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0篇
医药卫生   13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探讨钢板上螺钉取出困难的处理策略。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1月-2014年5月47例钢板上螺钉取出困难患者临床资料。男30例,女17例;年龄16~58岁,平均34岁。内固定术后至取出手术时间10个月~20年,平均22个月。内固定部位:上肢25例,下肢22例。术中1枚螺钉取出困难18例,2枚15例,3枚9例,4枚5例。钢板类型:普通钢板15例,锁定钢板32例;不锈钢钢板10例,钛合金钢板37例。结合螺钉取出困难原因及螺钉、钢板、切口和骨质等具体情况,按照先简单后复杂原则,选择不同方法取出螺钉和钢板。结果螺钉和钢板均完全取除,术中无医源性骨折、神经血管损伤发生。手术时间65~270 min,平均125 min;手术出血量80~775 m L,平均157 m L;术后引流量20~250 m L,平均92 m L。术后切口Ⅰ期愈合39例,延期愈合8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24个月,平均10个月。术后无感染和再骨折发生。结论对于钢板上螺钉取出困难有多种处理方法,每种方法均有适应证。术前充分准备,掌握各种处理方法和熟悉其适应证,术中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相应方法,可顺利取出螺钉和钢板。  相似文献   
82.
骨质疏松患者提高椎弓根螺钉稳定性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患者中提高椎弓根螺钉稳定性方法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34例骨质疏松患者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术中采用了提高椎弓根螺钉稳定性方法.男性20例,女性14例;年龄40-71岁,平均57岁.骨质疏松按Jikei分级,初级8例,Ⅰ级11例,Ⅱ级8例,Ⅲ级7例.骨折14例,骨病20例.对初级和Ⅰ级患者.采用较粗和较长螺钉,同时结合采用螺钉与连接棒强直性连接,且有两根横向连接装置,左右、上下椎弓根螺钉分别在水平面和矢状面以较大成角置入螺钉等方法提高螺钉固定相对稳定性,共19例;对Ⅱ级和Ⅲ级患者,采用钉道使用骨水泥提高螺钉固定绝对稳定性,共15例.[结果] 本组无神经血管损伤或加重,随访9~26个月,平均14个月,无螺钉断裂,仅2例螺钉松动,骨折组复位矫正丢失平均5%,融合组植骨融合率100%.[结论] 骨质疏松患者中,根据骨质疏松程度采用不同的提高螺钉固定稳定性方法,可以克服螺钉松动和复位矫正丢失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83.
目的总结闭合复位经皮可吸收螺钉固定治疗踝部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2年1月-2009年3月,采用闭合复位经皮可吸收螺钉固定治疗31例外伤致踝部骨折患者。男19例,女12例;年龄15~67岁,平均39岁。内踝骨折12例,外踝骨折6例,双踝骨折10例,三踝骨折3例(后踝<1/4)。骨折AO分型:A型22例,B型6例,C型3例。伤后至入院时间为2 h~7 d,平均4.5 h;入院至手术时间3 h~11 d。结果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31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0~36个月,平均24个月。1例术后2个月螺钉断裂、骨折移位,二次手术采用金属螺钉固定后3个月骨折达临床愈合。其余30例骨折临床愈合时间为3~4个月,平均3.2个月。末次随访时,参照Mast等疗效评定标准,获优22例,良7例,可2例,优良率93.5%。结论闭合复位经皮可吸收螺钉固定治疗易于闭合复位的踝部骨折,创伤小,固定较可靠,避免了二次手术取出,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4.
伴有后柱水平骨折的胸腰椎爆裂骨折21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85.

目的  对桡骨远端中间柱骨折(ICF)类型进行归纳总结,提出新分型,并探讨分型的一致性和临床价值。方法  将64例ICF归纳分为:掌侧型、背侧型、劈裂型、塌陷型和塌陷伴劈裂型。采用Kappa方法分析观察者间和观察者内的分型一致性。根据分型指导45例有移位ICF手术入路和复位固定方法的选择,无明显移位骨折13例和有移位但患者拒绝手术6例均采取保守治疗。腕关节功能按Gartland-Werley评分标准评价。结果  背侧型、掌侧型、劈裂型、塌陷型和塌陷伴劈裂型分别为:13、3、10、25和13例。观察者间和观察者内Kappa系数分别为0.875~0.900和0.900~0.925,高度一致性。均获13~36个月(平均18.4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手术组1例塌陷伴劈裂型骨折因手术复位不满意,保守组5例塌陷型骨折因拒绝手术采取保守治疗,结果均发生创伤性腕关节炎,功能恢复为可,其余均为优或良。手术组与保守组发生创伤性腕关节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97,P =0.041);塌陷和塌陷伴劈裂型发生创伤性腕关节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28,P =0.003)。结论  ICF分型较好地反映了骨折特点,对选择治疗方法和评估疗效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6.
目的探讨影响TLICS 4分胸腰椎爆裂骨折矫正度丢失的相关因素。方法以末次随访Cobb角丢失为结局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影响胸腰椎骨折矫正度丢失的10个指标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84例患者,随访时间18~31个月,平均21.8个月,术后41例Cobb角度丢失≤3°、43例≥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治疗方式、伤椎骨缺损程度及术后功能锻炼情况是影响TLICS 4分胸腰椎骨折矫正度丢失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治疗方式、伤椎骨缺损程度及术后功能锻炼情况是TLICS 4分胸腰椎骨折术后Cobb角度丢失的独立因素。单纯后路短节段4钉固定治疗TLICS 4分胸腰椎骨折术后远期易出现矫正度丢失,合理的功能锻炼有助于维持术后矫正度。  相似文献   
87.
<正>2008年1月~2011年12月,我们采用附加钢板治疗17例股骨骨折髓内钉固定术后骨不连患者,疗效优良,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17例,男10例,女7例,年龄18~65岁。骨折AO/ASIF分型:A型7例,B型7例,C型3例。骨不连按Judet分类法:肥大型10例,营养不良型5例,萎缩型2例。诊断骨不连距首次手术时间6~12个月。  相似文献   
88.
目的介绍一种新的利用钛网包裹自体松质骨打压植骨修复桡骨节段缺损方法。方法 2011年10月,收治1例53岁机器击伤致左桡骨中下段开放粉碎性骨折合并5.4 cm桡骨缺损患者,待伤口愈合和局部皮肤条件改善后,二期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和钛网包裹自体髂骨松质骨打压植骨修复桡骨节段骨缺损。结果术后4个月见断端连续性骨痂连接、初步植骨融合表现,局部无压、叩痛,腕关节功能轻度受限,达临床愈合标准;术后6个月断端植骨融合更清晰,腕关节活动度接近正常,Green-O’Brien腕关节功能临床评分90分,为良;术后12个月末次随访,骨折愈合及腕关节功能临床评分无变化。结论采用钛网包裹自体松质骨打压植骨修复桡骨节段缺损,不仅成骨快、愈合良好,且简便、安全。  相似文献   
89.
目的探讨四肢骨折固定术后发生骨不连的各种原因及比重。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1-01—2011-12符合纳入标准的214例四肢骨折固定术后骨不连患者,统计导致骨不连发生的原因的比重。结果在患者总数中,有全身性因素者占5.6%,有药物性因素者占2.8%,有局部因素者占91.6%;在总因素中,全身因素占4.0%、局部因素占94.0%、药物因素占2.0%;在局部因素中,医源性因素占70.7%,患者自身因素占29.3%。在医源性因素中,未达有效固定占24.5%,忽视断端血运保护占8.0%,忽略植骨占25.5%,未达良好以上复位占17.5%,术后感染占4.0%,缺乏正确康复指导占20.5%。在患者自身因素中,术后活动过早过多占32.5%,损伤严重占43.4%,特殊部位占24.1%。结论四肢骨折固定术后骨不连与多种因素有关,但医源性因素是术后骨不连发生的主要原因;术者应严格选择手术适应证和遵循AO固定技术的基本原则和术后正确康复指导,才能减少术后骨不连的发生。  相似文献   
90.
目的 探讨腰椎椎弓根应力性骨折诊断和治疗特点。  方法 回顾分析1例腰椎椎弓根应力性骨折。男性,36岁,柔道运动爱好者,一次柔道练习时感腰痛和腰部活动受限,无神经根刺激症,X线平片未见明显椎弓根骨折,经CT诊断为第五腰椎右侧椎弓根不全性应力性骨折,ODI评分为46%,采取佩戴脊柱支具保守治疗。  结果 6个月后椎弓根骨折愈合,腰痛消失,恢复脊柱正常功能,ODI评分恢复至4%。随访至24个月,患者ODI评分无改变。  结论 腰椎椎弓根应力性骨折发生于脊柱活动量大和重复性多的年轻人,主要外力是扭转力。对于无神经根刺激症的腰椎椎弓根不全性应力性骨折,佩戴脊柱支具保守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