15d后缓慢减少。在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磷酸化P38MAPK表达阴性,视神经损伤后P38MAPK活性的表达于6h检测到表达,逐渐增加至24h阳性表达达高峰,15d表达下降,30d消失,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视神经损伤后早期细胞凋亡率逐渐上升,24h达最高8.9%,随后下降。结论:视神经不完全损伤刺激了大鼠视网膜中P38MAPK的活性表达,与早期细胞凋亡率变化相似。P38MAPK通路与视神经损伤诱导的大鼠视网膜RGC凋亡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7.
目的 了解近视患者经准分子手术激光治疗后裸眼视力、散瞳近视度数、散瞳散光度数等临床指标的变化,探讨术后临床指标对满意度的影响,为该手术在临床更广泛地开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2006至2007年在济南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进行LASIK手术的368例近视患者的术前术后各临床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术后满意度高的近视患者各临床指标好于术后满意度低的患者.临床指标高的满意度高,但也会因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出现例外.结论 手术满意度与临床指标密切相关,应采取多种措施提高近视患者术后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38.
目的了解济宁市学龄前儿童计划免疫工作的实施情况,为制定传染病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收集济宁市6所托幼机构2076名儿童的免疫接种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糖丸、百白破三联制剂、乙肝疫苗全程和麻疹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分别为9.7%,84.8%,89.9%,87.4%,90.4%;及时接种率常住儿童明显高于流动儿童,基础疫苗高于季节性疫苗,季节性疫苗高于自费疫苗。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居住地更换、接种次数多、母亲文化程度、家长对接种疫苗的态度、家长计划免疫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5项因素是影响“五苗”及时接种的主要因素。结论济宁市儿童家长计划免疫知识相对匮乏,流动儿童及时接种率较低,应采取措施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39.
40.
为进一步推动我校非预防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实习(实验)教学的改革,我们采用自编调查表,对部分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不同性别、专业的学生对预防医学实习内容的要求上存在着差异,提示我们今后的工作重点应针对不同情况制订不同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