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29篇
医药卫生   198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5篇
  1991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 同步研究过度训练致心肌和肾组织细胞凋亡及山莨菪碱干预的影响.方法 采用大鼠游泳至力竭方式建立过度训练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力竭组及山莨菪碱组,力竭组又根据力竭后恢复时间分为力竭即刻组、力竭后6h组和力竭后24h组;山莨菪碱组于力竭运动前腹腔注射山莨菪碱10mg/kg,分为山莨菪碱干预后6h组和山莨菪碱干预后24h组.用TUNEL法、图像分析仪及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大鼠心肌和肾组织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力竭即刻组大鼠心肌细胞凋亡较对照组增多(P<0.05),力竭后6h组心肌细胞凋亡更为明显(P<0.05),力竭后24h组心肌细胞凋亡明显减少,但仍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力竭即刻、6h、24h组大鼠肾组织细胞凋亡逐渐增多,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山莨菪碱干预后6h组和山莨菪碱干预后24h组心肌和肾组织凋亡细胞数较力竭同时间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 心肌和肾组织细胞凋亡是过度训练致心肌和肾脏损伤的细胞学基础;心肌损伤比肾损伤恢复快;山莨菪碱可通过抑制心肌和肾组织细胞的过度凋亡,对心、肾损伤起到明显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32.
促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 1β和肿瘤坏死因子- α是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强效促分裂原,为了探讨其促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是否与细胞外基质降解及粘附蛋白合成有关,本文以体外培养的血管平滑肌细胞为研究对象,应用Northern 印迹及基质金属蛋白酶- 2 活性酶图分析方法动态观察白细胞介素- 1β、肿瘤坏死因子- α对血管平滑肌细胞表达基质金属蛋白酶-2 及骨桥蛋白的影响。结果发现,白细胞介素-1β和肿瘤坏死因子- α均可显著诱导基质金属蛋白酶- 2 及骨桥蛋白的基因表达,血管平滑肌细胞受两种细胞因子刺激12 h 后,基质金属蛋白酶-2 及骨桥蛋白mRNA表达活性最高,分别达到对照细胞的3 倍左右和10 倍以上。对细胞培养基基质金属蛋白酶活性进行酶图分析的结果发现,肿瘤坏死因子-α及白细胞介素-1β作用于血管平滑肌细胞12 及24 h 时,基质金属蛋白酶降解明胶的活性约为对照细胞培养基的2 倍和1.5 倍。提示这类细胞因子可同时在多位点上对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迁移与增殖发挥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3.
为了观察黄芪和当归对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和增殖的影响,采用体外培养的血管平滑肌细胞,以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诱导其表型转化和增殖,在此基础上,通过Northern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平滑肌细胞表型标志基因表达的变化,研究黄芪和当归注射液对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上述效应的抑制作用。结果发现,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可明显下调分化型标志基因平滑肌α-肌动蛋白的表达,上调去分化型标志基因平滑肌胚胎型肌球蛋白重链和骨桥蛋白表达,诱导原癌基因c-jun表达及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DNA合成。黄芪和当归可上调分化型标志基因的表达活性,下调去分化型标志基因的表达,不同程度地抑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和DNA合成,有效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诱导的c-jun基因表达有关。二者相比,当归的作用大于黄芪。结果提示,黄芪和当归可从多位点上拮抗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促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及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34.
目的 研究苯磺酸氨氯地平(AM)、阿托伐他汀(AT)单独及联合用药对球囊损伤诱导的血管新生内膜形成影响及机制.方法 复制颈总动脉球囊损伤模型,分离颈总动脉制备病理切片,HE染色观察内膜增生情况.免疫组化观察增殖、迁移相关蛋白表达情况.贴块法培养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待生长至70%~ 80%融合时,分别加入不同浓度苯磺酸氨氯地平,继续孵育24 h,细胞计数及Western印迹法用于分析VSMC增殖活性;伤口愈合实验及明胶酶图实验用于分析VSMC迁移活性.结果 AM抑制球囊损伤诱导的血管新生内膜形成和管腔狭窄,与AT联用增强其抑制效果;AM单独及与AT联合用药抑制球囊损伤诱导的PCNA、KLF5、MMP-9 的表达;AM抑制体外培养的VSMC中PCNA、KLF5和c-Jun的表达;降低MMP-2和MMP-9的活性.结论 AM抑制球囊损伤诱导的血管新生内膜形成与其抑制VSMC增殖及迁移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35.
中医药防治冠状动脉成形术后再狭窄的研究思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普遍认为新生内膜增生是引起再狭窄的主要发生机制,在再狭窄的发生机制中,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的迁移、过度增殖和大量合成细胞外基质是血管内膜增厚、管腔狭窄的主要原因之一。左旋精氨酸、壳多糖、卡托普利、光动力学治疗、基因治疗是西医针对内膜增生机制防治再狭窄的措施。认为中医药防治再狭窄是可行的并主要应从几方面着手:走主要针对内膜增生机制防治再狭窄的路;走主要针对血管重构机制防治再狭窄的路;走同时针对内膜增生及血管重构机制防治再狭窄的路;走中药复方或单味中药的路;走有效部位群有效成分或单体的路;走针灸与缺血预适应结合的路,等等。指出任何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采用现代高新技术,从中药方剂中将其药效部分、药效成分加以提取、分离、鉴定,并做成相应的现代剂型,实现从中药复方到复方中药的过程均是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6.
中医药防治冠状动脉成形术后再狭窄的研究思路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普遍认为新生内膜增生是引起再狭窄的主要发生机制,在再狭窄的发生机制中,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的迁移、过度增殖和大量合成细胞外基质是血管内膜增厚、管腔狭窄的主要原因之一。左旋精氨酸、壳多糖、卡托普利、光动力学治疗、基因治疗是西医针对内膜增生机制防治再狭窄的措施。认为中医药防治再狭窄是可行的并主要应从几方面着手:走主要针对内膜增生机制防治再狭窄的路;走主要针对血管重构机制防治再狭窄的路;走同时针对内膜增生及血管重构机制防治再狭窄的路;走中药复方或单味中药的路;走有效部位群有效成分或单体的路;走针灸与缺血预适应结合的路,等等。指出任何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采用现代高新技术,从中药方剂中将其药效部分、药效成分加以提取、分离、鉴定,并做成相应的现代剂型,实现从中药复方到复方中药的过程均是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7.
目的探讨山莨菪碱、旋覆花素和苦碟子对过度训练大鼠心肌Bcl-2、Bax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80只,体重200~220 g,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C组,n=8)、力竭对照组(E组,n=24)、山莨菪碱组(A组,n=16)、旋覆花素组(IB组,n=16)、苦碟子组(IS组,n=16)。采用游泳至力竭建立过度训练动物模型,A组于力竭前即刻腹腔注射山莨菪碱10 mg/kg,IB组于力竭前24 h、即刻口腔灌入旋覆花素25 ml/kg,IS组于力竭前即刻腹腔注射苦碟子20 ml/kg。检测大鼠心肌Bax、Bcl-2蛋白的表达,并对Bax/Bcl-2蛋白比值与心肌细胞凋亡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C组比较,E组Bax蛋白表达上调,Bcl-2蛋白表达下调,Bax/Bcl-2蛋白比值升高。A组、IB组和IS组Bax、Bcl-2蛋白表达上调,Bax/Bcl-2蛋白比值升高(P〈0.05)。与E组比较,A组、IB组和IS组Bax蛋白表达下调,Bcl-2蛋白表达上调,Bax/Bcl-2蛋白比值降低(P〈0.05)。各组Bax/Bcl-2蛋白比值与心肌细胞凋亡率呈正相关(r=0.727,P〈0.01)。结论山莨菪碱、旋覆花素和苦碟子预先给药可通过下调过度训练大鼠心肌促凋亡蛋白Bax、上调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抑制心肌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38.
体外培养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通过^3H-TdR参入实验和RNA印迹分析,观察内皮素-1对VSMCDNA合成,原癌基因c-fos与c-jun表达及c-jun反义RNA对VSMC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内皮素-1作用于VSMC12小时,^H-TrR参入开始增加,24小时达到峰值,在内皮素-1作用下,原癌基因c-fos与c-jun的表达活性的30分钟达到高峰3小时后恢复到原来水平,将可合成c-  相似文献   
39.
应用Southern分析法检测25例乳腺癌组织中c-myc基因的拷贝数及多态性,发现其中12例有c-myc基因的扩增,长度分别为13kb和(或)23kb。高龄患者(≥45岁)中,c-myc扩增的阳性率高于成年患者(<45岁);同时证实腋窝淋巴结转移出现c-myc扩增的比例明显高于无腋窝淋巴结转移者(P<0.05).结果表明,c-myc基因扩增与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及高龄状态发病有关,提示c-myc经扩增方式激活在更年期女性乳腺癌发生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可作为临床预后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40.
体外培养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通过3H-TdR参入实验和RNA印迹分析,观察内皮素-1对VSMCDNA合成、原癌基因c-fos与c-jun表达及c-jun反义RNA对VSMC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内皮素-1作用于VSMC12小时,3H-TdR参入开始增加,24小时达到峰值。在内皮素-1作用下,原癌基因c-fos与c-jun的表达活性在30分钟达到高峰,3/小时后恢复到原来水平。将可合成c-jun反义RNA的表达载体导入VSMC,外源性c-jun基因在VSMC中大量表达并显著抑制细胞增殖。本文提示,原癌基因c-fos和c-jun在VSMC增殖调控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