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32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比较电热针和激光穴位照射两种方法改善人体体表血流灌注作用的强弱,了解激光多普勒血流成像技术显示针灸效应的效果。方法:对20例健康人外关穴分别施以电热针和激光照射前后,用激光多普勒血流成像仪对其前臂和手部体表血流变化予以显像,分析体表血流分布与电热针和激光穴位照射治疗效果的关系。结果:(1)在外关穴分别予以电热针和激光穴位照射治疗后,两组前臂、手背和手指都有血流灌注增加的效果,激光多普勒血流成像仪大范围地显示出治疗的效果;(2)电热针治疗后血流增加以指尖和局部针刺点部位为主;激光穴位照射后,则以手背部整体血流增加显著。结论:电热针和激光穴位照射都可以引起体表微循环的增加,但刺激方法不同,针刺的效果和产生效应的部位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2.
针灸调整面瘫患者面部穴位温度对称性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面部穴位温度对称性,分析针灸对周围性面瘫患者面部穴位温度对称性的调整作用。方法:使用红外热像仪采集30例健康人48例面瘫患者发病初期、治疗过程中、痊愈后的面部红外热像图,进行面瘫患者与健康人面部穴位温度对称性状况的比较,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面瘫患者面部左右侧常用治疗穴位温度差大于健康人,发病初期除迎香、阳白、夹承浆外,面部左右侧常用治疗穴位温度差与健康人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随着病变的恢复,双侧穴位温度差值较发病初期减小;痊愈后患者面部左右侧穴位温度差值和健康人接近。结论:周围性面瘫患者面部穴位温度值存在明显不同,左右侧温度对称性较差;针灸可以调整周围性面瘫患者面部穴位的温度对称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多种刺激方法在不同穴位上引起的温度变化的差异,显示经穴的温度特异性现象,为穴位特异性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健康志愿受试者被分为针刺、电热针、激光照射和对照四个观察组,采用红外热像观察方法对曲池穴刺激后大肠经上曲池、肘髎、手三里和温溜穴上的温度变化予以图像显示和分析。结果:三种刺激方式中,激光照射和电热针组的升温较高。按穴位分析,刺激后曲池穴和肘髎穴温度上升最多,其中激光照射后10min,肘髎穴升温达到1.1℃(P<0.05);电热针刺激后10min,曲池穴升温最高达到0.7℃(P<0.05)。结论:经脉上不同穴位对刺激产生不完全相同的皮肤温度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活体动物成像技术是一项崭新的生物医学成像技术,被用于基因表达模式分析、药物的靶向作用等的检测评估中.本研究首次应用该技术对针灸效应进行初步摸索,探讨其在针灸经络研究中的实用价值.方法:取7只SPF级裸鼠随机分为针刺组(4只)、对照组(3只).使用Cy7修饰的转铁蛋白(Tf-Cy7)和阿霉素(Dox)于裸鼠的尾静脉注射,待其分布稳定后针刺组针刺"腰阳关"穴(GV 3),对照组动物不针刺.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显示针刺组和对照组Tf-Cy7和Dox分布变化过程,观察针刺对Tf-Cy7和Dox分布的影响.结果:(1)针刺后,血脑屏障及心脏部位的信号开始减弱,Tf-Cy7开始趋向于脾脏和肝脏,针刺50 min时达到最大变化,与对照组相比,产生明显的差异.(2)针刺20 min,Dox开始趋向于脑和肺等脏器,针刺30 min时达到最大变化.结论:针刺可以改变药物靶点的聚集,活体动物成像技术对针刺过程中Tf-Cy7和Dox体内重新分布的过程显像清晰,此项新技术将在针灸经络研究中具有确切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张栋  王淑友  李顺月  马惠敏 《针刺研究》2006,31(1):43-45,F0003
目的:观察针刺对胃脏血流灌注的影响,探讨激光多谱勒血流成像技术在针灸内脏效应研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激光多谱勒血流灌注成像仪(LDPI)观察针刺大鼠“后三里”穴后胃脏血流灌注和微循环分布的改变。结果:激光多谱勒血流图对针刺前后的胃脏血流分布的改变显示清晰。自然状态下,胃脏激光多谱勒血流图呈现出从胃小弯向胃大弯放射状血流分布的扇形特征。不针刺对照组在观察的时间内胃部血流量有逐渐减少的趋势。针刺“后三里”穴后,胃脏血流灌注明显增加,除扇形分布的血管血流量较高外,其它部位的微循环血流量也明显增多,停针10 min时血流增加最多。结论:LDPI能以图像的形式显示针灸对胃脏的血管反应,该新技术方法在针灸内脏效应的研究方面将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电针太冲、后三里等穴位对轻症酒精性肝损伤大鼠的作用,探讨电针改善轻症酒精性肝损伤的机制。方法: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对其中4组进行白酒灌胃12h制造轻症酒精性肝损伤大鼠模型,另一组灌食同体积生理盐水作为正常对照组。对造模后的其中2组大鼠实施电针,分别电针双侧太冲、后三里及非穴,实验结束处死大鼠后收集大鼠肝脏组织,用双抗体两步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肝组织内TXA2、PGI2和ET的含量。结果:电针能够降低轻症酒精性肝损伤大鼠肝脏内ET、TXA2平均含量,升高轻症酒精性肝损伤大鼠肝脏内PGI2平均含量。结论:电针太冲组及后三里组能够明显改善轻症酒精性肝损伤大鼠肝脏内ET、TXA2平均含量,有利于轻症酒精性肝损伤大鼠肝脏内ET、TXA2平均含量恢复正常状态。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电针"太冲"穴对轻症酒精性肝损伤大鼠的作用,探讨电针改善轻症酒精性肝损伤的可行性。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太冲组和非穴组,每组10只。白酒灌胃制造轻症酒精性肝损伤模型。电针治疗组分别电针双侧"太冲"及非穴。用赖氏法检测大鼠肝脏组织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同时肝组织行HE染色观察其病理变化。结果:模型组与正常组相比肝脏组织有损伤性改变,同时模型组ALT、AST活性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电针"太冲"及非穴后虽然大鼠肝脏病理情况无显著改善,但是电针"太冲"能够明显降低大鼠肝组织ALT、AST活性(P<0.05),而电针非穴组ALT、AST没有明显变化。结论:电针"太冲"对轻症酒精性肝损伤有一定防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正常人体全背部红外热像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人体全背部温度分布的观察,了解人体颈肩背腰四部位正常温度值标准,并为热像图用于未病诊断提供客观参考依据。方法:使用红外热像仪观察正常人安静状态下全背部的温度分布,用计算机图像分析软件处理相关温度数值,并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颈部平均温度值为34.10±1.21℃;肩部平均温度值为33.94±1.18℃;背部平均温度值为33.55±1.25℃;腰部平均温度值为33.18±1.27℃。按照从颈、肩、背、腰部顺序向下温度呈逐渐降低的趋势。(2)全背部以脊柱正中矢状线划分为左右两侧,其温度以划分线左右两侧相对称,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用红外热像图所观察到的颈肩背腰部位温度的正常值可为这些部位的未病诊断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马惠敏  张栋  宋晓晶  李顺月 《陕西中医》2010,31(10):1426-1428
目的:了解不同刺激方法作用于穴位后产生温度效应的差异,为经穴的基础研究和针灸临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红外热像方法观察针刺、电热针、激光照射刺激曲池穴后,分析比较曲池及大肠经上相邻的三个穴位的温度变化情况。结果:①不同方法刺激曲池穴,引起曲池穴升温效应由强到弱依次为电热针>激光照射>针刺。②电热针、激光照射曲池穴均能使温溜、手三里、肘穴区温度升高;而针刺对曲池、温溜、手三里穴均为降温效应,对肘穴为升温效应。结论:大肠经上的不同穴位接受不同刺激后出现的反应有所差异,其中电热针的升温效果明显高于其他刺激法。  相似文献   
20.
藏药青鹏膏是一种外用软膏剂,其功能主治为:止痛消肿,用于痛风、湿痹、"冈巴""黄水"等症引起的肿痛发烧、疱疹、瘟疠发烧等,具有活血止痛等多种功效[1].为了用实验方法进一步证实该药在促进血流灌注和改善微循环的作用,本文应用先进的激光多普勒血流成像技术,对涂抹藏药青鹏膏的裸鼠进行了即时和长期疗效的成像显示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