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11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目的:观察等速肌力训练结合石膏止痛软膏外敷治疗早中期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7年9月至2018年3月,采用等速肌力训练结合石膏止痛软膏外敷治疗早中期KOA患者45例。男16例,女29例。年龄43~65岁,中位数56岁。单膝30例,双膝15例。病程10 d至12个月,中位数6个月。先采用等速被动模式训练,每次15 min,每日2次,连续训练14 d;再采用等速向心模式训练,每次30 min,每日2次,连续训练14 d。每次等速肌力训练结束后用石膏止痛软膏外敷患膝,每次贴敷4 h,每日1次,连用28 d。分别测定治疗前及治疗7 d、14 d、28 d后的患膝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ies,WOMAC)骨关节炎指数评分,于治疗28 d后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骨痹的疗效标准评价综合疗效。治疗期间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按要求完成治疗,3例由于石膏止痛软膏贴敷时间过长出现局部皮肤过敏,缩短贴敷时间后过敏症状消失,其余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治疗前及治疗7 d、14 d、28 d后的WOMAC骨关节炎指数评分,疼痛评分分别为(7. 51±4. 23)分、(2. 81±3. 15)分、(1. 91±5. 11)分、(1. 75±5. 73)分,僵硬评分分别为(10. 10±3. 16)分、(9. 52±3. 19)分、(8. 99±4. 32)分、(4. 71±2. 53)分,生活困难程度评分分别为(78. 75±16. 25)分、(71. 83±15. 71)分、(60. 13±15. 11)分、(50. 91±17. 39)分,总分分别为(96. 36±19. 21)分、(84. 31±15. 11)分、(71. 23±17. 31)分、(57. 33±18. 73)分。治疗28 d后评价综合疗效,显效11例、好转31例、无效3例。无效的3例患者中,2例可能因治疗过程中意外扭伤所致,经患膝制动、卧床休息后症状缓解; 1例可能因体形肥胖,训练仪器不能与患膝良好匹配,训练过程中无法有效锻炼相应肌群所致,采用口服及膝关节腔注射消炎镇痛药后症状缓解。结论:等速肌力训练结合石膏止痛软膏外敷治疗早中期KOA,可以有效缓解膝关节疼痛症状、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具有综合疗效好、安全性高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2.
目的比较前交叉韧带(ACL)胫骨棘止点撕脱骨折四种常用内固定方法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取正常成人新鲜膝关节标本16具,随机分为4组,每组4具;标本制作成ACL胫骨棘止点撕脱骨折后用4种不同内固定方法进行固定的模型:钢丝正向内固定组、钢丝反向内固定组、缝线内固定组及螺钉内固定组。标本屈曲30°位在MTS上机施加30、60,90N的持续牵拉力,模拟Lachman试验,用激光三维扫描仪在不同角度对膝关节进行扫描,采集实验数据,建立股骨、胫骨及膝关节结构模型。对各内固定组ACL的位移变化进行比较,数据采用析因分析的方法。结果施加30、60N的应力时,各组间ACL股骨和胫骨附着点间距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在加载90N应力状态下,缝线内固定组股骨和胫骨附着点间距变化最小,平均为(4.8±1.7)mm(2.5~6.2mm),优于其它三组。螺钉内固定组与钢丝反内固定组间在ACL位移变化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214),但均优于钢丝正内固定组(P<0.05)。不同应力下钢丝正内固定组向前平均位移最大,平均为(7.2±1.3)mm(5.6~8.7mm)。结论缝线固定膝关节稳定性优于钢丝反内固定、螺钉内固定及钢丝正内固定;钢丝正内固定向前平均位移最大,膝关节稳定性最差。螺钉内固定与钢丝反内固定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冲击波联合活血通痹片治疗肩周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两组进行医治,对照组40例单纯通过冲击波治疗,联合组40例则采用冲击波结合活血通痹片治疗,观察时间1个月。在治疗前和治疗2周、4周后对两组患者行VAS评分,在治疗4周后ROM评分并进行组间比较;所有患者治疗后进行等级疗效评级并计算有效率,对比其疗效。结果:VAS评分比较,在治疗2周和4周后联合组疼痛缓解程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4周时联合组(1.77±0.66)分,对照组(3.35±0.86)分。ROM评分比较,4周时联合组ROM改善度优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6.93±1.16)分,对照组(7.70±1.48)分。联合组总有效率97.5%,高于对照组90%,两组有序资料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活血通痹片与体外冲击波结合治疗肩周炎可有效缓解疼痛感,改善患肩活动功能,疗效显著,临床应用优于单纯使用体外冲击波治疗。  相似文献   
24.
目的对比全关节镜与关节镜辅助下小切口肩袖修补术治疗肩袖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7月至2013年9月46例肩袖损伤患者,分为对照组、治疗组,每组各23例,分别采用关节镜辅助下小切口肩袖修补术以及全关节镜手术,术后均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康复训练,对比相关指标。结果随访时间8~14(12±1)个月;治疗组肩关节被动活动开展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末次随访肩关节功能评分、肩关节前屈上举主动ROM、肩关节体侧外旋主动ROM、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方法治疗肩袖损伤疗效均较好,全关节镜手术更有助于及早开展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25.
目的 :探讨预防性干预对减少肘部骨折术后关节僵硬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接受肘部骨折术后出现关节僵硬的患者7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行传统康复,治疗组35例行预防性干预,对比两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组术后2周、4周、12周Mayo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肘部骨折术后关节僵硬患者使用预防性干预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恢复患者肘关节功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讨改良肩锁关节X线轴位投射照相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以及对应的解剖基础。方法选取2014年6月1日至2016年3月1日在该院骨科病房治疗的30例有明确外伤史,受伤后2周内行手术治疗的肩锁关节脱位的患者。根据X线拍照技术的不同分成常规组和轴位组,每组各15例。常规组患者拍肩部前后位X线片和肩部应力负重位X线片,轴位组在此基础上,加拍肩锁关节X线轴位片。比较两组患者肩锁关节脱位的类型及严重程度,记录患者锁骨远端向后移位和三角肌、关节囊、斜方肌、肩锁韧带的损伤情况。结果常规组与轴位组相比,肩锁关节脱位的类型及严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三角肌、关节囊、斜方肌、肩锁韧带损伤诊断准确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患者锁骨远端向后移位诊断准确率明显低于轴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改良肩锁关节X线轴位投照技术,可以观察到锁骨远端向后移位情况,提高锁骨远端向后移位诊断的准确率,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7.
冠心病以胸闷、胸痛、心悸、气短、乏力为主要表现,中医辨证属胸痹、心痛、心悸等范畴,其病机多属本虚标实之证,多由于年老体衰、阴阳失调、脏腑气血功能虚损,而致痰浊、瘀血、气滞、寒凝等痹阻心脉。临床实践中医家对冠心病的论治各有不同,本文则着重以五脏为切入点对冠心病的辨证论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8.
微创改良Fulkerson截骨治疗习惯性髌骨脱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关节镜协助下改良Fulkerson截骨治疗习惯性髌骨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在关节镜下行膝关节内侧支持带紧缩、外侧支持带松解及改良Fulkerson截骨(胫骨结节内移抬高术)治疗习惯性髌骨脱位20例(25膝),其中男5例,女15例;年龄16~28岁,平均21岁。术前术后进行Lysholm评分及Tegner活动评分,评价其治疗效果。结果:随访12-36个月,平均24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再脱位。术后Lysholm评分为(87.7±9.6)分,较术前(54.4±12.1)分明显提高(t=2.33,P〈0.05)。术后Tegner活动评分为(5.1±1.3)分,较术前(2.8±0.8)分明显提高(t=4.36,P〈0.01)。结论:改良Fulkerson截骨治疗习惯性髌骨脱位,属伸膝装置的远近端联合重排手术,具有疗效肯定、创伤小、康复快、并发症少、术后不易复发等优点。  相似文献   
29.
现实与虚拟互动技术及其在膝关节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运用现实与虚拟互动的骨科生物力学方法,对正常人体膝关节进行三维重建、图像分割,验证该法对于关节内外结构进行生物力学分析的可行性:方法去除膝关节周围的肌肉、脂肪和结缔组织等软组织,保留完整的关节囊,用聚甲基丙烯酸甲脂将股骨下段和胫骨上段分别包埋。在膝关节标本上打上不共线的“立方体”形标志物,将实际膝关节、股骨、胫腓骨进行配准,利用三维扫描技术分析标志点空间位置的变化,对三维网像进行分析,并通过三维重建软件分析验证重建模型的有效性,结果建立了膝关节的三维空间模型结构,通过该模型可直接观察到膝关节内外结构的运动信息.能够进行力学分析和测量.分析结果证明其在仿真分析中是可行的。结论该方法适用于重建人体膝关节的三维空间几何模型,能够让人们直观地了解膝关节内部的运动信息,可直接进行结构力学仿真分析.模拟膝关节在各种负荷条件下各部位的应力、应变分布,为关节生物力学研究提供了一种简捷高效的实验方法。  相似文献   
30.
目的:研究前交叉韧带及其胫骨棘止点处的形态特征及其抗拉伸性能,为前交叉韧带胫骨棘撕脱骨折的临床治疗提供解剖和生物力学依据。方法:取正常成人新鲜的膝关节标本16例,游离出前交叉韧带,对其胫骨棘止点处的厚度、宽度及其在胫骨棘止点处的分布特点等进行观察。新鲜的标本通过MTS-858材料试验机测试前交叉韧带附着端的抗拉伸性能。结果:前交叉韧带呈水平位附着于胫骨棘及其周围的骨面,其断面近似于三角形,底朝前,尖向后方。部分纤维附着于外侧半月板的前、后角及内侧半月板前方的骨面。附着端横径为(11.3±1.4)mm、前后长径为(17.6±2.6)mm、周径为(49.2±6.1)mm、前缘距胫骨平台前缘为(11.5±2.6)mm、后缘距后交叉韧带胫骨附着区的前缘为(14.1±1.7)mm、计算附着面积为(96.6±8.3)mm2。前交叉韧带的最大载荷为(2546±89)N,最大变形量为(4.3±0.5)mm。结论:前交叉韧带的纤维分布及其胫骨棘止点处的形态特征以及生物力学特性与临床上撕脱骨折的治疗有很大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