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03篇
  免费   98篇
  国内免费   50篇
医药卫生   2151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68篇
  2022年   56篇
  2021年   61篇
  2020年   62篇
  2019年   59篇
  2018年   63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107篇
  2013年   105篇
  2012年   108篇
  2011年   104篇
  2010年   123篇
  2009年   131篇
  2008年   93篇
  2007年   109篇
  2006年   92篇
  2005年   77篇
  2004年   69篇
  2003年   79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52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9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4篇
  195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61.
目的:探讨穴位埋药线对难治性癫痫大鼠癫痫样波的发放及大脑海马和皮质中多药耐药相关蛋白 MRP1、P-gp表达的影响。方法(1)造模:大鼠海马区注射红藻氨酸(KA),经过点燃和再次亚惊厥剂量点燃造模,且脑电图检测有癫痫样波发放者筛选为造模成功耐药难治性癫痫模型鼠。(2)分组与处理:普通线组(PTX组)与药线组(YX组),先埋一侧穴位,间隔15 d后埋对侧穴位。拉莫三嗪组(LTG组)按照人用拉莫三嗪剂量换算灌胃大鼠,每日2次;空白对照组(Normal组)和模型组(Model组)给予灌胃同等体积的蒸馏水,均灌胃30 d。(3)采用VEEG-1518K型数字化视频脑电监测分析系统检测脑波基本节律的波幅与频率变化。(4)标本处理与检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1、P-gp在海马与颞叶皮层不同部位的表达。结果各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治疗后,YX组、LTG 组分别与Model 组、PTX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YX组与LTG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Model组相比,LTG组和YX组干预后能降低致痫鼠EEG 痫波放电持续时间与发放频率以及海马区和颞叶皮质区多药耐药蛋白 MRP1、P-gp 的表达水平(P<0.05或P<0.01);YX组与PTG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埋药线使KA致痫鼠EEG痫波放电持续时间缩短,发放频率减少。(2)KA点燃难治性癫痫模型大鼠大脑海马区存在多药耐药蛋白MRP1、P-gp的表达较皮质区明显升高。(3)埋药线逆转与降低致痫鼠海马区多药耐药蛋白MRP1、P-gp的表达水平,可能是其抗癫痫生物学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2.
目的探讨椎旁肌间隙入路和传统后正中入路腰椎融合术治疗腰椎疾病的疗效。方法对184例需手术治疗的腰椎疾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分别接受椎旁肌间隙入路(实验组,91例)和传统后正中入路(对照组,93例)行腰椎融合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卧床时间、VAS评分、肌酸激酶含量变化、满意度等指标。结果 18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38个月。实验组手术时间为(114.8±13.4)min、卧床时间为(2.47±0.48)d,低于对照组的(134.9±24.2)min、(4.41±2.28)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中失血量为(146.2±48.4)ml、术后引流量(97.3±17.5)ml,低于对照组的(211.8±52.4)ml、(147.2±45.5)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及末次随访VAS评分:实验组分别为(2.06±0.43)分和(1.76±0.76)分,对照组分别为(3.26±1.12)分和(3.15±1.15)分,两组均较术前降低(P0.05),实验组较对照组更低(P0.05)。术后肌酸激酶实验组为(315.1±91.5)U/L、对照组为(574.5±197.6)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者满意率实验组为90.1%高于对照组的79.6%(P0.05)。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行腰椎融合治疗腰椎疾病安全、有效,较传统后正中入路创伤小。  相似文献   
63.
【目的】探讨时间序列模型在流行性腮腺炎(流腮)预测中的应用,建立上海市流腮发病的预测模型,预测2017年上海市流腮发病趋势。【方法】收集中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中的上海市2005年1月—2016年12月流腮月报告发病资料,使用SPSS软件进行建模,考虑季节因素建立ARIMA(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乘积季节预测模型,并用所建模型预测上海市2017年流腮发病趋势。【结果】ARIMA(1,0,0)(1,1,0)12可较好地拟合流腮发病的时间序列趋势,对2005—2016年流腮发病数预测值与实际值吻合程度高,平均相对误差为8.79%,2017年流腮预测病例数为2 656例。【结论】ARIMA乘积季节模型可较好地拟合流腮发病的时间序列趋势;与2016年相比,预测2017年流腮报告发病数相对平稳。  相似文献   
64.
目的通过比较水痘病例续发和罹患情况,评价水痘疫苗应急接种效果。方法于2013年6月—2015年12月,将上海市幼托机构、小学、初中、高中及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中符合水痘疫苗接种条件的学生作为水痘疫苗应急接种对象,对开展水痘疫苗应急接种后水痘病例续发情况,以及暴露后以接报不同水痘病例数作为响应条件,对水痘疫苗应急接种后水痘病例续发和罹患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开展应急接种组水痘病例续发率和结案时罹患率均明显低于未开展应急接种组;开展应急接种时的罹患率与结案时的续发率和罹患率存在正相关,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P0.01);接报1例病例时开展水痘疫苗应急接种的续发率和结案时罹患率均低于接报≥2例病例时开展水痘疫苗应急接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0.79,P0.01;χ2=661.67,P0.01);接报≥2例病例时开展水痘疫苗应急接种的续发率和结案时罹患率均低于未开展水痘疫苗应急接种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5,P=0.04;χ2=29.43,P0.01)。结论尽早开展水痘疫苗应急接种可以有效降低水痘疫情的续发率和罹患率;在接报1例水痘病例时开展水痘疫苗应急接种效果最佳;接报≥2例病例时开展水痘疫苗应急接种仍能取得较好的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65.
目的通过对两种腹腔热灌注治疗(CHPPC)所产生的不良反应的对比研究,观察哪种热灌注方式更有利于腹腔热灌注化疗的实施及疗效的发挥。方法通过对两组胃癌T4期患者采用不同热灌注间隔时间进行治疗,观察胃肠道反应、腹痛、电解质紊乱、骨髓抑制四项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患者可耐受400ml/min流量的灌注次数进行统计学比较,了解两种热灌注方式的优劣。结果两种治疗方案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但间隔24h组患者可耐受400ml/min灌注流量次数,较间隔48h组多且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术后早期热灌注治疗间隔24h进行,在不增加不良反应前提下,增加了有效灌注次数,对于有效的发挥腹腔热灌注的疗效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66.
目的:改进中药茺蔚子的炮制工艺,考察影响中药茺蔚子的炮制因素。方法设计正交试验,考查中药茺蔚子的酒炒工艺,并对其进行多因素分析。考察标准以茺蔚子中盐酸水苏碱为指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结合蒸发光散射检测器(HPLC-ELSD)对其进行含量测定,采用方差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分析数据,找出最佳的优化方案。结果水煎煮提取的最佳工艺为A1B3C3,即加水煎煮3次,第1次加8倍量水,浸泡1 h,煎煮1.5 h;第2次加6倍量水,煎煮1.5 h,第3次加6倍量水,煎煮1.5 h,滤过,合并滤液。炮制最佳工艺为A3B2C1D3,即使用25%加酒量浸润茺蔚子药材10 min后,将其在150℃下炒制5 min后即得。结论炮制的方法直接影响中药茺蔚子中盐酸水苏碱的含量,本研究为改进中药茺蔚子的最佳炮制工艺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7.
目的:探讨应用滑车上动脉蒂额部三叶瓣同时修复鼻尖鼻翼及鼻小柱缺损的临床疗效及治疗经验。方法:选取2008年9月-2013年2月本院收治的5例同时存在鼻尖鼻翼及鼻小柱缺损的患者,均采用滑车上动脉蒂额部三叶瓣修复。手术分2期进行:Ⅰ期行皮肤扩张器置入额部帽状腱膜及额肌下扩张充足的皮肤软组织;Ⅱ期设计滑车上动脉额部三叶瓣转移修复鼻尖鼻翼及鼻小柱缺损。结果:本组5例滑车上动脉蒂额部三叶瓣全部存活,随访4-12个月,平均随访8个月,鼻外形、功能良好,皮瓣色泽、质地与周围皮肤基本一致。结论:滑车上动脉蒂额部三叶瓣能同时修复鼻尖鼻翼及鼻小柱缺损,修复后鼻外形、功能良好,疗效可靠,是治疗同时存在鼻尖鼻翼及鼻小柱缺损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68.
目的对缺氧性肝炎患者的临床特点、病因及预后进行分析。方法收集2002年1月至2012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六一医院病房收治的68例缺氧性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缺氧性肝炎的常见病因。根据预后情况分为生存组及死亡组,对入院时年龄、性别、SOFA评分进行比较,入院后监测生化指标,并比较其峰值。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者,采用秩和检验。结果导致缺氧性肝炎的常见原因依次为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充血性)、呼吸衰竭、感染性休克、热休克、蜜蜂蛰伤。所有患者监测到的血清ALT及AST均急剧升高。住院期间(28 d)的短期病死率为33.8%。两组比较,入院时年龄(P0.001)、SOFA值(P0.001)、入院后胆红素(Bil)(P0.001)、ALP(P0.001、GGT(P=0.001)、凝血酶国际标准化比值(INR)(P0.001)、乳酸脱氢酶(LDH)(P0.001)、ALT(P=0.013)、BUN(P0.001)等7项指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以纠正原发病为主,同时加强护肝、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结论缺氧性肝炎的预后较差,短期病死率高,死亡最常见的原因为心源性休克,其次为感染性休克及突发的心脏填塞。保护重要器官功能,预防感染等对改善预后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9.
研究背景松果体区乳头状肿瘤是世界卫生组织于2007年新定义和描述的一种少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神经上皮组织肿瘤,可能起源于下连合器的特殊室管膜细胞。组织学以胞质宽大、胞界清楚的柱状上皮样肿瘤细胞排列成乳头状或实体片状结构为特点。因缺乏特征性临床和影像学表现,术前明确诊断困难且极易误诊。本文报告1例典型的松果体区乳头状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以期提高对该病的鉴别诊断能力。方法与结果男性患者,57岁,头痛6个月、加重1个月入院。MRI显示幕上中线松果体区和第三脑室界限清楚的占位性病变,呈高信号,增强后病灶均匀强化。术中可见病灶位于松果体区,突入第三脑室,无囊性变,无包膜,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手术全切除。肿瘤组织由乳头状结构和实体片状区域构成,乳头状结构含明显的纤维血管轴心,周围包绕数层柱状上皮样肿瘤细胞,大小形态较一致,均富嗜酸性胞质,界限清楚;实体片状区域细胞排列较密集,可见围血管"假菊形团"和室管膜"菊形团"结构,肿瘤细胞浸润周围脑实质。肿瘤细胞广谱细胞角蛋白和S-100蛋白呈弥漫强阳性,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和上皮膜抗原呈阴性。术后未予药物化疗和放射治疗,随访1年,肿瘤未复发。结论松果体区乳头状肿瘤是中枢神经系统鲜见病变,由于缺乏特征性影像学表现,以及组织学形态与其他乳头状肿瘤相似,术前难以明确诊断且在鉴别诊断时有一定困难。临床应提高对松果体区乳头状肿瘤的警惕性,并注意与其他具有相似组织学构象的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或转移性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70.
目的 探究低强度脉冲聚焦超声治疗对膝骨关节炎患者疼痛和关节功能的改善作用及其安全性。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达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120例膝骨关节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双氯芬酸钠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各60例。双氯芬酸钠组患者给予口服双氯芬酸钠缓释片,联合治疗组患者在口服双氯芬酸钠缓释片的基础上给予低强度脉冲聚焦超声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Lequence指数、Lysholm评分、生活质量量表SF-36评分以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疼痛VAS评分、Lequence指数、Lysholm评分和SF-36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双氯芬酸钠组和联合治疗组患者的疼痛VAS评分、Lequence指数均低于同组治疗前,Lysholm评分和SF-36评分均显著高于同组治疗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联合治疗组患者的疼痛VAS评分、Lequence指数均低于双氯芬酸钠组,Lysholm评分和SF-36评分均显著高于双氯芬酸钠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双氯芬酸钠组和联合治疗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有2例患者出现胃肠道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超声波毒性现象。结论 在口服双氯芬酸钠缓释片的基础之上给予低强度脉冲聚焦超声治疗膝骨关节炎患者可以有效地缓解疼痛,改善关节功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