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2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64篇
医药卫生   759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63篇
  2009年   58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58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56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51.
B7家族新成员PD-L1、PD-L2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协同刺激信号”是1970年由Bretscher和Cohn在T细胞活化双信号模型的基础上提出的,即除了通过APC递呈MHC处理过的抗原给抗原特异性T细胞提供第1信号外,还需协同刺激分子作为辅助信号的协同作用,达到生理活化闽值后才能使T细胞产生正常的免疫应答,从而在理论上更好地解释了免疫系统对自身和非自身抗原不同识别的凋节机制。如果缺少共刺激分子的第2信号,将会导致调节性T细胞的无反应性或特异性免疫耐受。  相似文献   
752.
目的探讨来源于人脐带血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MSCs)体外诱导分化成神经样细胞的可行性。方法取第5代的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用不同浓度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单独或联合诱导脐源血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样细胞分化。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于实验第1、3、6天分别进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并计数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及神经胶质细胞的比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BDNF和CNTF能显著提高人脐血源MSCs分化为神经元的比例。其中20 ng/mL的BDNF联合20 ng/mL CNTF诱导人脐血源MSCs分化为神经样细胞的比例最高。结论人脐血MSCs经BDNF和CNTF体外诱导,能够分化为神经样细胞。  相似文献   
753.
目的 建立2IgB7-H3基因转染细胞株和4IgB7-H3基因转染细胞株,探讨B7-H3两种异构体对T细胞的协同刺激作用.方法 RT-PCR 法从诱导成熟的DC细胞中克隆人B7-H3两种异构体基因2IgB7-H3和4IgB7-H3的编码区,经EcoR Ⅰ和BamH Ⅰ双酶切后插入pIRES2-EGFP真核表达载体构建pIRES2-EGFP/2IgB7-H3和pIRES2-EGFP/4IgB7-H3重组子,采用脂质体法转染脑胶质瘤细胞株SHG44.经G418抗性筛选,采用免疫荧光标记和流式细胞术分析2IgB7-H3和4IgB7-H3在SHG44细胞上的表达.继而,利用MTT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分析两种异构体基因转染细胞株对T细胞体外增殖和细胞因子的分泌.结果 成功构建了可以稳定表达2IgB7-H3和4IgB7-H3的基因转染细胞株.体外生物学功能分析表明,与转染空载体的SHG44/mock细胞相比,SHG44/2IgB7-H3和SHG44/4IgB7-H3均能有效抑制T细胞增殖以及对IFN-γ的分泌,且两者的协同抑制作用不存在显著差异.结论 B7-H3两种异构体分子均能负性调控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但两者的生物学功能并不存在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754.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急性皮肤放射损伤的修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皮肤放射性损伤难治愈易复发常成为临床上难以解决的问题.随着干细胞丁程与组织学工程的进展,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实际应用研究日益受到重视,特别是其多向分化的潜能,显示了在创伤修复领域诱人的应用前景.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皮肤局部急性放射损伤的修复作用.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分组设计,对比观察,于2008-06/08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血液病实验室完成.材料:雄性昆明小鼠46只,体质量(25+2)g,其中40只用于建立皮肤局部Ⅲ度放射损伤模型.方法:随机选取40只小鼠以3.6%水合氯醛腹腔麻醉,以能量为4 MeV的电子线(1 Gy/min)照射小鼠臀部皮肤,面积为2.0 cm×1.5 cm,总吸收剂量为40 Gy,后将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只.实验组照射后即刻经尾静脉注射经CFDA SE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注射液0.1 mL(浓度为2×1010 L-1),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剩余6只不做照射处理,仅经尾静脉注射等量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主要观察指标:实验组与对照组小鼠创面损伤情况及照射后2,3周皮肤病理变化,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皮肤新生血管;观察不同时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实验组小鼠皮肤及其他组织的分布情况.结果: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尾静脉移植入实验组小鼠后,实验组皮肤创面愈合速度比对照组快4~6 d.实验组创面损伤面积较对照组小,病理表现中表皮、毛囊、皮脂腺及胶原纤维的损伤程度均较同时期的对照组小鼠轻.皮肤创面中的新生毛细血管数高于对照组.实验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皮肤及其他组织中广泛分布且数量明显高于未照射的小鼠.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局部皮肤放射损伤创面有明显有效的修复作用,其作用是在干细胞与创伤局部微环境相互作用下实现的.  相似文献   
755.
目的 探讨IL 8、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1 (sVCAM 1 )及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1(sICAM 1 )在自体造血干细胞动员过程中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方法动态分析患者造血干细胞动员过程中血浆IL 8、sICAM 1及sVCAM 1水平的变化 ;通过免疫荧光标记和流式细胞仪检测CD3 4+细胞 ;体外半固体培养CFU GM集落及血细胞计数法观察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变化。结果 ①在动员过程中 ,外周血IL 8[(2 4 7.4± 84.2 ) μg L]、sICAM 1 [(530 .3± 2 86 .1 ) μg L]及sVCAM 1[(575 .3± 350 .4) μg L]含量均较动员前和正常人显著升高 (P <0 .0 1 ) ;②患者外周血中IL 8、sVCAM 1水平与CD3 4+细胞和CFU GM集落数呈正相关 (P <0 .0 0 1 )。结论 在自体干细胞动员过程中 ,血浆IL 8和sVCAM 1的含量与患者CD3 4+细胞数和CFU GM集落形成有显著的相关性 ,分析这些生物因子的变化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56.
IL—8单抗对放射性脑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建立兔放射性脑损伤模型,研究IL-8单抗对放射性损伤的作用及其机理。方法:30只新西兰兔行脊髓蛛网膜下腔置管,分成二组,照射前30分钟和照射后六天内每天向蛛网膜下腔注入IL-8单抗或生理盐水,分别在7、14、30天处死取样,行病理免疫组化和脑脊液IL-8水平检测。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各时间段相比,放射发性脑损伤的病理形态学改变减轻。IL-8浓度明显降低(P<0.001),胶质细胞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脑一氧化氮合成酶(bNOS)阳性细胞数较NS组显著减少。结论:100Gy剂量能造成放射性脑损伤,蛛网膜下腔注入IL-8单抗对放射性脑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57.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mechanism of treatment of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rhG-CSF),recombinant human interleukin-11(rhIL-11)and recombinant human interleukin-2 (rhIL-2)on hematopoietic injuries induced by 4.5 Gy60 Coγ-ray irradiation in beagles,and to provide experimental evidence for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extremely severe myeloid acute radiation sickness (ARS).Methods Sixteen beagle dogs were given 4.5 Gy60 Co γ-ray total body irradiation(TBI),then randomly assigned into irradiation control group,supportive care group or cytokines+supportive care (abbreviated as cytokines)group.In addition to supportive care,rhG-CSF,rhlL-11 and rhIL-2 were administered subcutaneously to treat dogs in cytokines group.The percentage of CD34+cells,cell cycle and apoptosis of nucleated cells in peripheral blood were examined by Flow cytometry.Results After 4.5 Gy 60 Co γ-ray irradiation,the CD34+cells in peripheral blood declined obviously(61.3%and 52.1% of baseline for irradiation control and supportive care group separately).The cell proportion of nucleated cells in Go/G1 phase was increased notably(99.27% and 99.49% respectively).The rate of apoptosis(26.93% and 21.29% separately)and necrosis(3.27% and 4.14%,respectively)of nucleated cells were elevated significantly when compared with values before irradiation(P<0.05) 1 d post irradiation.When beagles were treated with cytokines and supportive care,the CD34+cells in peripheral blood were markedly increased(135.6% of baseline).The effect of G0/G1 phase blockage of nucleated cells became more serious(99.71%).The rate of apoptosis(5.66%)and necrosis(1.60%)of nucleated cell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irradiation control and supportive care groups 1 d after exposure.Conclusions Cytokines maybe mobilize CD34+cells in bone marrow to peripheral blood,indce cell cycle block at G0/G1 phase and reduce apoptosis,and eventually cure hematopoieticinjuries induced by irradiation.  相似文献   
758.
人脑星形细胞瘤组织中低氧诱导因子1α与p53的生物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与p53在脑星形细胞瘤中表达的生物学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HIF-1α、p53在59例不同病理分级脑星形细胞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59例脑星形细胞瘤组织中,HIF-1α、p53表达的阳性率均为47.5%.其中,HIF-1α与病理分级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肿瘤级别的升高,HIF-1α、p53蛋白的共表达率也有升高.结论 HIF-1α蛋白的表达与脑星形细胞瘤的病理分级相关;HIF-1α、p53蛋白的共表达可能与肿瘤细胞恶性演进有关.  相似文献   
759.
患者男,17岁。出生后即发现颈前左下方有一逐渐增大的包块,1岁时在当地医院手术切除,后经反复换药抗炎治疗,切口一直不愈合,间断溢脓,进流汁时有液体渗出,但无食物残渣。1995年7月患者就诊我院外科以“颈段食道皮肤疹”收入院,请我科行食道镜检查食道内未见瘘口,X线碘油吞服造影见碘油从左侧梨状窝流入颈部软组织内。瘘管口注射碘油造影见:瘘管向颈上内方深部走行,而转入我科。查体:一般情况好,颈软、甲状腺及气管未见异常。左侧锁骨上窝锁骨中点上方有一瘘口,周围皮肤糜烂,瘢痕增生,可挤出少许脓性分泌物。 气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