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0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41篇
医药卫生   51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01.
冯世秀  张旻  易博  吴洪新 《中草药》2017,48(5):1015-1026
裸花紫珠为海南省的道地药材,并被录入《中国药典》2015年版新增中药品种。通过对国内外1996—2016年文献调研显示,其化学成分主要有苯丙素类、黄酮类、三萜类、二萜类、环烯醚萜类、酚酸类及其苷和甾醇等。现代药理活性研究表明其具有止血、抗炎、抑菌、增强免疫、细胞毒等作用。通过完成对裸花紫珠的化学成分系统总结和药理活性的概述,为其药材的质量控制、药理作用研究和深层次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2.
经皮穿刺气管切开术与开放性气管切开术临床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总结经皮穿刺气管切开术(PDT)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22例需行气管切开术的重度颅脑损伤、脑血管意外、重症呼吸道疾病等患者随机分成两组:172例应用PDT技术治疗,50例行开放性气管切开术(OT)为对照。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拔管后切口愈合时间与并发症。结果PDT手术时间平均9min,术中出血量平均7.5ml,拔管后切口愈合时间平均5d,均明显低于OT组(16min、22.5ml、10d,P〈0.01)。PDT组切口出血、皮下气肿等总并发症发生率[15.1%(26/172)]显著低于OT组[(62%(31/50),P〈0.05]。结论PDT术具有简便快捷、出血少、愈合快、并发症少等优点,但适应证受限,不能完全取代OT组。  相似文献   
103.
目的:研究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患者在太极站桩练习过程中髌骨位置的变化对膝关节应力的影响。方法:纳入30例早期KOA患者,采用VICON三维步态采集分析系统配合4块AMTI三维测力台采集KOA患者在髌骨平行于同侧足尖、髌骨平行于同侧足尖后2 cm、髌骨平行于同侧足尖前2 cm这3种不同条件下膝关节的运动学、动力学参数。结果:与其余两种条件比较,髌骨平同侧足尖前2 cm时膝关节的最大屈曲角度、内收力矩及屈曲力矩均显著增高(P0.05);而髌骨平同侧足尖后2 cm与髌骨平同侧足尖时膝关节的内收力矩和屈曲力矩比较,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KOA患者在太极站桩练习过程中当髌骨位置超过同侧足尖时,膝关节矢状面及冠状面的受力会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04.
张旻 《天津护理》2010,18(3):162-163
特发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症(Idiopathic Hypereosinophilic syndromes,IHES)是以嗜酸粒细胞持续、过量生成为特征的一种骨髓增生性疾病。特发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症(IHES)的诊断标准为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超过1.5×10^9/L(I500/mm3)持续半年以上;缺乏明确的症状和体征;具有多系统受累的表现。该疾病文献报道较少,我科于2008年3月12日收治了1例由特发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症致多发性单神经炎的患者,经过有效救治和精心护理,25天后好转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5.
细胞的生长、分化、增殖和死亡都受到细胞周期的精细调控。中枢神经系统的很多疾病,包括急性损伤和神经退行性病变等,都与神经细胞细胞周期的非正常激活有关。细胞周期的激活导致星形胶质细胞分化和小胶质细胞活化增殖,参与胶质疤痕形成,诱导炎性因子产生,这些构成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重要病理过程。另外,处于终末分化的神经元如果异常再进入细胞周期,神经元将走向死亡而不是增殖。虽然在不同的神经系统疾病中有多种细胞周期机制的参与,但神经元异常进入细胞周期而导致神经元死亡是许多获得性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共同病理机制之一。本文首先详尽介绍细胞周期在神经发育中扮演的角色,然后着重讨论神经细胞周期异常调控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在卒中和外伤等急性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时,常可观察到神经元凋亡,这通常与神经元细胞周期被阻断在G1-S期有关。在Alzheimer病、帕金森病、肌萎缩侧索硬化和C型尼曼匹克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中,一定数量的神经元完成了DNA合成,但细胞周期却停留在G2/M期。本文还将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神经元死亡相关的细胞周期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06.
目的 探讨力生长因子(mechano-growth factor,MGF)对牙周膜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及其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免疫磁珠法分选人牙周膜干细胞(periodontal ligament stem cells,PDLSCs),流式细胞仪检测表面标志物,并观察分选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及多向分化能力;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MGF功能肽段(MGFCt24E肽)作用下PDLSCs的增殖活性;Western blot检测MGF-Ct24E肽作用下PDLSCs中的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碱性螺旋环螺旋转录因子Scleraxis、Ⅰ型胶原ɑ1(collagen type Ⅰ alpha 1,COL1A1)、成骨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Osterix、Yes相关蛋白(Yes-associated protein,YAP)、磷酸化YAP(phosphorylation yes-associated protein,P-YAP)蛋白表达量;免疫荧光观察YAP的表达情况;siRNA干扰YAP表达后,观察PDLSCs中MGF-...  相似文献   
107.
麦冬水煎剂的遗传毒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小鼠淋巴瘤细胞试验(MLA)和小鼠骨髓微核试验(MNT)研究麦冬水煎剂的遗传毒性。方法在MLA中,3.36、6.73、13.45、26.90mg(原药材)/mL 4个浓度组在非代谢活化(-S9)和代谢活化(+S9)条件下与L5178Y细胞作用3h,表达2d,制备突变频率平板并培养12d,计数大、小细胞集落的孔教,计算总突变率(MF)和小集落突变百分率(SC%);在MNT中,每组10只ICR小鼠,雌雄各半,13.35、6.68、3.34g(原药材)/kg3个剂量组间隔24h灌胃给药2次,制作骨髓涂片,计数每只小鼠2000个嗜多染红细胞中含微核的嗜多染红细胞数,计算每组动物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的平均值。结果MLA4个浓度组在+/-S9条件下诱发的MF呈现剂量相关性增加,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SC%与阴性对照组相仿;MNT各剂量组未显示骨髓抑制作用,诱发的微核率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未见明显增加。结论麦冬水煎剂在+/-S9条件下均可诱发L5178Y细胞tk位点突变,提示其可能存在诱变物质;但该供试品对小鼠骨髓细胞染色体无损伤,经体内代谢活化后未显示遗传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108.
416例人群牙齿的平均磨耗程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东秀  邵金陵  万毅  张旻 《医学争鸣》2007,28(6):550-552
目的:通过调查普通人群牙齿切缘及咬(牙合)面的磨耗情况,研究牙齿磨耗与年龄和性别的关系.方法:分年龄段对抽样人群进行牙齿随机检查,采用Smith 和Knight牙齿磨耗指数TWI分度方法,对416 例受检人群的11 395颗牙齿的切缘和咬(牙合)面进行磨耗度检查. 对各个牙齿的磨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测得当代普通人群牙齿平均磨耗度为1.51. 不同年龄段牙齿的磨耗程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牙齿的磨耗程度随年龄增加而逐渐加重. 同名牙齿的平均磨耗程度在男女性别中无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牙齿磨耗呈现增龄性变化,但不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09.
目的:观察CDK4特异性抑制剂Flavopiridol对突变型C型Niemann-Pick病(npc-/-)小鼠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20、40、60和80 nmol/d的Flavopiridol对4周龄的npc小鼠(4只)进行2周侧脑室注射,以DMSO灌注的同龄npc小鼠(4只)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免疫印记、HE染色和小鼠衣架悬挂试验来进行研究。结果:80 nmol/d flavopiridol可以显著减少磷酸化神经丝蛋白SMI31在npc小鼠脑部的表达和病理性球状神经轴突数量,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小鼠的运动功能。结论:CDK抑制剂对NPC的神经元细胞骨架损伤和变性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0.
目的 研究含2%氯化锶的脱敏剂对牙本质小管的封堵效果,并对其生物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 制备含2%十二烷基硫酸钠(SLS)和2%氯化锶的脱敏糊剂(DS1)。选择无龋坏无缺陷的牛下颌切牙制备牙本质片24个,随机分3组,分别置于DS1(实验组)、普通含氟牙膏(阴性对照组)和去离子水(空白对照组)中进行刷牙处理。牛牙表面连续处理7天后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其图像分析研究含锶脱敏糊剂对牙本质小管的封堵率。另外,选择市售含氟牙膏(阴性对照)、不含SLS的脱敏糊剂(DS2)及3种同类脱敏产品,采用滤膜扩散法进行体外细胞毒性研究,并评价脱敏糊剂DS1浸提液的口腔黏膜刺激反应和皮肤致敏反应。采用一次限量法研究脱敏糊剂的急性经口毒性(LD50)。结果 SEM分析表明,DS1对牙本质小管的封堵率为70.97%,阴性对照组为48.29%,两者之间及相比空白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S1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性,但未产生刺激和致敏反应。DS1的LD50大于5 000 mg/kg,但呈现实际无毒的结果。结论 在本研究中,含有2%的S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