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0篇
医药卫生   3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复发性口腔溃疡为口腔粘膜病中发病率最高者,可在舌边缘或口腔粘膜移行皱襞部出现单个或多个圆形或椭圆形浅层小溃疡,在刷牙、进食、说话时可使疼痛加剧。笔者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用以下几种简便易行的民间疗法治疗口腔溃疡,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石碳酸点治法医用石碳酸适量加少许水份溶解,取一牙签将棉花拧紧,蘸石碳酸点于溃疡面二三下,即可见溃疡面发白,每日1次,一般小溃疡只需1~2次即愈。明矾点治法取明矾适量,放入容器内过火,烧成粉状装瓶备用,用法同前。六神丸外用法取10粒六神丸研碎,加适量食醋调成糊状,按溃疡面大…  相似文献   
22.
目的研究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度评分量表(RAPT)评分≤5分的低风险组下肢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率及预防性应用抗凝药物的安全性和必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09—2016-10诊治的348例RAPT评分≤5分的低风险组下肢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应用抗凝药物分为抗凝组和对照组,抗凝组每日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4 100 IU qd),术前12 h停药,术后12 h伤口无明显出血,拔除引流管时再次给药,对照组则不应用抗凝药物,2组均给予足底静脉泵物理治疗;术后2、30 d行双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超声检查结果统计血栓发生率、分布及转归情况。结果术后发生DVT 17例(4.89%),抗凝组7例,对照组10例。术后2组DVT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53,P=0.385);2组术后在DVT分布、累及肢体和静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843,P=0.656;χ~2=2.205,P=0.364;χ~2=0.957,P=0.916)。所有患者获得30 d随访,2例仍存在远端肌间静脉血栓,但无临床症状;复查超声显示血栓未向近端蔓延,均未出现致死性肺栓塞(PE)。结论低风险组下肢骨折患者术后DVT发生率较低,给予基本预防和物理预防即可,临床上应结合RAPT评分充分评估患者并发VTE的危险程度,避免盲目进行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23.
宋丽锦  尚昆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35):104-104
子宫后倾后屈是子宫位置的一种,很少见,其形成有先天性和后天性原因。本文介绍了一经血逆流病例,其病因为盆腔炎症引起的子宫后倾后屈所致,此病例罕见,在这里为临床工作者防止误诊误治提供一点参考。  相似文献   
24.
背景:目前对于假肢的评价还停留在主观感受,缺乏一套客观的评价系统,建立模拟人体运动的在线假肢参数检测系统对于假肢性能的评价、假肢研究设计具有重要意义。目的:实现假肢的多种步态运动,并通过运动学、动力学数据的比对,评价其仿真程度。方法:根据仿生学原理,将下肢假肢简化成四杆四轴的力学模型,利用采集得到的多种步态模式,驱动下肢假肢运动,并搭建动态力学测试平台,实时测量假肢运动的地面垂直反力和前后剪力。结果与结论:假肢步态运动,髋膝关节的变化曲线与正常步态数据相一致,而其地面垂直反力与前后剪力也与正常人体相接近。提示假肢步态实验平台模拟了下肢假肢步态运动,并实时采集假肢运动的多项运动学、动力学参数,具备较高的仿真程度。  相似文献   
25.
柯超  付亚辉  庄岩  费晨  尚昆  张斌飞  黄海  丛雨轩  王鹏飞  张堃 《骨科》2020,11(2):121-124
目的探讨后正中入路齿状垫片空心钉治疗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止点撕脱骨折病人围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发生规律。方法前瞻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止点撕脱骨折病人58例,其中男48例,女10例;年龄为18~64岁,平均33.5岁。按Meyers McKeever分型:2型16例,3型30例,4型12例。所有病人均采用后正中入路齿状垫片空心钉固定韧带止点撕脱骨折块。分别在术前、术后进行双下肢静脉超声判断DVT的发生情况,分析其发生规律。结果14例(24.14%,14/58)术前发现DVT,其中远端血栓8例,近端血栓4例,混合血栓2例;术后DVT发生率增加至36.21%(21/58),其中11例远端血栓,7例近端血栓(其中5例为腘静脉血栓),3例混合血栓。7例术前无血栓病人中在术后4例出现远端血栓,2例出现近端血栓,1例出现混合血栓;1例术前为远端血栓的病人在术后变化为近端血栓;其中有50例病人术前、术后血栓未发生变化(37例无血栓病人,7例远端血栓,4例近端血栓,2例混合血栓)。结论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止点撕脱骨折病人术前及术后血栓形成均以远端血栓为主,术后DVT发生率有所增加。使用后正中入路齿状垫片空心钉治疗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止点撕脱骨折,可以获得牢固的固定,在术中暴露时应轻柔操作,降低对腘静脉的牵拉损伤,减少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26.
基于"心肌桥-冠状动脉"模拟装置的周向应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制一种心肌桥压迫冠状动脉的模拟装置,用以研究壁冠状动脉近端与远端周向应力的动态变化,并可实现其独立调节.制作"心肌桥-冠状动脉"模拟装置,分别改变模拟冠状动脉外压和心肌桥压迫程度并记录周向应力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周向应力的异常主要位于壁冠状动脉近端,随着心肌桥压迫程度加剧,近端的周向应力平均值与震荡值(最大值一最小值)明显增大."心肌桥-冠状动脉"模拟装置能提供体外研究周向应力对血管影响的实验手段.  相似文献   
27.
背景:与髋、膝关节假肢设计相对比较成熟的技术相比,踝关节作为人体下肢关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为灵活的部分,一直以来研究都比较滞后,相关的假肢踝关节产品未能很好的满足假肢患者的需求.目的:从生物力学、解剖学和生理学角度出发,设计和研制出能在矢状面内做屈伸运动的主动型仿生踝关节假肢装置.方法:根据仿生学原理和人体踝关节在步态行走时的受力特点和生理功能,建立二自由度的主动型仿生踝关节的力学模型,设计假肢踝关节的机械结构与控制系统,其主要部件包括仿生踝关节系统、辅助装置、数据控制系统和数据采集系统.结果与结论:利用研制出的踝关节装置进行系统测试,使用正常人行走时的踝关节角度数据作为输入信号,以步进电机作为动力驱动实现模拟踝关节的运动,通过数据采集系统获得输出的角度数据.测试结果表明仿生踝关节能够跟随输入角度数据运动,实现了仿生踝关节跟随运动的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膝关节周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生规律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9—2017-08月诊治的361例膝关节周围骨折,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发生DVT分为DVT组和非DVT组。比较2组术前1 d、术后1 d、术后3 d血浆D-二聚体浓度。先采用单因素分析筛选危险因素,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中182例发生DVT,均无致死性肺栓塞和严重出血等不良事件发生。DVT组术前1 d、术后1 d、术后3 d的D-二聚体均高于非DV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女性、术前及术后D-二聚体升高、骨折类型是膝关节周围骨折患者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膝关节周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DVT以腘静脉以远的远端血栓为主。临床上对年龄60岁、女性、术前及术后D-二聚体升高、股骨髁间及髁上骨折患者应注意预防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29.
下肢假肢转动惯量测定装置原理是依据假肢的质心位置,以及假肢和假肢固定架的摆动周期来测定假肢绕任意轴转动的转动惯量。其中,假肢的质心由专门的质心测定装置测得,而转动周期依靠红外测试装置和计时器在随行夹具经若干周期的摆动后测出摆动周期。实验测量得到转动惯量的相对误差为3.8%,小于工程误差允许的5%。证明该装置测量像假肢这样形状复杂物体的转动惯量便捷、准确,精度能满足使用的要求,是一个兼具测试和研发双重功能的实验平台,这对提升假肢设计水平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0.
背景:内皮细胞体外培养形成的单层内皮细胞能否抵抗血流的冲击,如何实现细胞均匀分布生长是实验中的常见问题。 目的:针对背景问题,研制一种细胞培养装置,可提供细胞生长的三维环境,实现细胞贴硅胶弹性腔管壁生长,改善细胞的分布不均。 方法:从控制单元、机械单元和细胞培养单元介绍了该装置的结构与功能,并利用该装置进行一例脐静脉内皮细胞培养实验。 结果与结论:旋转式三维细胞培养装置为细胞代谢提供了一定条件,该装置培养的细胞能贴壁均匀,生长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