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8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22篇
医药卫生   76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71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51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本研究报告3例癌性阻塞性黄疸患者,首先行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percuta-neoustranshepaticcholangialdrainage,PTCD)治疗阻塞性黄疸,然后再行经皮内镜下胃造口(percutaneousendoscopicgastrostomy,PEG),通过PEG建立长期肠内营养支持途径,同时回输外引流胆汁入胃肠道,此方法可以明显改善癌性阻塞性黄疸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资料2001年6月至2002年12月,对3例恶性阻塞性黄疸、不能耐受内引流手术或行胆道金属内支撑失败的患者,行PTCD联合PEG治疗。本组男性2例,女性1例;年龄分别为65、73、88岁。PTCD采用B超引导局麻下行经皮经肝胆道穿…  相似文献   
82.
83.
特发性收缩性肠系膜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特发性收缩性腺系膜炎是一种罕见的非特异性肠系膜炎性疾病。本文重点复习其定义、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84.
85.
背景:针灸与药物均是治疗单纯性肥胖病的有效方法,电针与常用减肥药西布曲明影响肥胖机体脂肪细胞产物是否存在差异? 目的:观察电针与常用减肥药西布曲明影响肥胖大鼠脂肪细胞产物的差异,以探讨针灸减肥的机制。 设计:分层随机对照设计。 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针药结合实验室。 材料:选用120只生后45 d雄性SD大鼠,由上海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实验过程中对动物的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盐酸西布曲明胶囊由太极集团涪陵制药厂生产,批号为国药准字X20010279;电针仪为韩氏LH402A穴位神经电刺激仪,由北京华卫产业开发公司生产。 方法:实验于2004-10/2006-11在南京中医药大学针药结合实验室和南京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完成。①高脂高能量饲料喂养100只SD雄性大鼠,选择食源性肥胖大鼠54只,分为电针组、药物组、肥胖组,每组18只,并以18只正常饲料大鼠为正常组。② 电针组大鼠均以2/15 Hz,4 mA的电针治疗,针刺穴位为同侧的“后三里”、“内庭”,每次针一侧2个穴位,隔日交替。以自制的束缚装置固定,治疗时大鼠处于清醒而不剧烈挣扎状态,治疗时间15 min/d,每6天休息1 d,共观察49 d,治疗42次;药物组采用0.2 g/L盐酸西布曲明溶液2.0 mg/(kg·d)灌胃;正常组及肥胖组与针刺组同样束缚而不针刺。 主要观察指标:①肥胖指标:检测各组大鼠体质量、体长、减重率及脂体比,生化比色法测定血清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三酰甘油。②胰岛素敏感性指标:酶联免疫法测定空腹血清葡萄糖、胰岛素及胰岛素敏感指数。③脂肪细胞分泌调节物质水平: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抵抗素、瘦素、脂联素、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及其可溶性受体水平。 结果:纳入大鼠120只,食源性肥胖大鼠模型成功54只及正常组18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肥胖组大鼠体质量、体脂量、胆固醇、三酰甘油明显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电针组大鼠体质量、体脂量、脂体比、胆固醇、三酰甘油低于肥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药物组大鼠三酰甘油低于肥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电针组减重率高于药物组,脂体比低于药物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②肥胖组大鼠血糖、血清胰岛素明显高于正常组,胰岛素敏感指数低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电针组及药物组血糖和胰岛素水平低于肥胖组,胰岛素敏感指数高于肥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③电针组大鼠脂联素水平高于肥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抵抗素、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均低于肥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药物组大鼠抵抗素水平低于肥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 结论:电针在改变肥胖大鼠脂肪组织异常分泌的产物方面的作用较西布曲明更为明显,这可能是针灸减肥和防治肥胖相关疾病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6.
肠道多发性原发性恶性肿瘤五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发性原发性恶性肿瘤(以下简称多原癌)已有较多报告,但在临床上与癌复发或转移不易鉴别,因此常致误诊,影响治疗。我科近年来经治肠道多原癌5例,现报道如下: 例1 男,46岁。1972年7月因腹痛、腹泻5~7次/日、右下腹包块2个月,行右半结肠切除术(病理诊断为升结肠腺癌,无淋巴结转移)。术后恢复顺利,逐年随访。77年1月又出现大便次数增多,伴下腹隐痛。至8月份左上腹扪及直径4cm大包块,质硬,尚活动;钡灌肠检查见降结肠有8cm长环状狭窄,充盈缺损,诊断为降结肠癌。9月8日手术,见降结肠有4×4cm大肿瘤,已浸润至浆膜,肠系膜淋巴结不肿大,其它部位未见肿瘤。切除肿瘤段结肠。行横结肠、乙状结肠吻合。病理诊断为降结肠腺癌(Ⅱ级),未见淋巴结转移。术后用5—Fu化疗,总量5g。痊愈出院,参加全日工作。随访至今,未见复发。例2 男,51岁。80年8月开始感下腹隐痛。10月25日因肠梗阻,行剖腹探查,术中见距回肠末端50cm处小肠套叠,经手法复位后见套叠头部为一肿瘤,遂检查小肠全程。自屈氏韧带以下50cm至距回肠末端27cm处有大小不等肿瘤25个,直径在0.5~4.5cm之间,多呈浸润生长和结节样向肠腔内突出。肿瘤间肠管正常。小肠系膜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明显肿大。姑息性切除肿瘤较密集处肠管4段,共长1.2m。术后用环磷酰胺化疗。病理报告:小肠多发性网织细胞肉瘤伴肠系膜淋巴结转移。出院后4个月死于肿瘤复发。  相似文献   
87.
我科自1981年1月至1986年7月共收治以乳头溢液为首发症状的乳腺导管疾病50例。报告如下,着重讨论乳管系统病变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88.
身体表浅部位肿块或淋巴结肿大是外科常见病症,常不易确诊。我科近年采用细针穿刺细胞学检诊(以下称针吸)206例,现小结如下:男96例,女110例,年龄最大90岁,最小11天。病程最短2天,最长12年。检查部位和结果见表1。经切除包块病理检查证实诊断87例,可与针吸诊断对比者81例,见表2。  相似文献   
89.
乳腺叶状肿瘤30例诊断与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乳腺叶状肿瘤的疗效。方法 对经手术和病理诊断确诊的30例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0例患者中良性叶状肿瘤16例,交界性叶状肿瘤9例,恶性5例。行局部肿块切除8例,单纯乳房切除术8例,改良根治术13例,姑息性肿块切除术1例。其中20例获随访1~24年,随访期间死亡1例,其余患者均存活,其中4例因肿瘤复发再行乳房单纯切除或改良根治术。结论 手术方式的选择对预后影响较大,扩大的局部切除或单纯乳房切除为推荐术式。  相似文献   
90.
选择性乳腺导管造影术对乳头溢液诊断的意义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姜军  詹新恩 《普外临床》1992,7(2):73-7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