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7篇
  免费   57篇
  国内免费   31篇
医药卫生   425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为解决豚鼠眼球组织切片制备过程中所存在的视网膜脱片问题,采用不同固定方法,优化固定效果。

方法:2周龄正常豚鼠(75只)随机分为5个大组(A-E组),15个小组,每小组5只。A组(1-3小组)眼球分别置于FAS、Davidson固定液1(D1)和Davidson固定液2(D2)中固定24 h; B组(4-6小组)眼球在固定液中固定1 h后剪切角膜,再固定2 h; C组(7-9小组)眼球在固定液中固定1 h后沿视神经方向将眼球分为左右两半,再固定2 h; D组(10-12小组)眼球在固定液中固定3 h后将眼球分为左右两半; E组(13-15小组)眼球在固定液中固定3 h后剪切角膜。经苏木精-伊红(HE)染色比较各个小组眼球后极部固定效果。

结果:形态观察表明1-6小组、11-15小组眼球表面光滑圆润,色泽透明,7-10小组眼球凹陷皱缩变形。HE染色表明大部分组别眼球后极部组织切片卷曲缠绕,视网膜脱离; 1、5、6、14、15小组切片结构规整,其中14小组形态最佳,视网膜、脉络膜、巩膜连接紧密,组织结构清晰,细胞排列规整。

结论:采用D1固定液固定3 h后剪切角膜的固定效果最为理想,适用于豚鼠眼球后极部相关组织研究。  相似文献   

42.
近视是视力损害的主要原因之一,常伴发视网膜脱离、近视性黄斑病变等并发症。体外和体内研究均表明,近视发生过程中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组织形态学和离子稳态发生变化,且视网膜色素上皮分泌的多巴胺、乙酰胆碱等神经递质和转化生长因子-β、肝细胞生长因子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等多种生长因子与近视发展进程密切相关,参与眼轴延长和近视性巩膜基质重塑。本文就近视视网膜色素上皮形态学改变及神经递质和生长因子在近视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为理解近视发展的分子机制及探索新的治疗方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3.
44.
目的:评价汉防己甲素(Tet)对兔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对凋亡蛋白Bax、Bcl-2表达的影响。方法:MTT法检测Tet对体外培养兔RPE细胞增生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Tet对兔RPE细胞增殖周期、凋亡率及Bax、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Tet对兔RPE细胞的抑制率均随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高,各时间点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制率均随药物质量浓度的增高而增高,除Tet10μg/ml、15μg/ml外,各质量浓度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et10μg/ml作用72 h后,出现G0/G1期细胞明显增多,S期与G2/M期细胞降低,Bax蛋白表达增加,Bcl-2蛋白表达下降,Bcl-2/Bax比值下降,以上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Tet可能通过干预RPE细胞Bax与Bcl-2蛋白的表达而对其增殖产生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5.
玻璃体视网膜联合术治疗急性视网膜坏死性视网膜脱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治疗急性视网膜坏死性视网膜脱离的玻璃体视网膜联合手术效果.方法:急性视网膜坏死性视网膜脱离4例患者,1例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加玻璃体切除加眼内光凝加硅油填充加巩膜环扎术;2例行玻璃体切除加眼内光凝加C3F8填充术;1例行玻璃体切除加眼内光凝加硅油填充术.结果:4例患者的炎症均控制良好,视网膜均成功复位.随访9个月~3年,4例视力分别为0.01(矫正视力0.12),0.15,0.1,0.3.结论:视网膜脱离是急性视网膜坏死的严重并发症,通过玻璃体视网膜联合手术,可有效地提高视网膜脱离的复位率,挽救患者的视功能.  相似文献   
46.
王玲  陈超  刘筠  毕宏生 《国际眼科杂志》2013,13(11):2179-2181
目的:观察银杏叶提取物对激光诱导的大鼠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疗效。方法:选取60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实验组、生理盐水组,每组15只大鼠。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均行氪激光光凝制作CNV模型,模型组不做任何处理,实验组均在光凝后每日行腹腔注射银杏叶提取物(Extract of Ginkgo Biloba,EGb761),生理盐水组在光凝后每日腹腔注射生理盐水。于光凝后7,14,21d后对各组大鼠行眼底造影检查,观察CNV的渗漏情况,然后立即处死各组动物,行脉络膜视网膜切片,HE染色后观察各组视网膜及脉络膜的结构和CNV的情况。结果:荧光造影结果显示正常大鼠脉络膜无渗漏,7d时各组大鼠脉络膜渗漏均较轻微,14,21d时模型组和生理盐水组大鼠脉络膜渗漏明显,实验组大鼠脉络膜荧光素渗漏点数明显要少于对应的模型组和生理盐水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大鼠的视网膜、脉络膜结构保存比模型组更好。结论:腹腔注射EGb761可以明显减少大鼠CNV的形成,用药时间越长,疗效越好。  相似文献   
47.
背景 C57BL/6 (B6)小鼠是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AU)动物模型常用的小鼠种系,以往研究证明葡萄膜炎的发病机制与辅助性T(Th)细胞分泌的炎性细胞因子相关,但各种Th细胞在EAU发病中的相互作用并不十分清楚. 目的 研究光感受器间维生素A类结合蛋白(IRBP)诱导不同天数后EAU小鼠脾脏和血清中炎性因子的动态变化,探讨各种炎性因子在EAU病理过程中的作用. 方法 用IRBP及完全弗氏佐剂(CFA)的乳化液在小鼠的尾根部及躯干部均匀注射5个点以免疫B6小鼠44只,免疫后每周3次用间接检眼镜观察小鼠的EAU发病情况,并参照Thurau的评分标准进行炎症评分.于注射后第30天摘取20只模型小鼠眼球,于瞳孔视神经平面制备切片行组织病理学检测.分别于注射前,注射后第2、5、10、15、20、25、30天取模型小鼠脾脏,提取RNA,逆转录扩增并行凝胶电泳,检测白细胞介素-17(IL-17)、γ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 F-α)和IL-10等因子的mRNA含量,同时收集相同时间点小鼠的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中上述因子的质量浓度. 结果 IRBP及CFA乳化液免疫B6小鼠后第12天可见轻度葡萄膜炎症,炎症评分为0.5分,炎症反应在免疫后第13~ 15天最重,评分为1.0分,至第30天炎症明显减轻,评分为0.5.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注射后第30天模型鼠眼部反应与间接检眼镜检查结果吻合,病理评分为0.5.模型鼠血清炎性因子检测结果显示,注射后第5天,小鼠血清中IL-17的质量浓度达到峰值,为(51.85±2.42) ng/L,随着时间的延长开始降低.到第15天时降到最低,为(4.01 ±0.06)ng/L,但在第25天时再次升高至(25.00±0.94) ng/L,之后逐渐下降,第30天时,血清中IL-17的质量浓度为(6.01±0.21)ng/L,与免疫前的(0.98±0.05) ng/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小鼠免疫前血清中IFN-γ的质量浓度为(1.02±0.09) ng/L,在注射后第5天达到(50.54±0.48)ng/L,于注射后第10天达到峰值,为(73.21±0.12) ng/L,然后逐渐降低.到第30天时,血清中IFN-γ的质量浓度为(5.15±0.18) ng/L,与免疫前相比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00).注射后模型鼠血清中TNF-α质量浓度升高迅速,免疫后第2天质量浓度较免疫前明显升高,第5天达到峰值,质量浓度为(134.25±0.59) ng/L,但至第15天降到最低.注射后第20天再次升高,达到(60.54±0.62)ng/L,之后又逐渐下降,第30天时和免疫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60).IL-10在免疫后第5天可以被检测到,并且随着注射后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到第15天时达到高峰,随后开始降低,第30天与免疫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脾脏中IL-10、IL-17、TNF-α、IFN-γ 4种炎性因子mRNA表达变化趋势和血清中的变化一致. 结论 在B6小鼠的EAU中,Th1、Th2、Th17相关炎性因子IFN-γ、TNF-α、IL-10及IL-17具有特征性变化规律,IFN-γ可能与EAU的急性期病理过程相关;IL-17、TNF-α可能与葡萄膜炎的慢性化、复发性有关;IL-10可缓解EAU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48.
49.
近视是世界最常见眼病之一,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有研究发现,细胞生长因子与近视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其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与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作为关键的信号分子可以通过调控巩膜细胞外基质的合成与降解参与近视眼巩膜重塑,但具体转导途径和机制还不十分清楚。现就bFGF和TGF—β在近视眼巩膜中的表达及其调控巩膜重塑的可能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0.
目的 调查山东省冠县4~18岁在校(园)学生屈光不正患病状况.方法 横断面调查研究.通过随机整群抽样从冠县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随机抽取学生进行屈光不正现况调查.所有学生接受裸眼视力、矫正视力、散瞳验光、眼内压、眼前节、眼后节等检查.屈光不正与性别、年龄的关系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 共3 112例4~18岁在校(园)学生接受检查,其中完成散瞳验光检查3 111例,完成视力检查3 094例.近视患病率为31.3% (95%CI:29.7%~33.0%),年龄较大[OR:1.49 (95%CI:1.45~1.54),P<0.01]、女性[OR:1.31 (95%CI:1.09~1.57),P<0.01]和城镇学生[OR:2.54(95%CI:2.11~3.07),P<0.01]的近视患病率较高.高度近视总体患病率为1.4% (95%CI:1.0%~1.8%),散光的总体患病率为32.4%(95%CI:30.8%~34.0%),屈光参差的总体患病率为6.2%(95%CI:5.4%~7.1%),高度近视、散光和屈光参差患病率均呈现随年龄增长而上升的趋势(P<0.01),其中散光和屈光参差的患病率与居住地有关(P<0.01),但均与性别无关(P>0.05);远视患病率为8.2%(95%CI:7.2%~9.2%),并随年龄增加而下降[OR:0.72(95%CI:0.68~0.76);P<0.01].较好眼裸眼视力≤20/40和≤20/200者分别有675例(21.8%)和85例(2.7%).单眼或双眼裸眼视力≤20/40的880人中,837人(95.1%)是由于屈光不正导致的.结论 山东省冠县4~18岁在校(园)学生的视力损害主要由以近视为主的屈光不正导致,且呈现出随随年龄增加而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