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2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探讨干扰素-α(IFN-α)对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引起的肝组织损伤和肝纤维化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与IFN-α组,每组小鼠各15只。经尾静脉高压快速注射pAAV/HBV1.2制备HBV感染小鼠模型,IFN-α组小鼠在此基础上注射pKCMvint.IFN-α。于模型构建4周后,观察小鼠一般情况,ELISA法测定HBV血清学指标、肝功能指标及IFN-α水平,qPCR技术测定血清HBV DNA复制水平,HE染色法观察肝组织形态学改变,Masson染色观察肝组织纤维化程度,免疫组化染色法、蛋白免疫印迹法及RT-PCR技术测定肝组织PD-1和PD-L1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IFN-α组小鼠肝细胞损伤明显减轻,仅有少量炎症浸润,肝组织内纤维化染色减少。IFN-α组小鼠血清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及HBV DNA水平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小鼠血清谷草转氨酶(AST)和谷丙转氨酶(ALT)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小鼠(P<0.05);IFN-α组小鼠血清IFN-α水平显著高于模型组,AST...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停药时HBsAg定量水平高低对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2a)治疗后病毒学反弹的预测价值.方法 随机筛选50例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平均年龄34.5岁,男27例,女23例.患者均经Peg-IFNα-2a(180μg/周)治疗1年,达到HBV DNA< 5.00×102拷贝/毫升,ALT正常,符合停药指针后停用干扰素治疗.然后根据停药时HBsAg定量水平分成两组:1组(HBsAg定量<500IU/ml)27例和2组(HBsAg定量≥500IU/ml)23例.分别在停药后12、24、36、48周时,同时检测血清HBV DNA,HBsAg定量及ALT水平.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和x2检验.结果 ①停药后12周时,两组患者均无复发者.②停药后24、36、48周时.1组27例患者中,HBV DNA反弹的分别为2、1例和0例,共3例,总复发率为3/27(11.1%);2组23例患者中,HBV DNA反弹的分别为8、5例和2例,共15例,总复发率15/23 (65.2%);1组患者的复发率显著低于2组患者,P值均<0.05.③对于HBV DNA再次升高的患者,重新给予Peg-IFN α-2a(180μg/周)治疗1年,1组3例复发患者的HBV DNA均再次转阴,2组15例复发患者中,HBV DNA再次阴转的只有4例,阴转率26.7%(4/15).复发后干扰素再治疗有效率1组患者显著高于2组患者,P<0.05.结论 HBsAg定量水平可以很好的预测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停药后的复发率和再治疗的有效率.治疗结束时HB-sAg定量水平越低,停药后复发率越低;复发后再次使用Peg-IFNα-2a治疗的有效率越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和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诱导肝硬化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向肝细胞分化的可行性。方法取肝硬化志愿者骨髓,密度梯度离心法联合贴壁筛选法获取MSCs,分别用含有HGF、EGF、HGF+EGF或不加生长因子的培养基进行培养。用流式细胞仪、免疫细胞化学法鉴定细胞表型,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Alb水平。结果肝硬化患者骨髓MSCs生长良好,表型为CD29阳性,CD34阴性。诱导组细胞可在21~28d时,形态变为三角形、多角型或类圆形。诱导组细胞7d检测到AFP的表达,21、28d检测出CK18阳性,并以时间依赖方式产生Alb。未诱导组在以上时间点未检测到上述指标。结论HGF、EGF均能诱导骨髓MSCs分化为肝样细胞,两者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联合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疏风解毒胶囊联合α-干扰素和阿比多尔治疗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00例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α-干扰素联合阿比多尔片抗病毒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疏风解毒胶囊治疗,疗程为2周。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白细胞计数和淋巴细胞百分比的变化情况,比较2组患者的核酸转阴时间、症状消退时间、肺部影像学改善情况、药物过敏和相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核酸转阴时间为(6.42±1.02)d,短于对照组的(7.37±0.9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肺部病灶开始吸收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肺部病灶完全吸收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在观察过程中,2组患者均未进展为重型或者危重型。(3)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发热消退时间较对照组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患者的流涕、鼻塞、头晕、乏力、咳嗽等症状消退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2组患者的白细胞...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替比夫定和恩替卡韦治疗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48周的疗效。方法将78例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随机地分为恩替卡韦组39例,给予恩替卡韦片0.5mg/d;替比夫定组39例,给予替比夫定600mg/d,观察期48周。均给予常规护肝及支持、对症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肝功能、血清学标志物、HBVDNA、肝纤维化标志物、肝组织学结果。结果两组患者肝功能各项指标的复常率、转阴率、HBeAg转阴率及HBeAg/抗HBe转换率均随着治疗疗程的延长而增加,治疗结束肝检查组织学较前均有明显改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无一例出现肾功能异常、肌肉疼痛、横纹肌溶解发生。结论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经48周的抗病毒治疗。恩替卡韦的疗效与安全性均与替比夫定相似,抗纤维化及病毒性阴转结果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在适宜的诱导条件下,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能够分化为肝样细胞,但其诱导的最佳条件还处于摸索阶段.实验拟验证白细胞介素6和肝细胞生长因子体外诱导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向肝样细胞分化的可行性,为肝组织工程提供一种新的细胞来源.方法:实验于2007-03/09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中心实验室进行,实验室属于二级生物实验室.①实验材料:足月孕产妇脐血3份,产妇及家属对实验知情同意,并实验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②实验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联合贴壁筛选法获脐血间充质干细胞,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分子.选取培养第3代的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分4组培养:含有肝细胞生长因子培养基组、含白细胞介素6培养基组、含肝细胞生长因子 白细胞介素6培养基组、不加牛长因子的低糖DMEM培养基对照组.③实验评估:应用显微摄像和四甲基偶氮唑盐观察细胞增殖及生长特征,应用流式细胞仪、免疫组织化学法鉴定细胞表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清蛋白水平.结果:①从脐血获得的间充质干细胞生长良好,诱导培养后的细胞均可在21~28 d时,形态变为三角形、多角型或类圆形.②诱导后7 d检测到了甲胎蛋白抗体的表达.诱导21,28 d时检测见CK18阳性,诱导分化的间充质干细胞以时间依赖方式产生清蛋白.肝细胞生长因子 白细胞介素6诱导组肝系细胞标志阳性细胞率均高于单独细胞因子诱导组(P<0.05).无细胞因子诱导组在以上时间点均未榆测到上述指标.结论:肝细胞生长因子、白细胞介素6均能诱导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具有肝系细胞表型和功能的细胞,两者联合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观察恩替卡韦治疗HBV-DNA阴性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疗效.方法 80例失代偿期HBV-DNA阴性乙肝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给予常规保肝及对症治疗外,治疗组另给予恩替卡韦0.5 mg,1次/d口服,观察治疗前、治疗后12、24、48周生化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肝功能恢复情况及Child-Pugh积分均优于对照组(P<0.01),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恩替卡韦治疗失代偿期HBV-DNA阴性乙肝肝硬化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白薇经皮透过液对B16黑色素瘤细胞增殖的抑制效果,初步探讨白薇作为皮肤美白剂的可行性。方法:以每孔3×103 个B16细胞接种于96孔板,分别加入质量浓度为20,60,100,140,180,200 mg·L-1的白薇经皮透过液,作用24,48,72 h,采用MTT法测定白薇经皮透过液对B16细胞增殖的影响;L-Dopa氧化法测定透过液对B16细胞内酪氨酸酶(TYR)活性的影响;NaOH裂解法测定透过液对黑色素含量的影响;4’,6二脒基-2-苯基吲哚(DAPI)染色法及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染色(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与空白组相比,不同浓度不同提取方法的白薇经皮透过液均对B16细胞的增殖、酪氨酸酶的活性及黑色素的含量具有抑制作用(P<0.05),作用效果:95%醇提>50%醇提>水提,最佳作用质量浓度为200 mg·L-1,最佳作用时间为48 h。结论:白薇具有一定的美白作用,可用于美白产品的开发。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干扰素受体(IFNAR)和白介素-17(IL-17)表达的变化,探讨其相关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2年10月~2013年4月该院传染科诊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6例,其中低病毒载量12例、高病毒载量14例,治疗应答13例,治疗无应答13例,另取我院需要接受肝穿刺活检术但无HBV感染者10例作为对照。IFNAR mRNA表达使用荧光定量PCR检测,IL-17使用ELISA法检测。结果对照组和CHB组IFNAR mRNA的表达水平分别为(0.114±0.082)和(0.216±0.107),CHB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HB组IL-17的表达水平为(427.3±126.4)pg/m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04.5±114.8)pg/mL(P<0.05)。低病毒载量组和高病毒载量组IFNAR mRNA的表达水平分别为(0.172±0.093)和(0.254±0.116),低病毒载量组显著低于高病毒载量组(P<0.05)。低病毒载量组IL-17的表达水平为(372.7±123.5)pg/mL显著低于高病毒载量组的(481.6±142.5)pg/mL(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CHB患者中IFNAR表达与IL-17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482,P<0.05)。治疗应答组IFNAR mRNA的表达水平为(0.324±0.122)显著高于治疗无应答组的(0.231±0.109)(P<0.05),而治疗应答组IL-17的表达水平为(324.6±114.2)pg/mL显著低于治疗无应答组的(414.7±127.8)pg/mL(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IFN-α治疗后CHB患者中IFNAR表达与IL-17表达呈显著负相关(r=-0.305,P<0.05)。结论 CHB患者肝组织IFNAR和外周血IL-17表达升高,干扰素治疗有效组IFNAR表达上调和IL-17表达减少,检测上述两个指标有助于预测干扰素治疗CHB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