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4篇
医药卫生   280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是1982年由德国神经生物学家Barde及其同事首次从猪脑中分离纯化并发现具有防止神经元死亡功能的一种碱性蛋白.BDNF在中枢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同时也能维持成熟神经元的正常功能.应激是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的反应,机体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可以产生一系列的变化去应对应激.最近有证据表明BDNF与应激密切相关.本文对这方面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22.
编者按:从促进心理与行为干预技术的应用角度出发,本期组织了"心理行为干预"重点号,主要内容为心理与行为干预技术的临床应用报告.为了让读者了解近十几年来心理与行为干预治疗技术的进展和发展趋势,本文选择几个与心理行为干预治疗相关的问题,就其技术要点、学术进展及存在的问题、研究思路等作简短述评,并继续组织相关稿件,安排在以后各期的"方法技术"栏目中刊出,期望对该工作的开展有所指导.  相似文献   
23.
1991年Sternbach 首先提出5-羟色胺综合征(serotonin syndrome)的概念,认为该综合征的出现与5-羟色胺能药物的增量有关,其临床特点是认知(定向障碍、精神错乱)、行为(激动、不安)、植物神经功能(发热、寒战、出汗、腹泻)和神经肌肉活动(共济失调、反射亢进、肌阵挛)等改变[1].随着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等新型抗抑郁药物临床使用的增加,该病发病率明显升高.由于部分5-HT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并非典型,轻微的症状可能不被察觉,而严重者可以致命,因此,我们对该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  相似文献   
24.
人格障碍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格障碍的病因目前仍不十分清楚 ,有关研究多集中在遗传、精神生物学、心理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等方面。近年来 ,人类在遗传学领域的研究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使人们对多种疾病 ,包括精神疾病的遗传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人格障碍的遗传学研究亦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已有许多研究证实 ,人格障碍受遗传因素的影响[1-4 ] 。既然遗传在人格障碍的形成中起了作用 ,那是否能找出相关的基因呢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人格障碍的分子遗传学研究也有了很大进展。下面分别综述人格障碍在分子遗传方面的进展。1  5-HT基因与人格障碍5…  相似文献   
25.
26.
通过对热休克蛋白 (HSP)在应激状态下发生一系列改变的研究 ,认为HSP可作为生理应激时细胞应激反应的生物标志 ,并推测在心理应激时HSP也可作为细胞应激反应的生物标志。  相似文献   
27.
综合医院心理病区情感障碍的分布及护理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综合医院心理病区情感障碍的性别、年龄分布特征,探讨护理应对措施. [方法]将2002~2007年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心理病区的情感障碍病人1 020人,分为单相抑郁(UD)、双相抑郁(BD)和其他双相障碍(BP)3组,分组对照分析其性别分布、年龄分布、发病年龄. [结果]情感障碍收治比例为23.7%.UD女性/男性比值平均(1.77±0.24岁),和BD(1.05±0.23岁)、BP(0.77±0.51岁)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UD男性(39±15岁)或女性(41±14岁)平均发病年龄均高于BD(31±11岁,31±11岁)和BP(28±12岁,29±12岁) (P<0.01).UD发病年龄分布存在性别差异(P=0.002),女性46~55岁比例(23.2%)最高. [结论]情感障碍是综合医院心理病区常见病种,单相抑郁病人中女性是男性的1.77倍,围绝经期是女性单相抑郁的高发期,护理工作应据此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28.
目的了解我国精神科医生对精神障碍患者及其处置政策的态度,以及卫生部"重性精神疾病防治师资培训"项目对精神科医生上述态度的影响情况。方法使用自制的"精神卫生相关知识"问卷对157名参加卫生部"重性精神疾病防治师资培训"的精神科医生在培训前后进行调查。结果34.4%的精神科医生认同"精神分裂症难以治愈"。培训后上述认同率均有下降,但培训前后认同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超过80%的医生认同"精神病人接受治疗前应签署知情同意书",且培训后认同率仍有明显增加(P0.05)。"精神病人应以自愿开放治疗方式为主"和"精神病人有权拒绝治疗"培训前医生的认同率分别为40.8%和26.1%,培训后显著提高到75.2%和68.1%(P0.01)。超过50%的精神科医生认同"精神病人具有暴力倾向";超过80%的医生认同"无责任能力精神病罪犯应由国家监禁治疗";不到40%的医生认同"精神病人犯罪可以免除刑事责任"。结论精神科医生一方面赞同要尊重精神障碍者的自决权,如治疗前要签署知情同意,另一方面对于有危险行为或司法精神障碍者,则主张使用更严格的处置措施,因此对精神障碍者的自愿开放治疗尚认识不足。卫生部培训班可以影响精神科医生对精神卫生处置政策的态度。  相似文献   
29.
延迟性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流行病学特征及相关因素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创伤性事件是非常事件,它们威胁到个体生命、身体或精神世界的完整,使个体面临极度的无助和恐惧。1998年Bres lau等 [1]进行了社区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表明将近 90%的人在其一生中至少暴露于一件创伤性事件,平均每人经历的显著性创伤事件的数量是 4. 8,男性(5. 3)高于女性 (4. 3)  相似文献   
30.
火灾灾民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目的调查火灾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发生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PTSD症状自评和诊断工具,在灾后40天对87名火灾的直接受害者进行评估。结果40天后有人21.8%的灾民发生PTSD,女性明显多于男性;而且在不符合PTSD诊断的灾民中,71.7%存在再体验症状,51.7%存在麻木/回避症状,65%存在过度唤起症状;既往有创伤事件经历的灾民更容易产生PTSD。结论经历火灾后,有相当一部分灾民存在PTSD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