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2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3篇
医药卫生   50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 探讨第一跖骨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2003年1月-2006年1月,手术治疗第一跖骨骨折17例,其中男15例,女2例;年龄11~65岁,平均40.5岁.第一跖骨基底部骨折4例,第一跖骨干骨折7例,第一跖骨头颈部骨折6例.其中4例为开放性骨折.采用的手术方法为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单纯螺钉固定,配以螺钉或克氏针同定较大的骨折块.结果 14例患者获得随访12~24个月,平均14个月.伤口Ⅰ期愈合,无感染.骨折愈合时间8~16周,平均10.5周.患者术后平均13周(9~18周)时可完全负重行走,无明显疼痛不适.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中前足评分标准,评分为78~i00分,平均86.3分.结论 第一跖骨骨折的解剖复位和确切内固定是维持足部正常形态、恢复足弓功能的关键.  相似文献   
92.
后踝骨折的治疗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822年Cooper首先描述了胫骨后唇骨折,1915年Cotton的报告引起大家对后踝骨折的重视,此后也有将涉及后踝的三踝骨折称为"Cotton骨折".后踝骨折常见,合并或不合并其他损伤的后踝骨折占全部踝关节骨折的10%~12%.这种损伤常破坏关节软骨,导致关节不稳定及早期退变,功能恢复及预后常较差[1].笔者从解剖及生物力学和临床对后踝骨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3.
跟骨骨折的手术与康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跟骨骨折的手术经验和康复要点.方法运用重建钢板、可塑形钢板、Y形钢板和T形钢板对69例77侧跟骨骨折进行治疗.骨折分型采用Sanders分型法,77侧骨折中61侧获随访,随访时间12~62个月,平均21.7个月.结果按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术后功能.本组61侧骨折中,优23侧(37.7%),良35侧(53.4%),可3侧(4.9%),优良率95.1%.结论对跟骨骨折围手术期的正确处理直接影响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94.
目的 探讨跟骨关节内骨折手术治疗的可行性,评价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骨骨折疗效。方法 对15例跟骨关节内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其中5例行重建钢板加松质骨螺钉内固定,10例可塑型钢板内固定。结果 15例手术均获得成功,成术前相比跟骨关节面,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高度长度及宽度均达到或接近正常,内固定牢固,术后不用外固定,无明显并发症,经6-18个月(平均11.5个月)随访,优8例,良5例,可2例。结论 对于涉及关节面的跟骨骨折进行手术治疗,以达到牢固的内固定,并尽可能恢复其正常的解剖位置,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5.
目的探讨三角韧带修复在踝关节骨折伴三角韧带损伤切开复位内固定(ORIF)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9年1月—2022年1月徐州仁慈医院足踝外科成功接受ORIF治疗的110例踝关节骨折伴三角韧带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 男85例、女25例, 年龄23~63岁, 骨折分型Weber-B型64例、Weber-C型46例。依据术中是否修复三角韧带分为ORIF组(单纯ORIF治疗, 52例)和修复组(ORIF+三角韧带修复术, 58例)。观察指标:(1)比较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受伤类型、侧别、骨折分型等基线资料;(2)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等;(3)术后6个月随访时, 比较2组不同Danis-Weber分型患者的近期疗效, 包括骨折愈合时间、内踝间隙、距骨倾斜角和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 并比较踝关节功能优良率。结果 2组患者手术均顺利, 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所有患者获随访6~24个月, 其间均未出现踝关节不稳定和关节炎。(1)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修复组手术时间为(...  相似文献   
96.
目的:比较微创与传统Chevron截骨法治疗轻中度拇外翻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月2月收治的36例(36足)轻中度拇外翻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微创截骨组(微创组)和传统Chevron截骨组(传统组)。微创组16例(16足),男1例,女15例,年龄36~60(49.0±9.5)岁;按照Mann分型标准,轻度9例,中度7例;采用微创截骨结合空心钉固定治疗。传统组20例(20足),男2例,女18例,年龄38~65(50.0±9.2)岁;按照Mann分型标准,轻度11例,中度9例;采用传统Chevron截骨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12个月拇外翻角(hallux valgus angle,HVA),第1、2跖骨间角(intermetatarsal angle,IMA),比较术前、术后6周和12个月美国矫形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前足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结果:36例(36足)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4~30(...  相似文献   
97.
距下关节,又称跟距关节,其结构甚为复杂,对中后足的生物力学起重要作用。但长期以来因其相对于足部运动幅度较小,并未引起足够认识。随着平足症、胫后肌腱功能不全、类风湿性关节炎、退行性关节炎、足部畸形、创伤性及创伤后关节炎等常见病的治疗由保守转向手术治疗,其中应用最多的是融合术,取得了相应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8.
杨云峰  俞光荣  梅炯  朱辉  袁锋  张凯 《上海医学》2004,27(2):98-100
目的 研究后足的运动特点 ,了解距下关节的运动范围及距下关节固定对后足运动的影响 ,为临床后足疾病的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选用青壮年新鲜小腿 足标本 8个 ,固定于特制的夹具中 ,采用横穿跟骨体部的骨圆针标记跟骨 ,在固定距下关节的情况下测量跟骨在笛卡尔坐标系内的三维位移 ,通过矩阵转换和函数方程 ,利用位移计算后足运动角度 ,分析距下关节固定对后足活动度的影响。结果 距下关节的活动范围分别为内翻 15 .99°± 2 .81° ,外翻 8.6 2°± 1.90° ,背伸 3.70°± 1.0 0°,跖屈 5 .87°± 1.39° ,内收 7.6 4°± 2 .0 4° ,外展3.99°± 1.78° ;距下关节固定后 ,后足矢状面运动保留 75 .33% ,冠状面 4 5 .19% ,水平面 5 9.80 % ,后足在 3个平面上的运动均受到影响。结论 距下关节和踝关节共同构成后足的三维运动 ,两者间关系密切 ,临床治疗中应尽量保留距下关节的功能。  相似文献   
99.
我们在对一具成人男尸进行解剖时发现,其左侧桡神经仅发出桡神经深支和5支桡侧腕长、短伸肌肌支;桡神经浅支缺如。前臂外侧皮神经增粗,横径为3.2mm。在前臂中部分为两支,内侧支横为径1.3mm,外侧支为1.7mm。两分支最后分布到鱼际肌表面皮肤、腕背桡侧2/5皮肤、拇指背侧及示指背桡半侧  相似文献   
100.
近年来国外对获得性扁平足进行了较多的研究,探讨了足弓的维持因素、平足的发生发展机理和治疗方法,现多主张对有症状的扁平足行手术治疗,软组织手术旨在为足弓提供动力支持,骨矫形手术主要是矫正畸形,并为软组织结构提供合适的生物力学环境,现普遍采用软组织手术和骨性手术相结合的方法.兹将相关基础研究综述如下.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