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9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3篇
医药卫生   5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01.
目的 研究跖板在MRI和超声中形态学特征,以提高对跖板临床诊断价值的认识与水平。 方法 采用新鲜足标本19足(76例跖板)以MRI及超声扫描,观察跖板的形态并测量跖板长、宽、中间及旁侧厚度。 结果 MRI显示中,跖板在质子密度(PD)像显示最为清晰,表现为光滑圆弧结构。超声在动态及灵活性更具优势,呈现等回声带。足第2~5跖板影像学各项数值中,MRI测量长度依次为(18.36±1.30)、(17.88±0.89)、(16.67±1.22)、(14.26±1.11)mm;宽度为(10.98±0.71)、(10.10±2.21)、(10.07±0.52)、(9.07±0.65)mm;旁侧厚度为(2.07±0.13)、(2.05±0.12)、(1.87±0.22)、(1.79±0.24)mm;中间厚度为(1.34±0.16)、(1.32±0.14)、(1.13±0.14)、(1.05±0.13)mm。超声测量长度依次为(17.24±1.25)、(16.98±1.12)、(15.77±1.80)、(12.18±1.38)mm;宽度为(12.19±0.74)、(11.63±0.79)、(11.08±0.77)、(10.44±0.86)mm;旁侧厚度为(1.83±0.17)、(1.76±0.21)、(1.61±0.27)、(1.48±0.21)mm;中间厚度为(1.14±0.14)、(1.06±0.15)、(1.04±0.15)、(0.94±0.12)mm。MRI的各项测量指标结果与超声扫描对比显示两者存在差异, 参数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MRI与超声都可清晰地显示跖板,对跖板损伤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02.
目的通过生物力学及有限元分析法,了解踝关节后侧骨-韧带结构损伤及不同内固定手术对踝关节旋转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6具成人新鲜小腿-足标本。通过DDL实验机垂直和扭转加载,并通过数字散斑相关法分析1正常状态、2切除小块后踝、3切除后踝和下胫腓联合韧带(SL)、4固定SL、5固定后踝、6同时固定SL和后踝后,踝关节内、外旋至4 Nm时胫骨、腓骨和距骨的相对位移。构建踝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3D-FEM),并模拟相关生物力学工况。结果单纯后踝骨折时存在踝关节内旋不稳定,后踝骨折合并SL断裂时存在内、外旋不稳定。在3种内固定组,踝关节内、外旋时各骨间相对位移与正常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两两比较,仅固定后踝与联合固定SL和后踝组,在内旋时距骨与胫骨在矢状面水平位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D-FEM的趋势结果与相关生物力学研究相似。结论根据本研究的结果,在后踝骨折合并SL损伤时,单纯固定后踝或SL均可较好恢复踝关节的旋转稳定性;同时固定SL和后踝可能导致踝关节旋转僵硬。  相似文献   
503.
胫骨远端恶性骨肿瘤占所有骨肿瘤的1%以下,以尤文瘤、骨肉瘤及侵袭性巨细胞瘤等多见[1],由于该部肌肉软组织覆盖较薄,血运相对较差,加上较多的神经血管及肌腱使手术切除较难达到广泛的外科边界,而小腿截肢后佩戴义肢又能提供比较满意的功能,因此小腿截肢术为最常用的治疗方法[2].但近来随着影像、辅助化疗及肿瘤切除技术的进步及患者不断提高的社会心理要求,胫骨远端恶性肿瘤保肢术逐步变为可能,并成为治疗该病的有效手段之一.现对近年胫骨远端恶性骨肿瘤的切除与重建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04.
距骨骨折畸形愈合及不愈合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距骨骨折畸形愈合及不愈合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2000年1月至2008年1月,手术治疗距骨骨折畸形愈合及不愈合22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5例,年龄15-52岁,平均34岁.根据Zwipp提出的距骨骨折畸形愈合及不愈合的分类标准,Ⅰ型(距骨骨折畸形愈合或伴有关节脱位)10例,Ⅱ型(距骨骨折不愈合伴关节脱位)8例,Ⅲ型(在Ⅰ或Ⅱ型的基础上出现部分距骨缺血性坏死)4例.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后足评分标准,术前评分平均35.4分(28.0~41.0分),采用的手术方法为切开复位截骨矫形内固定术或关节融合术.结果 17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4个月.伤口Ⅰ期愈合,无感染.所有患者均牢固愈合,未发生再次移位,也未发现距骨缺血性坏死的进一步发展.骨折愈合时间12~18周,平均14周.患者术后平均14周(12~18周)时可完全负重行走,无明显疼痛不适.术后AOFAS踝、后足评分标准评分平均86.6分(78.0~98.0分).结论 对于陈旧性距骨骨折患者应积极进行手术治疗,根据距骨骨折畸形愈合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以达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505.
开放性跟骨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目的:通过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探讨开放性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和预后相关影响因素。方法:2004年至2009年10月,共收治跟骨骨折427例,其中开放性跟骨骨折22例,有15例15足获随访,男9例,女6例;年龄18~66岁,平均34.7岁。跟骨骨折按照Sanders分型,Ⅰ型2例,Ⅱ型3例,Ⅲ型6例,Ⅳ型4例;软组织损伤Gustilo分型,Ⅰ型1例,Ⅱ型4例,ⅢA型5例,ⅢB型5例。按照OCIS分型,ⅠA型1例,ⅡA型2例,ⅡB型7例,ⅢA型2例,ⅢB型3例。所有患者急诊行伤口清创,预防性抗生素应用,根据伤口情况I期闭合或临时覆盖,患肢临时固定,根据软组织损伤情况急诊或择期行跟骨骨折复位内固定。随访是通过临床检查、影像学评估和AOFAS踝与后足评分进行预后评估。结果:15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8~31个月,平均16.4个月,AOFAS评分(74.6±10.4)分(58~94分),有4足需要筋膜瓣或皮瓣覆盖伤口。有5例发生浅表感染,其中有4例为GustiloⅢ型,2例深部感染和1例骨髓炎,无患者需要截肢治疗。结论:开放性跟骨骨折如果早期合理清创,认真评估软组织损伤情况,把握内固定的时机和手术指征,选择恰当的固定方法,可以有效降低术后深部感染和骨髓炎发生率。另外,对于GustiloⅢ型和OCISB型骨折,应避免早期切开复位内固定。  相似文献   
506.
2001年,Zuk等[1]证实从脂肪组织提取物(PLA)中存在一类间充质性质的成体干细胞--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或简称为脂肪干细胞(ADSCs),通过以外科切除或吸脂手术方式获得的人或鼠脂肪组织为研究对象,消化离心后简单处理脂肪组织,获得一个显微镜下呈成纤维细胞形态的细胞群.这类细胞易于培养,在体外可向骨、软骨、肌腱和脂肪细胞等分化,其符合定义干细胞的两个必要条件,一是具备自我更新能力,二是在特定条件下具备多向分化的能力[2].我们从来源于人皮下的脂肪组织中分离出该细胞,进行体外培养,观察其形态特点和生物学特性,利用诱导剂将其向内皮细胞方向分化,用于植入体内后改善组织缺血状况.  相似文献   
507.
距骨颈骨折的治疗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距骨颈骨折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3年1月至2008年1月共收治32例距骨颈骨折患者,男22例,女10例;年龄18~55岁,平均38.5岁.骨折根据改良的Hawkins方法分型:Ⅰ型6例,Ⅱ型19例,Ⅲ型7例.Ⅰ型骨折:2例采用保守治疗,非负重石膏固定6~8周;4例采用经皮螺钉固定.Ⅱ型和Ⅲ型骨折:21例采用切开复位螺钉内固定,5例粉碎性骨折采用钢板内固定. 结果 24例患者术后获平均20个月(12~48个月)随访,8例失访.伤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发生.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与后足评分评定:术后评分平均为80.5分(60~96分).术后评分70分以下者5例,其中距骨颈骨折不愈合1例,为Ⅱ型骨折,再次行切开复位植骨重建内固定术后愈合;距骨体缺血性坏死4例,为Ⅲ型骨折,其中2例采用保守治疗2个月后症状减轻,2例行距下关节融合术. 结论 距骨颈骨折应根据骨折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Ⅰ型骨折建议采用保守治疗或经皮螺钉固定;Ⅱ型、Ⅲ型骨折建议采用切开复位螺钉内固定,若为粉碎性骨折,则采用钢板固定.  相似文献   
508.
重视足踝部损伤的诊断与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创伤骨科领域,足踝部损伤较为常见.随着我国足踝外科的不断发展,足踝部损伤已引起越来越多医生重视.本期中涉及的足踝部损伤包括:踝关节损伤、跟骨骨折、距骨骨折、足舟骨骨折、足踝部韧带损伤及皮肤软组织缺损等.由于足踝部在人体负重和应力缓冲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临床上经常低估其带来的功能障碍,如治疗不当,可造成创伤性关节炎、跖痛症、神经瘤、平足症、(母)外翻等比较严重的远期并发症,因此,临床骨科医生应该对足踝部损伤的诊治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509.
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新鲜跖跗关节损伤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朱辉  赵宏谋  袁锋  俞光荣 《中国骨伤》2011,24(11):922-925
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对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新鲜Lisfranc关节骨折脱位的中短期疗效进行分析。方法:2003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新鲜Lisfranc关节骨折脱位47例,其中41例(42足)纳入研究,平均年龄31岁。按照Myerson分型:A型9足,B1型7足,B2型11足,C1型10足,C2型5足。术后末次随访时采用美国足踝骨科协会AOFAS评分量表和VAS疼痛量表进行评估。结果:41例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6个月(12-71个月)。平均AOFAS得分为(84.2+2.8)分(65~100分),优良率为81%,其中MyersonA型和C型的评分存在差异(胜0.02)。平均VAS得分为(2.6+0.5)分(0~6分)。3例出现浅表感染,2例皮缘坏死。有19例患者存在负重及行走痛,所有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跖跗关节退变,4例出现跖骨骨折畸形愈合,2例出现拇外翻畸形。结论:新鲜Lisfranc关节骨折脱位的治疗,解剖复位内固定可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虽然跖跗关节退变不可避免,但并不影响功能愈后。  相似文献   
510.
目的 探讨及总结旋后内收型Ⅱ度踝关节骨折的治疗策略及经验.方法 2003年3月-2008年9月,对32例旋后内收型Ⅱ度踝关节骨折进行手术治疗,其中男21例,女11例;年龄21~76岁,平均44.5岁.其中3例为开放性骨折.采取前内侧入路暴露内踝垂直骨折线及胫骨远端内侧关节面,探查胫骨远端关节面及距骨软骨受损情况,对塌陷受损的胫骨远端关节面进行植骨以恢复其高度,内踝直视下解剖复位,清除关节内脱落的软骨碎片;外侧韧带撕裂损伤根据稳定性情况决定是否修复,外踝移位骨折根据骨折块的大小及移位程度选择内固定.X线片观察术后骨折愈合、内固定及是否伴骨性关节炎情况,测量踝关节活动度恢复情况,同时按Maryland后足评分系统对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结果 32例中23例获随访,时间6-47个月,平均27.9个月.1例术后5个月出现2枚螺钉突出皮下予取出,余X线片显示无内固定松动、断裂,骨折2.3~5.1个月(平均2.9个月)后均愈合,随访时间内未出现骨性关节炎表现,踝关节活动度背伸为6°~17°,平均13°;跖屈27°~46°,平均36°.按Maryland后足评估标准,评定优19例,良4例,优良率为100%.结论 了解及重视旋后内收型Ⅱ度踝骨折受伤机制,加强对胫骨远端内侧关节面高度、软骨及距骨关节面软骨受损情况的诊断及处理可有效减少骨关节炎等并发症的发生1前内侧纵行切口更有利于骨折及受损关节软骨面的暴露、关节腔脱落软骨片的清除、胫骨远端植骨关节面高度的恢复及内固定的放置.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treatment strategies for grade Ⅱ supination adduction ankle fracture. Methods From March 2003 to September 2008, 32 patients with grade Ⅱ supination adduction ankle fractures were treated surgically. There were 21 males and 11 females, at a mean age of 44.5 years (range, 21-76 years). Three patients had open ankle fractures. Anteromedial approach to the medial malleolus was taken to expose the vertical medial malleolus fractures and tibial plafond for exploring damage to distal articular surface of the tibia and that to cartilage of the talus.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with impaction of the articular fragment and possible bone grafting were applied to restore the height of the collapsed tibia. Medial mallcolus fractures were anatomically reduced and the intra-articular cartilage debris removed under direct vision. Repair of the lateral ligament injuries was decided acoording to the stability of the ligament. Different internal fixation was chosen according to fracture displacement of the block size and degree of lateral malleolus fractures. Fracture union, internal fixation and osteoarthritis were detected by X-ray examination. The range of ankle motion was measured. Maryland foot score was taken to assess the ankle function.Results Twenty-three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postoperatively for a mean period of 27.9 months ( range, 6-47 months). Two prominent screws were removed from one patient five months after operation because of loosening. Bony fusion was achieved in all patients after an average period of 2.9 months ( range, 2.3-5.1 months). X-ray examination revealed no other internal fixation loosening or osteoarthritis. The average range of motion was 13 degrees of dorsiflexion (range, 6-17 degrees) and 36 degrees of plantarflexion (range, 27-46 degrees). According to Maryland foot score, ankle function was excellent in 19 patients and good in four, with excellence rate of 100%.Conclusions Understanding injury mechanism of supination adduction ankle fracture, strengthening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damage of tibial plafond articular surface height, cartilage and talar articular surface cartilage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such as osteoarthritis. Anteromedial incision allows excellent exposure of the medial tibial plafond for clearance of intra-articular cartilage pieces, recovery of distal tibial articular surface height and placement of internal fix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