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9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1篇
医药卫生   229篇
  2022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01.
目的 解剖肝动脉,分析其变异规律,以期为临床提供形态学基础。 方法 随机选取74具尸体,充分解剖暴露腹腔动脉及其分支,对肝动脉的起源、行径进行仔细观察和记录。 结果 本研究观察到Hiatt六种分型中的三种: Ⅰ型正常型占77.02%(57例):肝总动脉起于腹腔干,分为胃十二指肠动脉和肝固有动脉,后者又分为肝左、中、右动脉;Ⅱ型占9.47%(7例):替代性或副的肝左动脉起于胃左动脉;Ⅴ型占1.35%(1例):肝总动脉起于肠系膜上动脉。除此之外,还观察到三种罕见的类型:Ⅶ型占6.76%(5例):替代性肝左动脉起于肝总动脉;Ⅷ型占2.70%(2例):替代性肝右动脉起于胃十二指肠动脉;Ⅸ型占2.70%(2例):替代性肝左动脉与胃及食管的动脉分支共干,在本研究中,称其为共干动脉,起于腹腔动脉。 结论 本研究在小样本中观察到3种罕见的变异类型,提示肝动脉变异具有极大的复杂性和偶然性。临床医生对此应予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02.
颅脑创伤是脑水肿的常见原因。创伤性脑水肿是重型颅脑创伤后最重要的继发性病理生理反应,其病理改变的特点是过多的水分积聚在脑细胞内外间隙,脑体积增大,导致和加重颅内压增高,甚至引起脑移位和脑疝,是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1967年Klatzo将脑水肿分为血管源性脑水肿和细胞毒性脑水肿两大类。  相似文献   
103.
水通道蛋白-4在大鼠甲状腺中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水通道蛋白-4(AQP4)在甲状腺滤泡细胞的表达和分布特点,为研究甲状腺内分泌及调节机制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免疫荧光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大鼠AQP4及其mRNA在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的表达。结果: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显示,AQP4在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膜上有表达,而在上皮细胞基底面和管腔面表达更为明显;原位杂交组织化学显示AQP4 mRNA在上皮细胞中表达明显。结论:AQP4在甲状腺的表达和分布特点,提示其参与了甲状腺素的合成和分泌过程中渗透压的精细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04.
精氨酸加压素阳性神经元在大鼠下丘脑的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大鼠精氨酸加压素(AVP)及其mRNA阳性神经元在下丘脑的分布和形态特征。方法:以尼氏染色作参照,运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观察AVP及其mRNA在下丘脑的表达。结果:下丘脑AVP及其mRNA阳性的神经元由吻侧到尾侧依次出现于视上核,视上核和视交叉上核,视上核、视交叉上核和室旁核,视上核和室旁核及视上核、下丘脑前核和室旁核。AVP及其mRNA阳性神经元仅占据视上核背内侧;在第三脑室室管膜膜内或膜下可见AVP阳性神经元的胞体或突起;在不同核团内AVP阳性神经元的形态存在差异。结论:AVP及其mRNA阳性神经元在下丘脑不同核团内具有特异性分布;AVP阳性触液神经元可能是调节脑脊液和脑组织之间AVP含量的桥梁。  相似文献   
105.
目的 观察疼痛应激时,脊髓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e, NA)能神经元的形态、分布、数量和激活蛋白2α(AP-2α)的表达变化,以探讨NA参与痛觉调制的分子机制.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免疫荧光双标、Western blotting和计算机图像分析方法检测福尔马林诱导致痛模型大鼠脊髓多巴胺-β-羟化酶(dopamine-β-hydroxylase, DBH)和AP-2α的表达变化.结果 正常脊髓内NA能神经元主要分布于脊髓前角,模型鼠脊髓前角、中间带和后角均出现大量深染的DBH阳性神经元,3 d时达到高峰,至第7天时DBH阳性神经元数有所下降,但仍高于正常水平.图像分析和统计学分析表明,DBH阳性神经元的数量和染色强度明显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Western blotting结果证实DBH不同时段的表达变化规律与上述形态学变化一致.AP-2α的表达变化与DBH的表达变化规律具有显著的相似性.免疫荧光双标显示DBH和AP-2α共存于脊髓神经元内.结论 在疼痛等应激状态下,脊髓前角NA能神经元内DBH表达明显增强;且中间带和后角新出现大量DBH阳性神经元,推测这些区域内一些神经元可能发生了化学性质的改变,由非NA能神经元转化为NA能神经元;而上述区域内AP-2α表达随着DBH表达增强而增加,提示NA与AP-2α在痛觉的调制和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6.
目的观察电针对大鼠脊髓压迫性损伤(CSCI)后DNA结合抑制物2(Id2)和髓鞘碱性蛋白(MBP)的表达变化,探讨髓鞘再生的机制。 方法将54只SD大鼠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7只,再根据取材时间点的不同各分为3 d、7 d和14 d三个亚组,每个亚组9只大鼠。治疗组采用自行设计的大鼠脊髓压通器制作脊髓压通性损伤模型,针刺脊髓损伤节段局部夹脊穴、双侧足三里和双侧太溪穴,并于双侧足三里和太溪穴进行电针刺激(连续波,输出频率为2 Hz,电压1.5 V,30 min)。对照组只造模,不治疗。2组大鼠均于对应时间点取材,运用电镜观察脊髓损伤节段髓鞘的超微结构;采用免疫印迹技术和免疫荧光双标从分子水平检测Id2及MBP的表达变化。 结果CSCI后,荧光双标结果显示,造模后第3天,对照组大鼠的Id2免疫阳性少突胶质细胞数目为(20±2)个/高倍镜视野,并在造模后第14天下降至(16±1)个/高倍镜视野,组内各时间点Id2免疫阳性少突胶质细胞数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造模后第3天,治疗组大鼠Id2免疫阳性少突胶质细胞为(13±1)个/高倍镜视野,造模后第14天降至(7±1)个/高倍镜视野,组内各时间点Id2免疫阳性少突胶质细胞数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与同时间点的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结果显示,造模后第3天,对照组和治疗组Id2蛋白表达分别为(1.12±0.12)和(0.67±0.01),造模后第14天,对照组和治疗组Id2蛋白表达分别下降至(0.86±0.02)和(0.25±0.01),与组内造模后第3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相同时间点Id2蛋白表达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第3天,对照组和治疗组的MBP蛋白表达分别为(0.44±0.02)和(0.67±0.04),造模后第14天,对照组和治疗组MBP蛋白表达均分别上调至(0.95±0.04)和(1.74±0.09),与组内造模后第3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相同时间点的MBP蛋白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电针刺激可调节Id2的表达从而负向调控MBP的表达。  相似文献   
107.
目的:研究水通道蛋白3(AQP3)在小鼠鼻腔中的表达.方法:应用免疫荧光和免疫印迹法研究野生型和AQP3基因敲除小鼠鼻腔嗅黏膜、呼吸道黏膜和犁鼻器中AQP3的表达特征.结果:免疫荧光结果表明,AQP3在小鼠嗅黏膜上皮层的基底细胞和支持细胞膜上表达强烈,并在嗅黏膜固有层中Bowman腺的基底外侧膜上表达;AQP3在嗅黏膜...  相似文献   
108.
大鼠脑出血后AQP4mRNA的表达与Ca2+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目的:探讨AQP4mRNA的表达与Ca^2 浓度在大鼠脑出血后脑水肿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胶原酶复制大鼠脑出血模型,通过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AQP4mRNA的表达,Fura-2/AM荧光法测定水肿区脑细胞内Ca^2 浓度。结果:脑出血后血肿周围脑组织AQP4mRNA的表达和Ca^2 浓度均明显增高。结论:脑出血后AQP4的表达增高,介绍Ca^2 内流增加,AQP4和Ca^2 可能共同参与脑出血后脑水肿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9.
大鼠脊髓损伤后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变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比较正常脊髓与损伤脊髓内去甲肾上腺素 (NA)能神经元的分布、形态、数量、大小等变化 ,以探讨脊髓损伤后NA能神经元的变化机制。 方法 健康Wistar大鼠 2 0只 ,随机取 10只大鼠作为正常脊髓组 ,灌注后取出脊髓 ,经固定、脱水后冰冻切片 (片厚 2 0 μm) ,再将组织切片进行免疫组化漂染 (SABC法 ) ,一抗为多巴胺 β羟化酶 (DBH)抗血清 (浓度为 1∶3 0 0 0~1∶90 0 0 ) ;取另外 10只大鼠制作脊髓损伤模型 ,于伤后 2 4h灌注后取出脊髓做免疫组化染色 ,方法同前。借助计算机图像系统分析免疫组化结果。 结果 正常脊髓内NA能纤维广泛分布于整个脊髓节段灰质 ,但主要集中在后角浅层、前角运动神经元池、胸髓侧角等区域 ,脊髓前角内可见少量DBH阳性神经元胞体 [(11± 3 )个 ];损伤脊髓的前角、后角和胸髓侧角出现大量染色深的DBH阳性神经元 ,数量分别为 (3 8± 6)个、(43± 5 )个、(3 1± 7)个。正常脊髓与损伤脊髓内NA能神经元数量与染色深浅的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1)。 结论 大鼠脊髓损伤后NA能神经变化的机制可能为 :(1)脊髓损伤后NA能神经元内DBHmRNA表达增强 ,DBH合成加速 ,以满足大量NA合成的需要 ;(2 )在损伤等应激状态下 ,一些神经元发生了化学性质的转化 ,其他化学性质的神经  相似文献   
110.
喉上神经袢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解剖观察60具(120侧)人颈部尸体标本,见颈交感于与喉上这上支交通成袢者92.5%(111例)。其形态分为V形、U形、混合形,并列双袢、并列三袢5种。在胸有甲状肌喉三角的额状切面内见神经为1支占71.7%(86侧),2支及以上者占28.3%(34侧)。单支者神经多位于甲状腺上动脉内侧;多支者一般内侧支位于咽下缩肌表面,外侧支位于甲状腺上动脉内侧。本研究结果修正了Moosman等提出的胸骨甲状肌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