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67篇
  免费   281篇
  国内免费   151篇
医药卫生   6299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141篇
  2022年   113篇
  2021年   100篇
  2020年   134篇
  2019年   140篇
  2018年   161篇
  2017年   115篇
  2016年   133篇
  2015年   172篇
  2014年   272篇
  2013年   323篇
  2012年   341篇
  2011年   416篇
  2010年   419篇
  2009年   405篇
  2008年   375篇
  2007年   351篇
  2006年   323篇
  2005年   315篇
  2004年   253篇
  2003年   214篇
  2002年   227篇
  2001年   150篇
  2000年   153篇
  1999年   67篇
  1998年   66篇
  1997年   74篇
  1996年   60篇
  1995年   53篇
  1994年   54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72年   1篇
  1961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观察28例吸入喘康速对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患者肺活量(vC)、第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0)、一秒率(FEV1.0%)及血压、脉搏、咳嗽的情况。发现吸入喘康速组第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0)及一秒率(FEV1.0%)增加,同时咳嗽例数减少,检查操作顺利进行;未吸药组12例肺活量(vc)、第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0)下降,咳嗽例数增加,检查操作过程中患者咳嗽频繁,操作不易顺利进行。建议此方法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2.
目的 试图对不同剂型玉屏风散紫外吸收光谱对照分析,建立中药方剂初步指纹鉴定方法。方法 对自制的玉屏风散煎剂,与市售玉屏风口服液和玉屏风颗粒剂紫外吸收光谱对比及部分理化参数分析。结果 三种剂型制取的上清液紫外光谱吸收曲线基本一致,紫外光谱分析其最大吸收峰值均在2l0-220nm,吸收光谱曲线呈正相关,部分理化参数结果稳定。结论 紫外吸收光谱可作为方剂特征性总成分的指纹鉴定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3.
某女,80岁,卧床,因左股骨颈骨折行左半髋人工关节置换术。术前查体:血、尿、便三大常规均正常;电解质、生化无明显异常;血压正常;腹部B超未见异常。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左心室肥厚伴劳损。心脏彩超示:老年性瓣膜病,左室肥厚;右室肥大。术中拟行持续硬膜外麻醉。病人入室后取右侧卧位,于腰椎二、三间隙行硬膜外穿刺后向头侧置入导管3cm,回抽无脑脊液及血液后,经硬膜外导管注入2%盐酸利多卡因5ml后3min患者诉臀部及双下肢有发热的感觉,助患者平卧。十分钟后患者诉双下肢麻木,患肢疼痛消失,测平面在胸10以下。因考虑为老年患者未再行硬外腔给药…  相似文献   
54.
癌症是构成人类生命健康的大敌,其中肺癌的发病率、死亡率高居榜首。肺癌的治疗与组织类型及分期密切相关。将我院2000年1月~2006年12月确诊的中央型肺癌纤支镜下特征与病理类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5.
目的 观察1号方行子宫输卵管通液治疗炎症性不孕的临床疗效。方法 治疗组于月经干净3天采用1号方行子宫输卵管通液,连续3次。对照组于月经干净3天采用传统庆大霉素+糜蛋白酶+利多卡因+地塞米松通液,连续3次。均以1个月经周期为一个疗程,连续观察3个疗程。结果 试验组有效率65.78%,显效率15.78%,有效率13.15%,无效率5.26%。对照组治愈率54.05%,显效率13.51%,有效率13.51%,无效率18.92%。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采用疏通1号方行子宫输卵管通液治疗炎症性不孕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56.
病人女,54岁,农民。反复右上腹隐痛2年,右上腹发现肿块,呕吐,消瘦1个月,于1996年2月3日入院。病史中曾先后二次B超检查提示“胆囊结石”。无黄疸、呕血、发热史。体检:一般情况差,消瘦面容,浅表淋巴结未扪及,心肺正常,腹软,右上腹触及10cm×cm肿块,边界不清,上界达肋弓,下平脐,质硬,触痛,肝区无叩击痛,无腹水征。B超检查报告:肝右后叶有6.9cm×5cm×4cm占位性病变,右上腹有8.8cm×5.3cm占位性病变。胃镜检查示:慢性萎缩性胃炎。胸片示:心肺正常。CT提示:肝明显增大,右后叶下段见6.3cm×4.2cm低密度影,中央…  相似文献   
57.
目的 探讨颈动脉斑块患者发生前循环缺血性卒中的临床及多模态超声(multimodal ultrasound, MMU)影响因素,构建基于超微血流成像技术(superb microvascular imaging, SMI)的风险分层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颈动脉斑块患者683例,根据临床表现和多层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 CT)/核磁共振扫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分为前循环卒中组(n=301)和非前循环卒中组(n=382)。收集患者颈动脉斑块的MMU特征、临床和实验室检查数据,采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前循环缺血性卒中的影响因素。构建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进行模型验证与风险分层。结果 前循环卒中组和非前循环卒中组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饮酒史、吸烟史、脑梗死既往史、高血压、糖尿病、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 LDL)、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 HDL)、同型半胱氨酸(hom...  相似文献   
58.
目的 探讨癌胚抗原相关细胞黏附分子(CEACAM1)源性多肽KM17对血小板聚集、释放、黏附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血小板聚集仪观察多肽KM17对凝血酶、胶原、花生四烯酸(AA)、二磷酸腺苷(ADP)等激动剂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的影响;流式细胞术观察多肽KM17对ADP激活血小板后P-选择素释放的影响;显微镜下观察多肽KM17对血小板静态黏附于胶原基质的影响。结果 多肽KM17能显著促进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且呈剂量依赖(P <0.05),而对AA、胶原及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多肽KM17对ADP激活血小板后P-选择素释放及血小板静态黏附于胶原基质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肽KM17可明显促进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但对ADP活化血小板后P-选择素释放及血小板静态黏附于胶原基质未见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59.
目的 研究携带肝细胞生长因子基因的重组质粒(pUDKH)经肌肉注射给药后在大鼠体内的组织分布及其与大鼠基因组DNA的整合情况。 方法 二级Wistar大鼠雌雄各20只,按体重和取样时间的不同随机分为12h、24h、3d、7d、14d、21d的各实验组(给予pUDKH,2.0mg/kg)和注射后3d取样的对照组(给予PBS,200ul/只),依次将各组大鼠摘眼球取血后脱臼处死,按脑、心、肺、胸腺、肝、肠系膜淋巴结(MLN)、脾、肾、生殖腺、左腿肌肉、右腿肌肉的顺序取样。经典酚/氯仿抽提法提取各组织总DNA,应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其浓度和纯度,PCR方法检测其中的D肌动蛋白基因;巢式PCR检测各组织总DNA中pUDKH的分布情况;ApnL I酶切分离pUDKH分布阳性各组织中的pUDKHDNA和基因组DNA,巢式PCR检测pUDKHDNA与基因组DNA的整合情况。 结果 各组织总DNA浓度与纯度均符合实验需要,并适于采用PCR或巢式PCR方法进行体内组织分布及基因组DNA整合情况检测。巢式PCR检测显示,在各时间点的右腿肌肉与外周血、注射后3和7d的肝脏、3和14d的生殖腺、7d的胸腺、7和14d的MLN与左腿肌肉等组织中pUDKH分布均呈阳性,而在各时间点的脑、心、肺、脾、肾等组织中pUDKH分布均呈阴性。pUDKH分布阳性的各组织中均未检测到pUDKHDNA与基因组DNA的整合。 结论 pUDKH经肌肉注射给药后,在各时间点大鼠体内各组织中呈现不同的分布谱。在pUDKH分布阳性的各组织中,pUDKHDNA与基因组DNA发生随机整合的概率较低。  相似文献   
60.
改良羊水细胞染色体制备法在产前诊断中的效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改良羊水细胞染色体制片法在产前诊断中的效果。方法 对孕14.3~37周具有产前诊断指征的孕妇,抽取羊水细胞培养6~7天,换液第2天取出观察,当有许多圆形透亮的细胞时,加入秋水仙素3h后收获。改良收获过程,将上清倒入离心管处理,瓶内细胞经低渗、预固定、固定后,刮下瓶壁细胞离心制片。结果 692例羊水细胞培养成功691例,成功率99.86%;24~37孕周的成功率与〈24孕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0.74%的收获时间是7~8天;有效分裂相数为20~118个以上的占97.83%,较原方法有显著提高(P〈0.01)。结论 该方法有效分裂相多、出结果快、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