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9篇
医药卫生   335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2篇
  1966年   2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81.
<正>噬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 syndrome)是由感染、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引起的一种反应性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疾病,由于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非恶性增生,分泌大量炎症因子导致多脏器的损伤,病情进展迅猛,延误诊治会导致病死率高。临床上将其分为家族性和继发性两类,多以继发性常见,继发因素有感染、恶性肿瘤、免疫缺陷病、组织损伤等。本文对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山中医院诊治的1例黑热病继发噬血细胞综合征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82.
目的了解该院近5年铜绿假单胞菌(PA)的临床分布及药敏变化情况,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和医院内感染监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4-2018年分离的PA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药敏试验结果,用WHONET5.6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5年共分离到2 279株PA,其总体分离株数呈上升趋势;主要分离自呼吸道和伤口分泌物;PA连续5年对监测的12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保持在20%以下,其中耐药率最低的是多黏菌素,其次为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碳青霉烯类耐药菌株的检出率逐年增多,呼吸道标本来源的PA耐药率高于其他标本。结论 5年中PA分离菌株数呈增长趋势,12种抗菌药物耐药率总体保持在较低水平,但碳青霉烯类耐药菌株的检出率逐年增加,希望临床能密切关注药敏试验监测情况,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尤其要加强碳青霉烯类药物的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83.
目的探讨显微内镜下颈椎后路椎间孔切开减压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及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04年2月-2007年6月,于显微内镜下行颈椎后路椎间孔切开减压术24例。男16例,女8例;年龄42~68岁,平均59岁。其中神经根型颈椎病16例,颈椎间盘突出症8例。病变节段:C4、58例,C5、612例,C6、74例。病程6~15个月。影像学检查显示8例颈椎间盘突出症中软性突出物6例、硬性突出物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受压因素主要为黄韧带肥厚、钩椎关节增生及关节突关节位置异常。根据日本骨科协会(JOA)脊髓功能评分法评定为(12.60±1.52)分。结果手术时间90~120min,平均100min;术中出血量100~150mL,平均120mL。1例全麻手术患者术中为切除钙化的突出髓核组织造成神经根牵拉伤,术后采用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后3个月神经根功能恢复;其余患者术后神经根疼痛症状明显改善19例,减轻4例。术后影像学检查显示手术部位减压彻底。24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36个月,平均28个月。X线片及CT检查示椎间高度无明显丢失,生理曲度正常。术后24个月根据JOA脊髓功能评分法评定为(16.10±0.29)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显微内镜下颈椎后路椎间孔切开减压术可通过小切口快捷进入术区,减少了组织损伤,避免了椎间高度丢失,临床疗效优良。  相似文献   
84.
20 0 0~ 2 0 0 1年 ,本科应用关节镜下钬激光对膝关节半月板损伤 40例进行治疗 ,取得良好疗效 ,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40例 ,男性 17例 ,女性 2 3例 ,年龄2 0~ 6 9岁 ,平均 39岁 ,2 8例有明显外伤史 ,30例膝关节有交锁现象 ,所有患者均有髌下前内或前外侧压痛 ,膝关节均有反复疼痛病史约 1~ 6a,其中 2 6例伴有关节软骨面的破坏。X线片示 :全部病例关节间隙基本正常 ,关节未发现明显的破坏。磁共振显示 :33例半月板内有异常高信号区。1 2 手术方式 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 ,行关节镜常规检查 ,确定半月板损伤的部位、…  相似文献   
85.
急性毒鼠强中毒17例救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毒鼠强急性中毒的抢救与治疗经验。方法:本组17例急性毒鼠强中毒患者进行洗胃、催吐、导泻,控制抽搐,重度者予血液净化;同时积极予对症、支持治疗。结果:痊愈出院16例,死亡1例,随访3个月无后遗症。结论:急性毒鼠强中毒症状复杂凶险,尽早清除毒物,有效控制抽搐和血液净化是治疗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86.
目的:探讨儿童臀大肌下部肌瓣的神经及血供,为临床外括约肌重建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29具儿童尸体的臀大肌进行解剖,观察肌瓣的神经及血管的来源数目、走行并测量相关的数据.结果:36侧肌瓣蒂的血管神经可得到保证(62.07%);7侧仅见动脉供应支或神经丛;5侧未发现较大的血管及神经进入;10侧臀下神经血管束受损.神经与血管在肌瓣蒂上的分布尚不能认为有差异(P>0.05).结论:臀大肌下部肌瓣可以用作转位重建肛门外括约肌.  相似文献   
87.
本院于1991~1999年应用关节镜诊断与治疗半月板损伤160例,取得良好的效果。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共160例,男113例,女47例,年龄18~50岁,平均37岁。本组患者膝关节均有外伤史,表现为:患膝关节肿胀,疼痛,弹响及行走时有交锁现象。经CT或MRI检查,膝关节半月板内出现异常高信号区[1]。后经关节镜检查证实为半月板损伤。1.2 手术方法采用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平卧位,在患肢股根部应用气囊止血带,采用三点入路方法[2],首先进入关节镜头,观察滑膜水肿的情况,而后再穿入注水管,使关节膨胀,再观察股骨关节面,可见关节软骨面有小片状损伤,观察半月板时应顺从股骨髁间窝处,寻找内侧或外侧半月板,仔细观察半月板的后角、体部、前角。术中可见半月板均有不同程度的撕裂伤,对半月板的瓣状撕裂、斜裂、横裂或桷柄状裂口不超过半月板横径三分之二者,均采用半月板的部分切除。  相似文献   
88.
患儿 :男 ,3个月。因右上肢不能上举 1 0d入院。 1 0d前患儿无明显原因出现右上肢无力 ,上举困难 ,1 0d来患儿精神良好 ,饮食、大小便及睡眠正常。既往史 :其母于孕第 32周 ,因胎儿宫内缺氧行剖宫产。患儿生后 1个月曾出现右股外侧硬结 ,未予治疗 ,后自行消失。 2个月时双手十个指尖均曾出现结节 ,边界不清 ,质硬 ,后出现双手、双足茧样褪皮 ,皮肤、指甲均脱落后再生 ,结节亦伴随褪皮后好转消失。其父 1年半前曾有冶游史 ,父母梅毒血清学检查均为 (+)。体检 :患儿一般情况良好 ,体重 4kg,容貌外形及听力感觉无异常。右上肢肌力Ⅱ级 ,肌张力…  相似文献   
89.
肠梗阻病因分析--附76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机械性肠梗阻的现代病因谱。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77 ~1997 年收治并确诊的肠梗阻病例。结果 20 年间我院共收治768 例肠梗阻,病因明确652 例(84 .9% ) ,原因不明116 例(15-1% ) 。机械性肠梗阻622 例(95-4 %) ,麻痹性肠梗阻30 例(4.6 % )。机械性肠梗阻中,位居前五位的是粘连性246 例(39-5% ) ,肿瘤性195 例(31-4% ) ,其中结、直肠癌133 例(21-4 %) ,嵌顿性腹股沟疝24 例(3-9% ) ,肠结石21 例(3-4% ),肠扭转16 例(2-6% ),肠套叠16 例(2-6% ) ,肠或腹腔结核16 例(2-6% ) 。结论 近20 年广东地区肠梗阻病因排位与西方国家接近,但明显不同于我国60~70 年代,肠粘连和恶性肿瘤已是机械性肠梗阻最主要的原因。其次是嵌顿性腹股沟疝,肠结石,肠扭转,肠套叠等。  相似文献   
90.
目的 探讨儿童髋关节剥脱性骨软骨炎的临床特点,提高诊治水平,避免误诊误治。方法 对4例患儿,通过其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手术及病检结构作回顾性研究。结果 4例均经手术病及病检才最后确诊,手术取除游离骨片,其中1例行髋臼重建术,均获临床治愈。随访1~6年无复发。结论 髋关节剥脱性骨软骨炎也可发生在儿童期,如能提高警惕,尽早确诊,恰当治疗,疗效满意,但远期疗效尚有待时间考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