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7篇
医药卫生   215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71.
雷公藤制剂在国内越来越广泛被应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红斑性狼疮、皮肤病等。实验研究证明,它能抑制细胞和体液免疫。本实验目的,是观察雷公藤对小鼠半心移植物存活时间的影响,同时观察受体的抑制细胞活性,以探讨其延长移植物存活期的可能机制。 实验在小鼠中进行,供心为BALB/C新生幼鼠,受体鼠为NIH成年雌鼠(广东省医用实验动物  相似文献   
72.
目的 体外定向诱导成人骨髓间质干细胞 (MSC)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方法 采用Ficoll Paque液 (10 77g/L)离心分离成人MSC ,体外扩增 ,分别采用含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和叔丁对甲氧酚 (BHA)或硫代甘油等试剂的无血清DMEM诱导MSC分化为神经元。免疫组化鉴定神经元烯醇化酶 (NSE)、神经丝蛋白 (NF)、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GFAP)、巢蛋白 (nestin)的表达。结果 成人骨髓间质干细胞在体外扩增原代可获得 5× 10 5,10代可获得 2× 10 10 个细胞。加入bFGF和BHA等诱导剂或硫代甘油诱导后 ,MSC胞体收缩 ,突起伸出 ;免疫组化显示诱导出的神经元样细胞NSE、NF、nestin表达阳性 ,GFAP阴性。结论 成人骨髓间质干细胞在体外可以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  相似文献   
73.
人脐血单核细胞诱导分化为神经样细胞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人脐血单核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的潜能,为其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HES法分离脐血单核细胞(UCBMNCs),L-DMEM培养液原代和传代培养UCBMNCs,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诱导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应用流式细胞仪和免疫组化方法分析细胞中nestin、NSE阳性表达情况。结果原代UCBMNCs中有少量细胞表达nestin,阳性率为3.85%±0.88%;经诱导分化后原代(P0)和第10代(P10)细胞形态向神经样细胞转变:NSE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5.8%±4.6%、89.3%±8.5%;nestin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7.8%±5.8%和86.7%±6.8%。结论UCBMNCs具备神经样细胞分化潜能。  相似文献   
74.
本文采用体外甲基纤维素长期培养观察脐血(又称胎盘血)粒单系集落形成单位(CFU—GM)生长情况。结果:脐血(n=20)7、14、21、28天CFU—GM产率分别为28.78±37.82、143.30±168.64、286.40±497.00、107.93±131.98/2×10~5,35天(n=13)为93.27±111.20,42天(n=6)为68.67±103.30/2×10~5;14、21、28天脐血与7天骨髓的产率(180.91±134.07)无明显差异(P>0.05)。正常骨髓CFU-GM产率:14天(n=11)、21天(n=9)、28天(n=6)分别为115.14±87.85、59.81±68.05、25.00±20.45/2×10~5,14天集落产率开始下降,21天后明显减少;14天后集落脐血明显大于骨髓,细胞>1000个细胞,有些特大集落,>5000个细胞;脐血集落细胞于35天开始部分溶解(骨髓为14天,21天时多已完全溶解)。可见脐血造血细胞体外培养维持时间明显长于骨髓造血细胞(4~6~+周/3周~±),表明脐血造血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不同于骨髓造血细胞——富含扩增潜能更强、可维持长期造血重建的早期造血干细胞群。  相似文献   
75.
目的:观察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具有强大的增殖和分化为肝细胞能力的骨髓间质干细胞输注治疗肝纤维化模型大鼠对其肝纤维化形成的影响及肝功能和生存分析,并对治疗组、空白对照组和病理对照组7周内的相关情况予以对照比较。方法:实验于2003-08/2004-10在中山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学于病理生理实验室完成。①动物分组:选用雄性6周龄Wistar大鼠5只为供体,供分离骨髓间质干细胞;雌性6周龄Wistar大鼠60只,其中50只被造成肝纤维化模型,在首次用二甲基亚硝胺处理后的第10天,将造模大鼠随机分为2组:骨髓间质干细胞治疗组10只(为受体),于治疗39d后结束实验,取材分析病理对照组40只。另10只作为空白对照组(仅静脉注射生理盐水)。②肝纤维化模型制作:在实验的当天,给予10g/L二甲基亚硝胺溶液(生理盐水配置)1mL/kg,腹腔注射,每周连续3次,共6周。③骨髓间质干细胞治疗组:每只大鼠输注3&;#215;106个骨髓间质干细胞;病理对照组:使用等体积生理盐水代替骨髓间质干细胞。④动物的一般生活状态:每天观察饮食、活动、二便、体质量、皮毛、呼吸情况等。⑤肝脏的组织细胞形态结构:将肝组织以苏木精-伊红染色后观察。⑥肝星形细胞及其活化程度检测:前者检测肝脏α-平滑肌肌动蛋白含量,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后者以德国IBAS2.5图像分析软件半定量分析。⑦肝脏胶原分布的相对含量检测:采用Masson三色染色法,从而反映肝纤维化程度。⑧肝脏羟脯氨酸含量测定:采用氯胺T法。⑨血清总胆红素和谷丙转氨酶水平检测: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⑩血清层粘蛋白和透明质酸水平测定:采用放射免疫法。(11)雄性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在雌性大鼠肝内的Y染色体性别决定区基因的表达检测: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12)统计学分析:两组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样本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q检验;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结果:雌性大鼠60只进入结果分析。①实验动物生存状况:造模6周后,骨髓间质于细胞治疗组生存率为80%,而病理对照组生存率为10%,空白对照组生存率为100%,说明骨髓间质干细胞治疗可能通过阻止肝纤维化发展,从改而善大鼠的生存率。②肝脏组织学显示,骨髓间质干细胞治疗组的肝脏结构明显改善,炎症减轻、假小叶结构减少或消散。相反,病理对照组出现广泛的肝脏结构重塑,包括增厚的纤维间隔形成和明显的桥接坏死。半定量分析胶原染色,骨髓间质干细胞治疗组较病理对照组显著减低(8.12&;#177;1.98.15.71&;#177;2.13,t=6.11,P&;lt;0.05)。③肝脏星状细胞活化的标志α-平滑肌激动蛋白的阳性表达:空白对照组仅见血管壁有少量α-平滑肌激动蛋白的阳性表达,而病理对照组和骨髓间质干细胞治疗组可见在纤维间隔、肝窦和汇管区内明显表达。半定量分析α-平滑肌激动蛋白的阳性染色,骨髓间质干细胞治疗组较病理对照组显著减低(11.06&;#177;2.03,18.50&;#177;3.87,t=4.47,P&;lt;0.05)。④Y染色体性别决定区基因的表达:经雄性Wistar大鼠(供体)骨髓间质干细胞治疗39d的雌性大鼠,肝脏DNA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结果显示,Y染色体性别决定区基因的表达阳性,而空白对照组和病理对照组则无此阳性信号。说明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后,能够在受体肝内存活5周以上。⑤反映肝脏纤维化程度的肝脏羟脯氨酸含量及血清层黏蛋白和透明质酸水平:骨髓间质干细胞治疗组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lt;0.05)但明显低于病理对照组(P&;lt;0.05),说明骨髓间质干细胞治疗后能够减少肝脏胶原蛋白的含量,从而减少肝纤维化的形成,使肝纤维化得到控制。⑥反映肝功能的血清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水平:骨髓间质干细胞治疗组明显低于病理对照组(P&;lt;0.05),接近空白对照组。说明了骨髓间质干细胞治疗有助于改善肝功能状态。结论:①二甲基亚硝胺能成功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的建立。②骨髓间质干细胞可改善肝纤维化大鼠的生存状况和肝功能。③骨髓间质干细胞能够减少肝脏胶原蛋白的产生,抑制肝纤维化形成。④肝纤维化发生发展过程中活化态的肝星状细胞数量减少可能是骨髓间质干细胞抑制肝纤维化形成的原因之一。⑤雌性大鼠肝脏内存在雄性供体Y染色体性别决定区基因的信号说明骨髓间质干细胞能够在受体肝内存活5周以上。  相似文献   
76.
目的:观察人脐血有核细胞在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脑内生存和抗原表达。 方法:实验于2002—09/2004—03在深圳宝安血站干细胞研究实验室内完成。①实验中采用羟乙基淀粉沉淀法分离脐血有个核细胞。②5窝F344新生1d龄大鼠共64只,同窝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不干预。模型组:结扎左颈动脉,吸入体积分数为0.08的低氧3h制成缺氧缺血性脑病模型。人脐血有核细胞组:造模后24h定位注射人脐血有核细胞(1.0~2.0)&;#215;10^6。③Morris水迷宫试验评估移植后第42天大鼠学习和记忆能力;第10周麻醉状态下处死实验鼠,制作病理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和间接免疫荧光检测人脐血有核细胞在脑内存活和分化情况。 结果:64只大鼠,实验过程中死亡20只,正常组、模型组、脐血有核细胞组分别存活17,11,16只,进入结果分析。①缺氧缺血性脑病模型制作结果:模型组出现行为障碍,病理切片可见细胞变性坏死、胶质细胞吞噬、血管套、胶质细胞结节形成等典型缺氧缺血所致脑组织病理损伤。②第42天水迷宫试验显示:人脐血有核细胞组大鼠的空间识别和记忆能力明显尤于模型组(P〈0.01),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③病理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和间接免疫实验结果显示:人脐血细胞组,进针部位存在大量移植细胞,成团或散在分布,呈方向性向周围迁移;左侧大脑血管壁,可见大量细胞迁移环绕;所植入的细胞中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率约为4.59%,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阳性表达率约为2.68%。 结论:人脐血有核细胞在缺氧缺血脑损伤新生大鼠脑内可以部分存活。表达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抗原,并有效改善缺氧缺血性新生大鼠的功能缺陷。  相似文献   
77.
骨髓间质干细胞(MSC)被认为是骨髓基质细胞(脂肪细胞、软骨细胞、成骨细胞)的共同前体细胞。在体外易于传代扩增,且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已有实验表明MSC在体外可通过分泌许多细胞因子或表达与造血干细胞黏附、归巢有关的黏附分子以及细胞外基质蛋白发挥造血支持作用。最近的资料进一步揭示了MSC在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多方面作用。它一方面促进造血干细胞植入并促使其沿多系方向分化;另一方面可发挥免疫调节作用,降低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及严重程度,且MSC的这些作用均不受主要组织复合体的限制。尽管MSC对造血干细胞移植具有明显作用,但其在同种异体的长期存在与分布依然需要进一步阐明。  相似文献   
78.
目的 :应用B7- 1和B7- 2反义寡核苷酸 (ASB7- 1/ASB7- 2oligo)抑制CD80 (B7- 1)、CD86 (B7- 2 )在供体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 (DC)上的表达 ,观察这类DC对同种异体小鼠心脏移植存活时间的影响并探讨其机理。方法 :小鼠B7- 1和B7- 2反义寡核苷酸在lipofectamine协助下分别转染供体鼠C5 7BL/10J(B10 )小鼠骨髓DC ,流式细胞仪检测其CD80 /CD86的表达 ,证实为CD80 low/CD86 low。将各组DC经尾静脉输注到受体小鼠C3H/HeJ(C3H)体内 ,1周后进行心脏移植术 ,观察存活时间 ;体外实验观察各组DC对同种异体T细胞的激活作用 ,包括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细胞毒性效应、及IL - 2的产生。结果 :ASB7- 1和ASB7- 2分别显著抑制DC表达CD80 /CD86 ;转输这些CD80 low/CD86 lowDC可使小鼠心脏移植物存活时间显著延长 ,分别为 (18.6± 0 .89)d和 (2 3.6 7± 10 .73)d ,与转输成熟骨髓DC(IL - 4DC)组和生理盐水注射组(6 .2 2± 0 .97)d、(11.17± 1.72 )d比较 ,均有显著差异 (P <0 0 1) ;CD80 low或CD86 lowDC对异体T细胞激活作用较弱 ,表现为T细胞增殖能力、IL - 2产生及细胞毒杀伤均明显低。结论 :应用反义寡聚核苷酸转染供者DC ,降低其CD80或CD86的表达 ,可以抑制供者特异性的免疫应答 ,延长移植物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79.
目的:探讨用人的脐带血单个核细胞体外同时扩增对抗EB病毒(EBV)和巨细胞病毒(CMV)的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的可行性。方法:利用人的脐带血单个核细胞(CBMC),通过EBV感染转化成B成淋巴细胞细胞株(BLCL),再通过逆转录病毒载体,将CMV蛋白基因pp65导入BLCL,用这种细胞体外刺激同一供者脐带血的CBMC产生细胞毒性T细胞(CTL),经[51Cr]释放实验(CRA)检测产生的CTL的杀伤功能。结果: 经免疫印迹 (Western Blot)检测,我们获得了同时表达EBV和CMV特异性抗原的抗原递呈细胞BLCLpp65,免疫组化结果表明,BLCLpp65细胞表达CMVpp65抗原的阳性率高达95%。CRA结果证实,用BLCLpp65刺激产生的CTL同时对EBV和CMV都有细胞毒作用。用免疫磁珠法将CD4+和CD8+ T细胞分离后再进行CRA,表明特异性的细胞毒性作用主要是CD8+ CTL介导的。结论:BLCLpp65是很好的抗原递呈细胞,在体外能同时表达EBV和CMV蛋白抗原,用其刺激血清病毒抗体阴性的CBMC,能够扩增出同时针对EBV和CMV的特异性CTL,其中CD8+CTL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80.
从胚胎干细胞诱导发育为浆细胞的体外实验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建立胚胎干细胞体外定向诱导分化为浆细胞的体系,为研究造血发生的基因调控及B淋巴细胞发育过程奠定基础。方法:分阶段培养,第一、二阶段使用半固体培养,分组加入细胞因子、2-巯基乙醇和胚胎细胞条件培养液,用流式细胞仪、免疫组化及Wright’s染色鉴定细胞,第三阶段移入骨髓基质细胞滋养层。结果:第一阶段:加入SCF、TPO、IL-6、IL-3、Epo和G-CSF,4d后细胞大片坏死,仅加入2-巯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