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8篇
医药卫生   142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7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92.
应用核仁组成区相关蛋白银染技术(AgNORs)结合图像分析观察了肝素、5-羟色胺和白介素质(IL-1)对体外培养的NIH3T3成纤维细胞AgNORs的影响。结果表明:(1)加入0.1-0.4mgL浓度的肝素培养后第3天,成纤维细胞嗜银蛋白颗粒面积(Ag-a)、积分光密度(Ag-iod)和嗜银相关蛋白面积与核面积的百分比(Ag-a/Na)均出现升高,其中以0.10和0.20mgL浓度的肝素刺激作用最强,三个指标的均值分别为对照值的1.47、1.54和1.94倍(P<0.01);(2)加入不同浓度5-羟色胺后AgNORs的三个参数呈现出类似的升高趋势,而以1.0和2.0×10-6molL浓度的5羟色胺显示出较强的促进作用,成纤维细胞AgNORs的三个指标相当于对照值的1.53、1.57和2.42倍;(3)在所观察的lL-1四种浓度范围内,以100和200×103uL浓度的lL-1对成纤维细胞的促增殖作用最强,三个指标的均值分别为对照值的1.60、1.84和2.42倍。  相似文献   
93.
吞咽障碍患者鼻胃管插入技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经内科吞咽障碍的患者,按常规方法插入鼻胃管,1次插入成功率低。我们曾采用刘亚红的侧位置胃管法,也经常出现胃管打折及胃管盘曲在口腔的现象。2001年11月~2002年6月,我院应用鼻胃管充分润滑至所需插入全长,1次插入成功率明显提高,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127例鼻胃管插入患者,其中男89例,女38例;年龄25~78岁。出血性脑血管病4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69例,脑炎9例,重症肌无力4例。格林-巴利3例。材料:福州康利特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单腔胃管(16Fr或18Fr)。方法:127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3例,实验组64例。对照组严格按基础护理学的操作标准进行常规操作。实验组操  相似文献   
94.
用新建立的阿里新蓝-番红花红染色结合图像分析,观察了正常和60Coγ线照射大鼠肥大细胞(MC)数量和定量参数的改变,发现:(1)正常大鼠皮肤组织MC数量最多,胞体较大,胞浆颗粒密度和数量均高于肝脏;胃组织MC数量最少,胞体介于皮肤和肝脏之间,然而其颗粒密度最高,颗粒数量仅次于皮肤;肝脏MC数量居中,胞体较小,其颗粒密度和数量均低于皮肤和胃组织。(2)照射后各组织MC数量出现一致增加,其颗粒密度和数量也出现规律性变化:如照后3和9个月,皮肤和肝脏MC颗粒密度和数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此时期激活的MC具有旺盛的合成和释放颗粒的能力;而在照后6和9个月,颗粒密度和数量均出现降低,推测此时期可能为颗粒合成低峰期。胃组织在照后3-9个月,其颗粒密度和数量均持续降低,表明胃组织MC释放颗粒的形式及合成颗粒的能力均不同于皮肤和肝脏。上述定量分析数据对于进一步探讨MC辐射损伤特点及其参与放射性器官纤维化形成的机理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5.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是一组与糖尿病(DM)、心血管疾病(CVD)密切相关的、以胰岛素抵抗(IR)为中心环节的代谢紊乱性疾病,是多种代谢成分异常聚集的病理状态。多种代谢成分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MS患者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是正常人的数倍。由于生存环境、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的改变,中青年MS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存质量,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近几年,我国已全面实施对MS患者的综合干预,但在防治中存在某些误区,如快速减肥、过度限制饮食、滥用减肥与降血脂药物等,出现代谢紊乱,反而加重病情。[第一段]  相似文献   
96.
目的筛选并克隆人肝细胞cDNA文库中与丙型肝炎病毒(HCV)非结构蛋白4A(NS4A)相互作用蛋白的基因,明确其具体作用机制。方法应用酵母双杂交系统3,将聚合酶链反应法扩增的HCV NS4A基因连接入酵母表达载体PGBKT7中构建诱饵质粒,转化酵母细胞AH109并在其内表达,然后与转化了人肝cDNA文库质粒PACT2的酵母细胞Y187进行配合,在营养缺陷型培养基和X—α-半乳糖上进行双重筛选阳性菌落,提取阳性酵母菌落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接种在氨苄青霉素-LB平板上,选择生长菌落,提取质粒酶切鉴定,测序并在GenBank中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成功克隆出HCV NS4A基因,构建表达载体并在酵母细胞中表达,与肝文库配合后选出既能在四缺培养基又能在铺有X—α-半乳糖的四缺培养基上生长,并变成蓝色的真阳性菌落22个,序列分析显示,筛选到的肝细胞蛋白编码基因参与细胞能量代谢、蛋白翻译合成等多种生物学过程。结论成功克隆出HCV NS4A蛋白在肝细胞内的结合蛋白,为进一步研究NS4A蛋白的功能、阐明HCV致病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提供了新线索。  相似文献   
97.
目的:综合分析射频电磁场和极低频电磁场多种免疫系统非热效应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从事电磁辐射生物学效应研究的基础和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依据。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1990-01/2005-12有关射频辐射和极低频电磁辐射对免疫系统影响的文献,检索词“radiofrequency,extremelylowfrequency,geneexpression,immunesystem”,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资料选择:将电磁辐射流行病学调查和使用微波或电磁波治疗疾病的文章筛掉,重点查阅电磁辐射致免疫组织损伤的非热生物学效应研究文献以及电磁辐射研究界知名学者如RepacholiMH,McNameeJP,ClearySF等的系列研究文献及国际非电离辐射防护委员会的国际会议报告。资料提炼:共检索到55篇相关文献,其中27篇符合要求。排除的28篇中,8篇为流行病学调查,20篇为有关疾病治疗的文献。资料综合:近年来,关于低剂量电磁辐射存在非热生物学效应的观点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但有关非热效应的机制还不清楚。射频电磁场和极低频电磁场的免疫组织非热效应生物学作用包括遗传学效应、细胞增殖及转化、凋亡、致癌效应以及自由基产生等。结论:有关评价电磁场暴露及其危害健康效应的实验室依据还很有限,目前尚不能提供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的电磁辐射生物学效应及理论机制。因此,完善实验设计和暴露方法,科学地测量暴露强度及生物吸收能量,系统地研究各种生物学效应指标是揭示电磁辐射非热生物学效应机制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98.
大剂量γ线照射对小鼠免疫功能近期、远期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观察大剂量γ线照射对小鼠免疫功能近期、远期的影响。方法 :将 2 2 5只清洁级C5 7小鼠 ,随机分为 0、6、9、12、15和 2 0Gy 6个剂量组 ,经γ线全身 1次照射后 ,于照后 1~2 8d和 3~ 12月活杀取材 ,用原位末端标记 (TUNEL)和May Grunwald Giemsa(MGG)染色 ,检测细胞凋亡并观察其与照射剂量的关系。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 :(1)照后早期 (1~ 14 )d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凋亡率即出现明显升高 ,随着照射剂量的增加凋亡率的升高更为显著 ;而T细胞亚群经不同剂量照射后持续下降 ,剂量为 2 0Gy时降至最低 ,其中以CD8 T细胞对辐射的敏感性最高 ,因而推测早期的严重损伤是急性辐射免疫损伤的重要特点之一。 (2 )照射后 1月淋巴细胞的凋亡率降低 ,T细胞及其亚群也逐渐恢复。然而直至照后 6~ 12月 ,无论是淋巴细胞的凋亡率还是CD3 T细胞及CD8 T细胞亚群 ,均未恢复到对照的水平 ,提示大剂量辐射对机体免疫系统的损伤呈现较重的远期效应。 (3)本实验还发现 ,12≤Gy照射后 ,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凋亡率与照射剂量呈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 ,15~ 2 0Gy照射后未观察到明显的量效关系。结论 :照射后早期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大量凋亡 ,可能是导致T细胞亚群的百分率急剧下降和后期免疫功能受损的重要原  相似文献   
99.
低剂量电磁辐射对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综合分析射频电磁场和极低频电磁场多种免疫系统非热效应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从事电磁辐射生物学效应研究的基础和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依据。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reed 1990—01/2005—12有关射频辐射和极低频电磁辐射对免疫系统影响的文献,检索词“radiofrequency, extremely low frequency, gene expression, immune system”,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资料选择:将电磁辐射流行病学调查和使用微波或电磁波治疗疾病的文章筛掉,重点查阅电磁辐射致免疫组织损伤的非热生物学效应研究文献以及电磁辐射研究界知名学者如Repacholi MH,McNamee JP,Cleary SF等的系列研究文献及国际非电离辐射防护委员会的国际会议报告。资料提炼:共检索到55篇相关文献。其中27篇符合要求。排除的28篇中,8篇为流行病学调查,20篇为有关疾病治疗的文献。资料综合:近年来,关于低剂量电磁辐射存在非热生物学效应的观点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但有关非热效应的机制还不清楚。射频电磁场和极低频电磁场的免疫组织非热效应生物学作用包括遗传学效应、细胞增殖及转化、凋亡、致癌效应以及自由基产生等。 结论:有关评价电磁场暴露及其危害健康效应的实验室依据还很有限,目前尚不能提供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的电磁辐射生物学效应及理论机制。因此。完善实验设计和暴露方法,科学地测量暴露强度及生物吸收能量,系统地研究各种生物学效应指标是揭示电磁辐射非热生物学效应机制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00.
目的 探讨中青年与老年脑卒中患者发病的危险因素及自护行为水平。方法 采用一般危险因素调查表、高危因素调查表及自护行为调查表对进行问卷调查初次发病的197例中青年脑卒中患者和128例老年脑卒中患者。结果 中青年脑卒中患者的生活压力、不良生活方式得分显著高于老年患者(均P〈0.01),Ⅲ期高血压、肥胖发生率显著高于老年患者(均P〈0.01).遵医用药、饮食控制、定期监测得分显著低于老年患者(均P〈0.01)。结论 生活压力、不良的生活方式、Ⅲ期高血压、肥胖是中青年脑卒中患者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其遵医用药、饮食控制、定期监测得分低是自护行为低下的主要原因。应对中青年人群加强相关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其自护行为水平,以降低脑卒中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