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5篇
医药卫生   128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6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细胞因子在登革病毒感染人皮肤成纤维细胞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V)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HSF)的感染性和细胞因子在DV感染HSF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微量病毒空斑法检测登革Ⅱ型病毒(dengue type-2 virus,DV2)感染HSF后病毒繁殖动态变化,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HSF内DV抗原。透射电镜观察病毒感染细胞的超微结构改变。用不同浓度的IL-6、TNF-α、GM—CSF分别作用于DV2感染HSF的不同环节(病毒吸附时和病毒吸附后),于感染后48h收集感染上清,测病毒滴度;用DV2感染HSF后,于不同时间收集感染上清,用ELISA法定量测定IL-6、TNF-α的含量。结果病毒感染后24h即可在培养上清中测出病毒,病毒滴度在48h达到高峰,以后逐渐下降。用间接免疫荧光法证明感染的HSF胞浆及胞膜上携带DV抗原。在光镜和电镜下,感染细胞均朱见明显的形态和结构改变。在病毒吸附时10.g/ml浓度的IL-6能显著提高病毒产量;在病毒吸附时和吸附后100ng/ml浓度的TNF-α能抑制病毒的产量。GM-CSF对DV感染HSF无明显影响。DV感染能促进HSF分泌IL-6;对TNF-α的分泌无明显影响。结论HSF是DV的允许性细胞。HSF可能是蚊叮咬后在原位组织中首先支持DV感染的细胞之一;细胞因子在DV感染HSF的致病和免疫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2.
目的:观察LPS对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s)表达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的影响。 方法: 用生长良好的第2、3代HUVECs进行试验。用cell counting kit-8(CCK-8)测定LPS刺激后细胞活性变化;发色底物法测定LPS组和对照组培养液中tPA, PAI-1活性;RT-PCR检测细胞内tPA和PAI-1 mRNA水平。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LPS(10 mg/L)对细胞活性没有明显差异。LPS诱导PAI-1活性在24-72 h显著升高(P<0.05),且显著上调PAI-1 mRNA,24 h达到峰值,以后渐降,72 h达到正常水平。而LPS组与对照组tPA活性与tPA mRNA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 LPS(10 mg/L)可显著上调PAI-1 mRNA转录和分泌而不影响tPA mRNA,结果提示LPS可活化内皮细胞,诱发PAI-1 mRNA表达和蛋白分泌而抑制纤溶系统,这有利于微血栓的形成、血栓稳定,血液凝固和DIC发生。  相似文献   
53.
目的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Ⅰ型(HIV-1)的包膜糖蛋白gp120特异抗体gp120mAb对gp120引起大鼠海马脑片CA1区的突触传递及可塑性变化的影响.方法应用离体脑片记录技术,记录大鼠海马CA1区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研究gp120mAb对gp120抑制高频电刺激Schaffer侧支引起的鼠海马长时程增强效应(LTP)作用的影响.结果gp120对高频电刺激(HFS,100 Hz,1 000 ms×2,串间隔20秒,共2次)Schaffer侧支引起的大鼠海马CA1区LTP产生抑制作用,而对其基础EPSP没有影响.用浓度为200 pmol/L的gp120灌流脑片,可引起LTP的维持发生抑制.这种抑制作用可被gp120特异抗体gp120mAb(50 ng/ml)所拮抗.结论gp120mAb可能是通过拮抗gp120抑制海马CA1区的LTP诱发和维持而参与艾滋病痴呆(HIV-1 associated dementia,HAD)的形成.  相似文献   
54.
目的:研究重组vMIP-Ⅱ在体内对食蟹猴免疫系统的影响。方法:食蟹猴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静脉注射人白蛋白)和实验组(分别连续13周静脉注射50、250和1250μg/kg剂量的重组vMIP-Ⅱ),于不同时间采集血液(给药前、给药6周、给药13周和恢复期2周)及各器官、淋巴组织(给药13周和恢复期2周)样品。ELISA测定血清中重组vMIP-Ⅱ抗体,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FACS计数CD3^+、CD4^+以及CD8^+细胞并测定淋巴细胞转化率;各器官及淋巴组织样品做病理学检查,并采用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标记(TUNEL)法检测淋巴组织细胞凋亡指数。结果:长期大剂量静脉注射重组vMIP-Ⅱ并不引起食蟹猴产生中和抗体;在用药期间动物外周血CD3^+T细胞、CD4^+以及CD8^+T细胞计数显著性增强(P〈0.05),CD4^+/CD8^+比值仍属正常,同时体外观察到淋巴细胞转化率增加(P〈0.05);各器官无病理学改变,淋巴组织出现增生,并且重组vMIP-Ⅱ注射组食蟹猴增生的淋巴组织细胞凋亡指数与阴性对照组相比无明显改变;在恢复期以上指标均有所降低。结论:在重组vMIP-Ⅱ对食蟹猴免疫原性不明显的情况下,长期大剂量注射重组vMIP-Ⅱ具有刺激食蟹猴免疫系统、T淋巴细胞增生和增加T淋巴细胞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55.
登革2型病毒调控血管内皮细胞纤溶系统相关蛋白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登革2型病毒(DV2)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表达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的影响。方法应用胰酶消化分离HUVEC并进行传代培养,用生长良好的第2.3代细胞进行试验。用cell counting kit-8(CCK-8)测定DV2感染后细胞活性变化;发色底物法测定感染DV2组和对照组培养液中tPA、PAI-1活性;RT-PCR检测细胞内tPA和PAI-1 mRNA水平。结果DV2感染对细胞活力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感染DV2组培养液中tPA活性在12~72h显著升高(P〈0.05);DV2诱导HUVEC表达tPA mRNA的水平显著上调,12h达到峰值,以后渐降,72h mRNA表达水平仍高于对照组(P〈0.01)。而DV2感染组培养液中PAI-1活性和PAI-1 mRNA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V2感染可显著上调HUVEC的tPA mRNA转录,增强内皮细胞tPA蛋白的分泌,而不影响PAI-1 mRNA的转录或改变内皮细胞PAI-1的分泌。结果提示DV2可活化但并不损伤内皮细胞,诱发内皮细胞增强表达纤溶酶原激活物而致使纤溶系统失衡,引起纤溶亢进,这可能是诱发DHF/DSS患者急性期出血、低血容量性休克等体征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6.
人IL-6、TNF-α对登革病毒感染人树突状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IL-6和TNF-α对登革病毒感染人树突状细胞(DC)的影响。方法:从人外周血中常规分离单核细胞,以GM-CSF和IL-4诱导成DC并进行形态学特征、细胞表型和淋巴细胞刺激能力的鉴定。用不同浓度的IL-6、TNF-α作用于Ⅱ型登革病毒(DV2)感染的DCs,于感染后6、24、48、72、96h收集上清,采用甲基纤维素微量病毒空斑法检测病毒的滴度,以MTT比色法测定IL-6和TNF-α对DV感染DC及正常DC数量的变化。结果:中、低浓度的IL-6对DC中DV2的增殖均有增强作用;高、中浓度的TNF-α对DC中DV2的增殖具有抑制作用。IL-6和TNF-α对DV感染DC及正常DC数量无明显影响。结论:IL-6和TNF-α通过对DC的影响在DV2感染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7.
TNFα和IL-10在巨细胞病毒感染人胚肺成纤维细胞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TNFα和IL-10对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人胚肺成纤维细胞(HEL)的影响,以及感染细胞产生TNFα的变化,探讨有关细胞因子在HCMV感染免疫中的作用。方法:用不同浓度的TNFα和IL-10作用于HEL,24h后感染病毒,研究TNFα和IL-10对HCMV感染HEL的影响。用HCMV感染HEL,感染后(4、24、48、72、96h)分别收集培养上清液,用ELISA法检测TNFα含量。结果:在病毒感染前,中、高浓度TNFα或低、中浓度IL-10可抑制HCMV在HEL内的增殖。HCMV感染HEL后,细胞产生TNFα的量无明显改变。结论:TNFα和IL-10在HCMV感染免疫过程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58.
目的:探讨建立免疫介导小鼠再障模型中的最适照射剂量。方法:采用不同剂量的[60Co-γ]射线对BALB/c小鼠进行全身照射,并输入DBA/2小鼠的胸腺、淋巴结混合细胞,于照射并输入细胞后第14 d处死实验小鼠观察股骨骨髓增生程度及病理改变,以确定诱导再障发生的情况。结果:6.0 Gy、5.5 Gy和5.0 Gy各照射剂量再障诱导组的再障发生率分别为85.7%、84.6%和22.2%。各实验组小鼠第14 d存活率分别为57.1%、100%和100%。结论:本实验条件下,5.5 Gy的照射剂量对建立免疫介导小鼠再障模型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59.
目的 应用脐血CD34 细胞移植NOD/SCID鼠所建立的人源化SCID模型,分析人源化TCR Vβ亚家族T淋巴细胞分布与克隆性.方法 磁珠分选法分离脐血中CD34 细胞,分别经尾静脉输入亚致死剂量照射的NOD/SCID小鼠.第6周处死小鼠提取外周血、骨髓、胸腺的RNA,RT-PCR扩增人TCR Vβ亚家族基因,并用基因扫描进行T细胞克隆性分析.结果 采用RT-PCR技术在模型小鼠骨髓中检测到部分人TCR Vβ亚家族基因Vβ1、2、9、13、19.经进一步基因扫描分析,发现部分TCR Vβ亚家族基因Vβ9、13、19呈寡克隆表达.结论 在NOD/SCID模型可重建分化成熟的TCR Vβ亚家族T细胞.未能检测到全部人TCR VβT细胞的原因可能与免疫重建不完全或存在移植物抗宿主的反应有关.人源T淋巴细胞在模型鼠骨髓中分化成熟.  相似文献   
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