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2篇
  免费   7篇
医药卫生   449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60篇
  2003年   56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102.
3例心律失常患者射频消融行房间隔穿刺后出现冠状动脉(简称冠脉 )内气栓。术中多导生理记录仪显示体表心电图均出现一过性Ⅲ、V1 导联ST段抬高 ,Ⅰ导联ST段下移 ,持续分别约 5 ,7,45min后自行恢复 ,2 4h内监测血磷酸肌酸激酶未超出正常范围。患者当时无不良主述。心电图改变持续时间 45min者 ,经体外超声检查在左室后壁及间隔部发现气栓。冠脉内气栓可能是由于鞘管在体内留置时间较长及多导管交替插入而将气体经鞘管带入心腔所致。  相似文献   
103.
目的评价三尖瓣环的传导时间在确定心房扑动(房扑)消融终点中的价值。方法19例经体表心电图证实为典型房扑的患者,在心动过速中根据房扑激动顺序及拖带标测证明折返环沿三尖瓣环运行。测定房扑周长(tachycardial interval,TCL)及起搏后间期(post-pacing interval,PPI)。在三尖瓣环与下腔静脉之间的峡部消融,经冠状窦口及低位右心房起搏证明峡部双向阻滞。分别在冠状窦口、冠状窦远端及高位右心房刺激,用大头电极在峡部消融线上记录在3个部位起搏时的双电位间期(double potential interval,DPI),DPI=刺激信号至第二个电位间期(T2)-刺激信号至第一个电位间期(T1);三尖瓣环传导时间(tricuspid valve annulus conductiontime,TACT),TACT=(T1 T2)-(PPI-TCL);计算TACT/TCL。结果19例患者在消融术中均形成峡部双向阻滞,无并发症发生,停用任何抗心律失常药物,平均随访(27±8)个月,复发1例,经再消融后成功。TCL为210~385ms(平均267·21±36·64ms),冠状窦近端测得的PPI为235~390ms(平均291·32±42·88ms),冠状窦远端PPI为273~450ms(平均334·25±43·04ms),高位右心房的PPI为230~385ms(平均277·13±35·91ms)。提示高位右心房及冠状窦口接近折返环(与TCL相比,P>0·05),而冠状窦远端远离折返环(与TCL相比,P<0·05)。经冠状窦口及低位右心房起搏证实峡部双向阻滞后,分别于冠状窦口、冠状窦远端及高位右心房起搏测定DPI,分别为(152·56±56·66)ms,(150·08±48·35)ms及(85·6±34·47)ms。高位右心房起搏时DPI与冠状窦起搏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部位计算的TACT分别为(234·72±58·03)ms、(219·73±40·87)ms,(232·3±43·24)m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个部位计算的TACT/TCL分别为(0·87±0·14),(0·82±0·12)及(0·91±0·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三尖瓣环传导时间不受起搏部位的影响,仅与环内折返运动时间长短有关。不论房扑周长的长短及双电位间期的大小,只要三尖瓣环传导时间与房扑周长之比接近于1,提示峡部完全阻滞。  相似文献   
104.
目的建立有限因素的计算机模拟心肌模型,使用计算机模拟心肌探讨不应期离散与心电不稳定性之间的关系。方法在PC机上,采用VisualBasic编写应用程序,建立模拟心肌模型,模拟心肌由25×25个单元组成,各单元可以传导兴奋和恢复兴奋,在兴奋性没有完全恢复时,传导缓慢。根据电偶极子的原理,建立模拟心电图。采用颤动阈值(filrillationthreshold,FT)作为评价心电不稳定性的指标。改变不应期的持续时间和离散程度,测定心动周期(CL)从100TS开始到20TS,以10TS步长递减时的各个CL的颤动阈值,以及模拟心肌心电图的QT间期。结果不应期离散程度越大,FT值越低,出现自发性颤动的最短心动周期越长。不同原因的QT间期延长,颤动阈值并不总是降低。结论单纯不应期离散就可以导致折返性心律失常。不同原因的QT间期延长心电不稳定性的改变不同。  相似文献   
105.
目的 探讨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对房室结解剖位置消融及其对His束起搏参数的影响.方法 入选房室结消融的永久性心房颤动患者28例,其中7例既往接受了His束起搏,仅行房室结消融(单一消融组),21例同时进行了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房室结消融联合His束起搏(联合手术组).三维标测系统下标测His束、冠状窦口及三尖瓣环,在构建...  相似文献   
106.
近年来心脏再同步治疗(CRT)逐渐被证明为一种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合并室内传导障碍患者的有效方法[1].但目前大多数CRT研究中人选患者为窦性心律的心力衰竭患者,对合并心房颤动(房颤)的心力衰竭患者的研究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107.
肺静脉隔离对迷走神经功能及心房颤动易感性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研究肺静脉隔离(PVI)对犬的心房迷走神经功能及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易感性的影响。方法9条成年杂种犬,全麻下行颈交感-迷走神经干剥离术。静脉应用美托洛尔阻断交感神经活性。分别于肺静脉消融前后在基础状态及迷走神经刺激时测量窦性周长(SCL)、右心耳(RAA)、左心耳(LAA)、冠状静脉窦近端(CSp)和冠状静脉窦远端(CSd)的不应期(ERP)及心房易感窗口(VW)。结果①PVI前迷走神经刺激能明显降低SCL(P<0.001),PVI后迷走神经刺激对SCL影响较小(P>0.05)。②PVI前,迷走神经刺激能明显缩短心房各部位ERP(P均<0.05)。PVI后,迷走神经刺激对心房ERP的影响较小(P均>0.05)。③PVI前后基础状态下测得的VW无变化。PVI后迷走神经介导的房颤诱发率明显下降(P均<0.05)。结论PVI能导致迷走神经介导的窦房结抑制、心房不应期缩短能力及房颤易感窗口增加能力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08.
中国经导管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注册研究-2007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分析2007年我国经导管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房颤)工作的现状.方法 根据各家医院提供的资料,对2007年我国导管消融治疗房颤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截至2008年9月5日,调查共收到40家医院提供的注册登记病例资料2620份,其中男性1719例,女性901例,平均年龄(58.5±11.2)岁.阵发性房颤77.4%,持续性房颤15.7%,长期持续性房颤6.9%.54.1%的患者合并1种或1种以上的基础心脏疾病.左心房内径(38.3±6.3)mm,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47.8±5.2)mm,左心室射血分数0.63±0.08.经导管消融治疗房颤的主要术式是环肺静脉消融术和环肺静脉消融加必要心房辅助线.消融能源主要为射频,占99.8%.2007年的消融成功率为80.3%,复发率为19.7%.对成功率和复发率有显著影响的因素有左心房内径、房颤类型和消融术式.术后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有所增多,抗凝治疗明显加强.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7%,无严重并发症如心房食管瘘和肺静脉狭窄发生.结论 建议在相关条件较好的医院,可将经导管消融作为症状明显的阵发性房颤的一线治疗方法. 舒张末期内径(47.8±5.2)mm,左心室射血分数0 63±0.08.经导管消融治疗房颤的主要术式是环肺静脉消融术和环肺静脉消融加必要心房辅助线.消融能源主要为射频,占99.8%.2007年的消融成功率为80.3%,复发率为19.7%.对成功率和复发率有显著影响的因素有左心房内径、房颤类型和消融术式.术后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有所增多,抗凝治疗明显加强.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7%,无严重并发症如心房食管瘘和肺静脉狭窄发生.结论建议在相关条件较好的医院,可将经导管消融作为症状明显的阵发性房颤的一线治疗方法. 舒张末期内径(47.8±5.2)mm,左心室射血分数0 63±0.08.经导管消融治疗房颤的主要术式是环肺静脉消融术和环肺静脉消融加必要心房辅助线.消融能源主要为射频,占99  相似文献   
109.
评价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峡部依赖性心房扑动 (AFL)中 ,心房激动顺序的变化与双电位标测这两种消融终点的判断方法 ,以期提高成功率 ,减少复发率。选取 1997年 11月至 2 0 0 2年 9月连续收治的 4 3例典型AFL病人。按照消融终点不同 ,以及收治时间顺序分为心房特征性激动顺序变化组 (AC组 ) ,双电位组 (DP组 )。于右房三尖瓣环与下腔静脉之间的峡部进行线性消融。AC组以出现右房特征性激动顺序的变化 (即低侧位右房刺激时呈逆钟向阻滞 ,冠状静脉窦刺激时呈顺钟向阻滞 )为依据判定为峡部双向阻滞。DP组在AC组消融结果基础上 ,以消融线上标测到宽间期双电位 (>10 0ms)为依据判定为峡部双向阻滞。随访复发率。结果 :4 3例患者 ,所有患者均达到相应的射频消融终点。DP组所有患者消融成功后双电位为 116 .6± 12 .5ms。随访 14 .5± 5 .4个月 ,AC组的复发率高于DP组 (2 3.5 %vs 0 ,P <0 .0 5 )。结论 :作为峡部双向阻滞的指征 ,宽间期双电位比心房特征性激动顺序变化更准确 ,手术成功率更高。  相似文献   
1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