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0篇
医药卫生   12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 观察米诺环素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干预治疗后基质金属蛋白酶的分子病理学改变,评价该药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效果,并分析其作用机制.方法 40只新西兰兔,随机取5只设为正常对照组.另35只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兔模型(经腹主动脉使用兔气囊致动脉去上皮化损伤,并连续用高脂饲料喂养3个月)后,除在实验过程死亡或患病5只兔外,其余随机分4组,即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组(8只,继续高脂喂养1个月)、普食恢复组(7只,改用常规饲料喂养1个月)、氟伐他汀组[7只,给予氟伐他汀1mg/(kg·d)连续干预治疗1个月]和米诺环素组[8只,连续给予米诺环素3mg/(kg·d)治疗1个月].各组动物分别麻醉后处死并切取腹主动脉,按常规石蜡包埋切片,以Masson染色法观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理形态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炎症细胞及基质金属蛋白酶表达水平,原位杂交Tunel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动脉管壁组织经Masson染色观察显示,正常对照组未见异常病理变化,模型组和普食恢复组均呈现典型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特征,而米诺环素和氟伐他汀两治疗组病变明显减轻,尤以前者改善突出.各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巨噬细胞含量及基质金属蛋白酶3和9的表达水平与病变程度相一致,前三者间在各组动物中的表达水平均呈正相关关系(P<0.001).斑块内巨噬细胞含量、基质金属蛋白酶3和9的水平在米诺环素组均显著低于模型组和普食恢复组(P<0.05),且在米诺环素组可见平滑肌细胞明显增加.结论 米诺环素具有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和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72.
本文从理论到实践简要阐述了日本血吸虫病防治及其技术探索的难度,并分析了我国现行血防技术的不足和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为巩固我国血防已取得的成效,早日实现传播阻断目标,提出了应优先加强研究的血防技术内容。  相似文献   
73.
背景:有报道指出石墨碳纳米颗粒具有强大的吸附能力,只要尽可能将其控制在有效浓度范围内,石墨碳纳米颗粒会具有很好的细胞相容性及增敏效应.目的:了解石墨碳纳米颗粒的形态特征,观察石墨碳纳米颗粒其对体外培养细胞增殖与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取石墨碳纳米颗粒0.5 g,加100 mL三蒸水,振荡后微孔过滤,即为石墨碳纳米颗粒母液.取处于对数生长期的HepG2细胞、L02细胞、H17702细胞、3T3细胞,调整密度为5×10~(-7)L~(-1)接种于6孔板,0.5 mL/孔,加入含胎牛血清、青霉素、链霉素的RPMI-1640培养基1.5 mL,培养24 h后弃去旧液,设1~5号孔为实验组,分别加入质量浓度为25,10,7.5,5,0.25 mg/L石墨碳纳米颗粒培养液2.0 mL,设6号孔为空白对照组,不加石墨碳纳米颗粒溶液,继续培养24 h后终止培养.用原子力显微镜测量石墨碳纳米颗粒的粒径,电子显微镜观察石墨碳纳米颗粒的形态特征;用细胞计数板在光学显微镜下计数不同浓度石墨碳纳米颗粒对细胞数量的影响;透射电镜观察7.5 mg/L石墨碳纳米颗粒对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与结论:石墨碳纳米颗粒呈球形微粒,粒径约20 nm.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各浓度石墨碳纳米颗粒培养液组除HepG2细胞外,其余3种细胞数量基本都有所增加,其中7.5 mg/L石墨碳纳米颗粒培养液对L02细胞、H17702细胞、3T3细胞、HepG2细胞数量的影响最为显著(P<0.05).对7.5 mg/L石墨碳纳米颗粒作用后的细胞进行透射电镜观察,可见石墨碳纳米颗粒分布于细胞内部,如细胞质、细胞核、线粒体中,未见亚细胞结构受损及细胞凋亡坏死现象发生.证实石墨碳纳米颗粒对体外培养的细胞无损伤不良反应,且能够促进细胞生长增殖,其作用强度与质量浓度有关,7.5 mg/L为较佳质量浓度.  相似文献   
74.
目的比较研究小鼠经不同途径接种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Sj)童虫原代细胞(primary juvenile worm cells,pJCs)后所诱导的免疫保护效果,寻找其合适的免疫途径。方法将pJCs经皮下或静脉注射途径免疫昆明小鼠,间隔2w共免疫3次,末次免疫后第4w,与对照组同时经腹部皮肤感染尾蚴30±2尾/鼠,比较三组小鼠的肝脏虫卵数及虫卵肉芽肿的大小、成虫数、虫体大小。同时在第2、3次免疫前及攻击感染前1d,小鼠尾静脉采血,用ELISA法检测抗pJCs-IgG水平。结果 pJCs免疫小鼠后,与PBS对照组比,静脉免疫组的减虫率为48.53%、肝卵减少率为54.54%、虫体平均重量减少率为29.62%(P0.01)、虫卵肉芽肿面积减少率为36.8%,而皮下免疫组分别为41.28%、43.19%、23.08%、31.2%。IgG抗体水平也是静脉注射组高(PBS组,P0.01;皮下注射组,P0.05)。结论日本血吸虫童虫细胞免疫原通过皮下和静脉注射均可诱导小鼠产生对日本血吸虫的免疫保护力,其中静脉注射诱导的免疫保护效应最强,提示通过静脉注射日本血吸虫童虫细胞是可行有效的免疫途径。  相似文献   
75.
目的建立体外培养东方田鼠鼠肝细胞的实验体系。方法采用下腔静脉插管原位灌注结合胶原酶灌注法分离纯化出肝细胞,在改良Eagle培养基(Dulbecco’sModifiedEagleMedia,DMEM)中培养,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AO.EB染色观察测定其活率来评价细胞质量。结果一只东方田鼠肝脏一般可获得1.5×10^8~3.0×10^8个细胞,活率达95%,完全符合实验要求。刚分离的东方田鼠肝细胞呈圆球形,大小均匀,培养3h后,大部分肝细胞出现贴壁,形态呈扁平状。培养24h后,伸展良好,并成片生长。结论下腔静脉插管原位灌注结合胶原酶灌注法可以分离出高纯度和活率高的东方田鼠肝细胞。  相似文献   
76.
77.
日本血吸虫尾蚴细胞的传代培养及抗原性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索体外培养日本血吸虫尾蚴细胞的增殖与传代技术。 方法 无菌收集日本血吸虫活尾蚴5 000~10 000条,置于含有10%胎牛血清的RPMI 1640培养基中,用组织刀快速割切尾蚴使成组织碎裂物,加入250 U蟹胶原酶在26℃下孵育30 min,然后离心去酶,加入含有青霉素(100 U/ml)、链霉素(O.1 mg/ml)、两性霉素B(0.25μg/ml)和适量促细胞生长物的RPMI 1640改良培养基中作原代培养,当贴壁细胞增殖长满瓶底时,以1:2的接种率进行传代培养;获取第5代培养细胞作ELISA检测血吸虫病患者血清中抗体。 结果 在原代培养的第3天可见尾蚴组织的周围有呈单个存在或索状排列的发亮细胞,第10天可见单层细胞形成,第14天贴壁细胞长满瓶底并作传代培养;在传代培养中可见细胞呈均匀生长,每7~14 d传代一次;用第5代培养细胞作抗原,检测31例患者的阳性率为90.3%,检测30名正常人血清的假阳性率为6.7%。 结论 日本血吸虫尾蚴细胞体外传代培养至第5代,可用于免疫学研究。  相似文献   
78.
周军  周丽  曾庆仁  侯德仁  陈坤  田怡  万顺 《中成药》2010,32(9):1594-1597
目的:观察丹皮酚(paeonol,Pae)对β淀粉样蛋白(Aβ)诱导的大鼠脑组织星形胶质细胞蛋白(GFAP)和S100β蛋白的表达,探讨丹皮酚(Pae)对老年痴呆症(Alzheimer disease AD)治疗的作用机理.方法:24只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β淀粉样蛋白(Aβ)诱导AD模型构建组(模型组)和AD模型+丹皮酚治疗组(Pae组).动物喂养40 d后取大鼠脑组织观察其病理变化,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Aβ标记部位以及神经细胞毒性作用和GFAP与的S100β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发现脑组织病变在Pae组明显轻于模型组.免疫组化结果显示:Aβ的表达水平在模型组和Pae组二者间无明显差异,但对海马CA3区神经元损伤作用在模型组要大于Pae组(P<0.05).GFAP和S100β表达水平在模型组也明显高于Pae组和正常组.结论:用丹皮酚治疗可降低AD模型鼠胶质细胞GFAP和S100β蛋白的表达水平,丹皮酚具有保护大脑神经元,改善Aβ对脑组织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79.
血吸虫病病人唾液中特异性抗体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血吸虫病病人唾液中特异性抗体的诊断价值。方法 用间接ELIWA平行检测50例血吸虫病病人和55例正常人(选自非血吸虫病疫区)唾液中IgG和IgA抗体。结果 血吸虫病患者唾液中IgG与粪检的阳性符合率为78.0%(39/50),与正常对照组3.6%(2/55)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01),唾液中IgA与粪检的阳性符合率为8.0%(4/50),与正常对照组5.5%(3/55)比较,两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在血吸虫病患者唾液中可检测出特异性IgG抗体,可视为诊断血吸虫病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80.
教学比赛是高校教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一种重要途径。文章结合参加医学寄生虫学讲课比赛的经历和体会,探讨在讲课比赛中应注意的几个主要共性问题,包括比赛前怎样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和优化以及心理的准备,比赛过程中如何控制等,为高校青年教师提高课堂教育教学技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