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17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目的:探讨腰椎前方大血管与腰椎椎弓根螺钉预出钉部位的位置关系,为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时椎前大血管损伤的预警提供形态依据。方法:对33套成人腰椎标本进行放射解剖学测量,得出腰椎椎弓根螺钉进钉角度与预出钉点位置关系;通过成人120例CT片的相关测量,得出椎前大血管与椎体周缘的位置关系。结果:(1)X线解剖学观测,当进钉角度在0—5°时,出钉点多在椎体侧方0—60°;当进钉角度为5~10°时,出钉点在椎体前外侧方60~70°;当进钉角度为10~20°时,出钉点在椎体前方70~90°。(2)CT观测,在L1~L4椎体水平,腹主动脉大多位于椎体左侧前方70-90°,下腔静脉位于椎体右侧前外侧方50—80°。L5椎体水平,髂部血管位于左、右侧方45~70°。结论:以人字嵴顶点为进钉点行腰椎椎弓根螺钉手术时,在L1~L4进钉角度为0~5°时,预出钉点在椎体前外侧方60~70°可避开椎前大血管,相对安全。左侧较右侧相对安全。在L5进钉角度为10~20°可避开椎前大血管,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82.
腰骶移行椎椎弓根螺钉进钉方法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腰骶移行椎椎弓根螺钉的进钉方法,为临床应用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 共91具腰骶移行椎标本.生前资料完整者59具,男54具,女5具;平均年龄(41.2±16.7)岁,身高(162.4±7.3)cm.对椎弓根、上关节突、人字嵴、横突后部突起及"V"形槽进行观测,确定进钉点、进钉角度及深度.结果 按照Castellvi分型法,移行椎ⅡA型13具(左6具,右7具),ⅡB型10具.ⅢA型7具(左2具,右5具).ⅢB型60具,Ⅳ型1具.移行椎人字嵴均不明显,横突后结节突起与上关节突形成的"V"形槽均较明显.以移行椎上关节突关节面下缘水平线与"V"形槽最凹陷处交点作为移行椎椎弓根螺钉的进钉点,该点至椎弓根上缘距离,左(8.6±1.2)mm,右(8.3±1.2)mm;与矢状面呈20°时钉道至侧隐窝外侧壁距离,左(7.5±3.1)mm,右(7.2±2.7)mm;进钉角度,左21.3°±4.1°,右21.0°±4.6°;进钉深度,左(39.1±2.8)mm,右(39.1+2.7)mm.结论 腰骶移行椎后部横突变异,人字嵴结构不明显,以此作为进钉定位标志不可靠,而"V"形槽恒定存在,可以将上关节突关节面下缘的水平线与"V"形槽的最凹陷处的交点作为椎弓根螺钉的进钉点.  相似文献   
83.
目的:后路手术复位内固定手术已被广泛接受,但对于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方法还存在较多争论。本文对胸腰椎爆裂骨折后路手术方法进行综述,以期对临床手术治疗提供参考。方法:网上搜索PubMed,CNKI等引擎,查阅有关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后路手术方法包括后路减压经伤椎上下椎体内固定,后路减压经伤椎椎弓根内固定,后路减压伤椎植骨内固定,后路减压骨水泥成形内固定术等。结论:目前对于具体后路术式选择标准上还存在争议。经伤椎椎弓根螺钉连同上下相邻椎弓根内固定较传统后路方法能更有效地复位,更加稳定。  相似文献   
84.
目的 探讨膈肌脚的解剖形态及其在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爆裂骨折复位过程的作用。  方法 (1)成人躯干标本24具,男16具,女8具,游离腰椎前方双侧膈肌脚,观测其跨椎体节段数、长度、宽度与厚度;(2)将该24具标本制作骨折复位模型。进行实体测量并X线机动态的记录伤椎及椎体前方膈肌脚形态结构的变化。  结果 (1) 75%(18例)膈肌脚上端至T12下缘水平,下端多起自L3/4椎间,右侧稍长。右侧膈肌脚长(12.1±1.8) cm,与前纵韧带融合长度为(7.0±1.1) cm;左侧膈肌脚长(9.6±1.5) cm,融合长度(5.3±1.1)cm。膈肌脚宽度与厚度随着节段水平变化而变化。(2)手术中各步骤复位量进行对比,发现伤椎的Cobb角和矢状径在俯卧位时可以得到最大量的恢复。  结论 (1) 正常成人有发达的膈肌脚附着在T12~L4前面,膈肌脚与前纵韧带融合;双侧强大的膈肌脚在骨折时对椎体具有保护作用,使骨折碎片不至于移位过大。(2) 经伤椎椎弓根内固定手术过程中,每一个步骤都有一定的复位作用;俯卧位是手术复位中最关键的一步。  相似文献   
85.
目的:探讨桡骨头颈部手术的安全区域。方法:在30侧上肢标本上显露骨间后神经,观察其走行及其与桡骨上端的关系。结果:骨间后神经越过桡骨头上缘前方中线稍偏外斜向外下方走行,距桡骨头上缘(13.8±4.2)mm、桡骨前方中线外侧(3.2±1.1)mm处经旋后肌腱弓深方入旋后肌管,走行于旋后肌深浅两层之间,在桡骨头上缘下方(42.6±6.5)mm越过桡骨外侧中线,在桡骨头上缘下方(63.4±7.6)mm越过桡骨后平面。结论:桡骨上端后外侧3.5cm范围内为手术安全区域。  相似文献   
86.
目的 :探讨腰椎横突平分线与椎弓根侧方平分线的关系。方法 :对 10 0套干燥腰椎骨标本横突平分线与椎弓根侧方平分线的关系及距离进行了观测。结果 :在L1有 83 .1% ,L2 73 .1% ,L372 .4% ,L4 87.5 % ,L55 4.1%的横突平分线位于椎弓根侧方平方分线下方 ,距离为L1(2 .4± 1.0 )mm ,L2 (2 .4± 0 .8)mm ,L3(2 .3± 0 .9)mm ,L4 (2 .9± 0 .8)mm ,L5(2 .3± 0 .7)mm。结论 :横突平分线多不通过椎弓根中心 ,所以横突平分线作为腰椎椎弓根螺钉的横向定位标志欠准确。  相似文献   
87.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骨科所涉及的专业及相关知识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这些相关理论知识即使是8年制的医学教育体系也难以满足需要。骨科也相应地分成了手外、骨病、创伤、骨内科等亚学科,以适应发展的需要,这就使继续教育显得比以往更重要、更迫切。要培养好一个骨科医生,既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又能紧跟科技前沿,  相似文献   
88.
目的 研究腰椎前缘骨质增生时腰椎椎间盘前缘至椎前大血管的距离变化.方法 收集资料完整的33例腰椎前缘骨质增生患者作为增生组,38例无腰椎前缘骨质增生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各间盘前缘至椎前大血管距离进行测量和分析.结果 两组L1-2椎间盘右前侧至下腔静脉的距离均大于左前侧与主动脉的距离(P<0.05),且L4-5右...  相似文献   
89.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骨病(multiple myeloma bone disease,MMBD)围手术期治疗及手术时机,为多学科合作诊疗MMBD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6月至2016年6月于我院手术治疗的MMBD患者70例,其中男43例,女27例;年龄20~79岁,平均(57.2±10.6)岁。接受1次手术治疗的患者按术前治疗情况分组:化疗-手术-化疗组(甲组)32例,未放、化疗-手术-化疗组(乙组)8例,化疗、放疗-手术-化疗组(丙组)2例。按术后治疗情况分组:化疗-手术-化疗组(A组)32例,化疗-手术-未放、化疗组(B)组10例,化疗-手术-放、化疗组(C组)2例。末次化疗距手术间隔≤3个月17例,3个月15例。同一患者行≥2次手术治疗12例,其中手术-化疗-手术3例,手术-无化疗-手术9例。分别比较各组间患者术后生存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最长随访时间60个月。患者平均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由术前(7.97±1.60)分降至术后1个月的(4.34±1.96)分,改善率100%。甲组患者的平均术后生存时间为(35.63±13.50)个月,乙组为(21.50±9.68)个月,丙组为(43.58±12.18)个月;甲组与乙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乙组与丙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甲组与丙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29)。A组患者平均术后生存时间为(20.40±12.27)个月,B组为(10.85±7.48)个月,C组为(32.75±12.97)个月;A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B组与C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A与C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3)。末次化疗距手术日期间隔≤3个月的患者平均术后生存时间为(27.74±16.20)个月,日期间隔3个月的为(17.88±15.50)个月,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接受≥2次手术两次手术期间行化疗的患者平均术后生存时间为(29.40±13.48)个月,两次手术期间无化疗的为(15.60±5.18)个月,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结论 MMBD患者先化疗再手术尤其是术前3个月之内化疗可取得较好预后;外科手术联合术后放疗、化疗联合治疗对患者术后生存更加有益;对于需要多次手术治疗的多发性骨髓瘤骨病患者,两次手术期间有化疗的患者预后更好。  相似文献   
90.
腰椎手术入路主要包括后方、前方及侧方入路,其中以后入路最常用,最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