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5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9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1.
目的 研究吡仑帕奈(Perampanel, PER)添加治疗儿童局灶性癫痫的疗效及影响因素,为儿童局灶性癫痫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就诊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儿科门诊或病房添加PER治疗的局灶性癫痫患儿的临床资料,评估患儿添加PER治疗后的疗效及安全性;同时根据患儿12个月时的疗效分组,对两组患儿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比较,找出影响疗效的因素并进行分析。结果 共纳入研究对象86例,添加PER治疗12个月后的无发作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30.2%和68.6%,12个月的药物保留率为76.7%;无效组患儿的病程、用药数量与有效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效组中发作类型为局灶扩布至双侧强直-阵挛发作的患儿比例显著高于无效组(P<0.05);PER治疗有效率与病程、添加PER前服药数量呈负相关(P<0.05),与局灶扩布至双侧强直-阵挛发作这种发作类型呈正相关(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6.0%。结论 PER添加治疗儿童局灶性癫痫具有较好的疗效及安全性;越早添加、合并用药数量越少,疗效可能越好,对于局灶扩布至双侧强直-...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在癫痫患儿治疗中,选择丙戊酸钠、拉莫三嗪联合心理干预的价值,并分析该方案对患儿认知功能、生活质量、心理状况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本院收治的100例癫痫患儿,以随机数字表法分2组处理,一组接受丙戊酸钠联合拉莫三嗪治疗(对照组),一组接受丙戊酸钠、拉莫三嗪联合心理干预治疗(观察组),分析两组临床疗效、认知功能、生活质量、癫痫发作次数和心理状况。结果 观察组50例患儿经丙戊酸钠联合拉莫三嗪治疗后,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统计的认知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焦虑、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丙戊酸钠、拉莫三嗪联合心理干预对在癫痫患儿治疗中可行性较高,通过改善其认知功能及心理状态,可减轻疾病对患儿生活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我国良性家族性婴儿癫痫(BFIE)的临床特征及致病基因谱。方法收集10例BFIE患儿的临床资料,通过靶向捕获二代测序发现可疑致病性突变基因,并经Sanger测序验证基因突变来源。结果 10例患儿起病年龄2~14月龄(中位年龄为5月龄),表现为部分性发作或部分继发全面性发作。6例患儿起病初期呈丛集性发作。9例予抗癫痫药物治疗,服药后发作易控制,1例未用抗癫痫药未再发作。随访8~18个月,均于2岁以内停止。10例患儿均有基因突变,9例为家族遗传性突变,1例为新生突变。6例PRRT2基因突变、2例SCN2A基因突变和2例KCNQ2基因突变。除1例PRRT2基因突变位点(c.439GC)已报道,余9例为未报道的新突变。结论婴儿起病的BFIE多表现为部分性发作或部分继发全面性发作,抗癫痫药物治疗多可短期控制;PRRT2、SCN2A、KCNQ2基因为致病基因,突变位点和方式多样。  相似文献   
14.
1病例报告 患儿,男,12岁,学生。因“发热20多天伴胸闷2—3天”于2004年9月1日入院。患儿体温多在38℃~39℃,呈连续性,退热药可暂降体温。入院前2—3天胸闷明显,尤其是仰卧时。病程中伴有双侧掌指关节、膝关节和髋关节酸痛,上肢上举困难,下蹲后站立困难。肩关节周围肌肉和大腿肌肉酸痛明显。外院多种抗生素无效。无明显消瘦,偶咳,无畏光,无头痛和呕吐;精神食欲差,大小便外观正常。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戊四氮癫(癎)持续状态大鼠模型,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海马组织内主要的兴奋性氨基酸与抑制性氨基酸--谷氨酸和γ-氨基丁酸动态变化的影响.方法 建立60 d大鼠戊四氮(PTZ)诱导癫(癎)持续状态模型,生理盐水(NS)注射作为对照,皮下注射bFGF进行干预,分4组:即NS组、NS+bFGF组、PTZ组、PTZ+bFGF组.选择处理后第3、7、14天三个时间点进行观察,采用高效液相法检测海马组织谷氨酸和γ-氨基丁酸含量.结果 发作后3、7、14 d PTZ组海马组织谷氨酸较NS组有显著升高(P<0.01),以发作后14 d升高更为明显,PTZ+bFGF组各时间点谷氨酸较PTZ组下降(P<0.05);γ-氨基丁酸含量在PTZ组各时间点亦大于NS组(P<0.05),以发作后14 d升高较为显著;PTZ+bFGF组发作后各时间点γ-氨基丁酸较PTZ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鼠癫(癎)持续状态后一定时间内海马谷氨酸和γ-氨基丁酸增加,bFGF能够降低大鼠癫(癎)发作后异常增加的谷氨酸含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降钙素原(PCT)及C反应蛋白(CRP)4项指标水平在小儿热性惊厥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9月在徐州市肿瘤医院儿科(下称该院)就诊患有热性惊厥的患儿155例作为热性惊厥组,按照患儿的抽搐频率、持续时间与精神状态将其分为轻度热性惊厥组(n=77)和重度热性惊厥组(n=78)。同时,选取该院同期77例无惊厥的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作为对照组。对比3组的BDNF、NSE、PCT及CRP 4项指标的评分差异,选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有热性惊厥儿童的独立危险因素。最后,再建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BDNF、NSE、PCT、CRP各项及4项指标联合检测热性惊厥发生的价值。结果 轻度热性惊厥组和重度热性惊厥组的BDNF、NSE、PCT及CRP 4项指标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热性惊厥组的BDNF、NSE、PCT及CRP 4项指标水平均高于轻度热性惊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单因素分析,发现BDNF、NSE、PCT及CRP...  相似文献   
17.
婴儿型脊髓性肌萎缩症(Werdnig-Hoffmann氏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神经肌病。国内文献报告较少。本文总结了我院1972~1987年婴儿型脊髓性肌萎缩症13例,并附1例尸检报告。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结节性硬化症(TSC)神经系统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TSC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中,智力低下23例,其中轻度智力障碍13例(37.1%),中-重度智力障碍10例(28.6%);癫痫发作33例(94.3%);孤独症样表现10例(28.6%)。脑电图检查均异常,主要表现为慢波增多、癫痫样放电,多为全导出现,两侧波幅明显不对称。CT检查均发现大小不等的钙化灶或高密度影;MRI主要表现为脑内多个大小不等的片状及结节状短T1、T2异常信号;Flair呈高信号。经抗癫痫治疗,癫痫发作控制18例。癫痫发作没有控制的患儿中-重度智力障碍率(46.7%)及合并孤独症表现的比率(44.4%)显著高于癫痫发作控制良好的患儿(16.7%,11.7%)(均P<0.01)。随访结束时,智商与随访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例患儿的脑电图恢复正常,14例好转。结论 TSC的神经系统损害以癫痫发作和智力障碍为主,部分伴孤独症行为。经治疗和年龄增长部分患儿的癫痫可得到控制,但智力无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9.
戴园园 《大家健康》2016,(7):212-213
目的:探讨系统护理干预在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该院近年来收治的86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系统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护理满意度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采用系统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缩短患者住院时间,缓解护患关系,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检测婴儿痉挛(IS)外周血多药耐药基因1(MDR1)及其产物P-糖蛋白(Pgp)的表达,探讨IS与多药耐药基因的关系。方法 2007年1月至2010年6月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徐州市儿童医院门诊及病房收治的IS患儿23例,分为2组:治疗前组、治疗超过6个月组。同期选取其他癫痫发作类型组12例、正常对照组10名。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半定量法检测患儿外周血中MDR1基因mRNA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患儿外周血Pgp表达。结果小儿外周血MDR1 mRNA与Pgp蛋白表达呈高度正相关(r=0.86,P<0.05)。治疗前组、治疗超过6个月组、其他癫痫发作类型组外周血MDR1 mRNA和Pgp蛋白表达均较正常对照组增高,且治疗前组、治疗超过6个月组MDR1基因mRNA和Pgp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其他癫痫发作类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前组、治疗超过6个月组间MDR1 mRNA和Pgp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S患儿MDR1和Pgp表达增高可能是临床耐药的重要原因,且可能为内源性耐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