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9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我院自1995年10月至1999年6月共施行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74例,获得了较好的近期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临床资料一、病种与术式本组74例中,男性62例,女性12例,年龄15~73岁,平均40.5岁.手术方法:全麻下行双腔管气管插管,健侧单肺通气,取健侧卧位后先在6或7肋间作1.5cm小口,插入胸腔镜,然后在3或4肋间分别作1cm操作插孔,必要时操作插孔延长或另作一个3~7cm的小切口,操作完毕后在胸腔  相似文献   
72.
目的:了解不同大小原发性周围型小肺癌(最大直径≤2.0 cm)的发病情况及其临床病理特征,判断肿瘤大小对周围型小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94例不同最大直径(≤1.0 cm、>1.0~≤1.5 cm及>1.5~≤2.0 cm)周围型小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T)征象,统计分析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周围型小肺癌以腺癌为主,≤1.0 cm组、>1.0~≤1.5 cm组及>1.5~≤2.0 cm组肺癌临床病理分期、血清癌胚抗原(CEA)水平、组织学类型及CT征象有明显区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 cm组小肺癌患者5年生存率为100.0%,总生存时间亦明显长于其他2组(P<0.05)。结论:不同直径周围型小肺癌临床病理特征具有明显差异,微小肺癌(最大直径≤1.0 cm)总生存时间和5年生存率高,微小肺癌的早期诊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3.
我院从 1 996年 1月~ 1 998年 1 2月共收治肺癌患者2 5 7例 ,其中经手术治疗及病理证实的渔民肺癌 5 9例 ,现分析讨论如下。一、临床资料1 .年龄 :本组 5 9例为海岛渔民 ,男性 ,年龄最大 74岁 ,最小 42岁 ,平均 5 9.5岁。其中 49岁以下 7例 ,5 0~ 5 9岁 1 7例 ,6 0~ 6 9岁 31例 ,70岁以上 4例。2 .病理及临床类型 :5 9例中 ,鳞癌 42例 (占 71 .2 % ) ,腺癌 1 7例 (占 1 6 .9% ) ,鳞腺癌 2例 (占 3.4% ) ,神经内分泌癌 3例 (占 5 .1 % ) ,小细胞癌 2例 (占 3.4% )。其中 ,中央型2 6例 (占 44 % ) ,周围型 33例 (占 5 6 % )。在中央型中鳞…  相似文献   
74.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癌蛋白18 (stathmin)的表达对抗微管化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收集78例NSCLC患者肺组织蜡块并随访,通过免疫组化检测stathmin蛋白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指标及抗微管化疗效果的关系.结果Stathmin只表达于肿瘤细胞且定位于胞浆,阳性率51.3%(40/78例...  相似文献   
75.
榄香烯乳胸腔内注射治疗难治性胸腔积液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榄香烯乳治疗难治性胸腔积液的临床效果。方法对 32例难治性胸腔积液患者 ,放尽胸水后 ,夹闭胸管 ,采用榄香烯乳2 0 0~ 30 0 mg/ m2加 2 %利多卡因 5~ 10 ml胸腔内注射 ,嘱患者反复变换体位 ,2~ 3小时后开放胸管。结果完全缓解 10例 ,占 31.3% ,部分缓解 17例 ,占 5 3.1% ,无效 5例 ,占 15 .6 % ,缓解率 84.4%。结论榄香烯乳不仅能治疗恶性胸水 ,而且对其他不明原因的难治性胸腔积液也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76.
目的探讨肺腺癌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标识基因钙黏附蛋白E(E-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Snail和SlugmRNA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术后临床病理资料完整的肺腺癌患者117例,抽提肺腺癌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RNA并逆转录,以GAPDH为内参,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E-cadherin、Vimentin、Snail和SlugmRNA表达水平,对比癌组织与癌旁组织表达水平,并分析癌组织各基因表达水平与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肿块大小、淋巴结转移、病理类型、含微乳头结构(MPP)成分及肿瘤分期的关系。结果与癌旁组织相比,肺腺癌组织E-cadherinmRNA表达水平下调,Vimentin、Snail、SlugmRNA表达水平均上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有淋巴结转移者癌组织E-cadherinmRNA表达水平下调者所占比例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而Vimentin、SnailmRNA表达水平上调者所占比例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均P<0.05)。浸润性腺癌组VimentinmRNA表达水平上调者所占比例高于原位腺癌+微浸润腺癌组(P<0.05)。含MPP成分组癌组织E-cadherinmRNA表达水平下调者所占比例高于不含MPP成分组,而Vimentin、Snail、SlugmRNA表达水平上调者所占比例高于不含MPP成分组(均P<0.05)。与I/II期肺腺癌组相比,Ⅲ/Ⅳ期肺腺癌组癌组织E-cadherinmRNA表达水平下调者所占比例较高,而Vimentin、Snail、SlugmRNA表达水平上调者所占比例较高(均P<0.05)。结论肺腺癌组织EMT相关标识基因表达水平改变,且与淋巴结转移、病理类型、肿瘤分期相关,提示其可能是评估肺腺癌预后的新指标及肿瘤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77.
乌司他丁和氨甲环酸在体外循环中对D-二聚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氨甲环酸两种药物作用下,心内直视手术患者体外循环(CPB)中血浆D-二聚体(D-D)的变化,以了解两者在CPB中的血液保护效果.方法在53例心脏手术患者CPB中,随机分别加入乌司他丁、氨甲环酸以及生理盐水(对照组),在全身肝素化前、转流15min、转流45~60min、转流结束肝素被中和后10min分别测D-D的含量.结果3组患者在同一时间测定的D-D值比较,除了全身肝素化前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外,其余各时间段,用药组与对照组均有差异;两用药组数据,相邻组间比较没有差异.乌司他丁组与氨甲环酸组测定的D-D值进行组内比较,相邻组内统计学上比较均没有差异,对照组相邻组内比较有显著差异.尽管在血液保护剂作用下,血浆D-D的延长时间有所缩短,但仍与转流时间成正比.结论D-D的检测可作为CPB导致继发性纤溶程度的指标.在体外循环中乌司他丁与氨甲环酸均有一定的血液保护作用,保护作用两者无明显差异,但氨甲环酸的价格便宜,值得推广使用.体外循环中为了更好地血液保护,仍应尽可能缩短CPB时间.  相似文献   
78.
目的建立实性孤立性肺结节(SPN)的数学诊断模型。方法选取经胸部高分辨率计算机断层扫描(HRCT)检查发现并通过手术病理确诊的实性SPN患者396例(A组)作为训练样本,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恶性实性SPN的独立预测因子,建立预测恶性实性SPN的logistic回归数学诊断模型。选取经胸部HRCT检查发现并通过手术病理确诊的实性SPN患者254例(B组)作为建立数字诊断模型的验证样本,将B组患者相应数据代入回归方程,用于验证诊断效能。结果 A组良性和恶性实性SPN患者在年龄、性别构成比、肿瘤家族史、空气支气管征、空泡征、分叶征、毛刺征、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上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肿瘤家族史、分叶征、毛刺征、血管集束征是恶性实性SPN的独立预测因素(P<0.01)。恶性实性SPN的诊断模型为P=eX/(1+eX),X=3.346+(1.880×性别)+(3.311×分叶征)+(1.702×毛刺征)+(1.739×血管集束征)+(0.915×肿瘤家族史)。将B组患者...  相似文献   
79.
目的:观察恩格菲联合顺铂治疗恶性胸水的疗效。方法:23例恶性胸水患者,男15例,女8例,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12例,对照组11例。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75.00%,对照组有效率为45.45%,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恩格菲与顺铂联合治疗恶性胸水,提高了化疗药的疗效,降低化疗引起的不良反应,减轻患者的痛苦,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0.
目的 研究nm23H1基因5'端非转录区微卫星位点的微卫星不稳定(MSI)和杂合性缺失(LOH)对肺鳞癌(SLC)nm23H1蛋白表达的影响,以探讨nm23H1基因遗传不稳定性与肺鳞癌进展的关系,为肺鳞癌临床治疗和预后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新鲜组织标本抽提DNA,应用荧光PCR-单链构象多态性(FPCR-SSCP)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Leica-Qwin计算机图像分析等方法,进行nm23H1基因遗传不稳定性的研究.结果 在能提供信息(杂合子)的44例肺鳞癌患者中,MSI、LOH检出率和nm23H1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1.36%、25.00%和50.00%.在TNM Ⅰ、Ⅱ、Ⅲ期中,MSI的检出率分别为8.70%、10.00%和18.18%,而LOH分别为30.43%、20.00%和18.18%;MSI和LOH在淋巴结转移组的检出率为10.00%和20.00%,而无淋巴结转移组则为12.50%和29.17%.然而,以上各组在统计学上均无显著差异(P>0.05).本研究中所有MSI(共5例)全部发生在分化良好(G1为2例和G2为3例)的存活患者(1年生存率)中,但MSI的检出率与肺鳞癌分化程度及患者生存状态并无统计学上的相关性(P>0.05).nm23H1蛋白阳性表达率在TNM Ⅰ期(65.22%)、无淋巴结转移组(66.67%)显著高于TNM Ⅲ期(18.18%)、淋巴结转移组(30.00%)(P<0.05).另外,统计学分析表明,MSI和LOH的检出率与nm23H1蛋白表达无关(P>0.05).计算机图像定量分析显示,在各临床病理参数影响下,各组nm23H1蛋白的表达强度也没有差异(P>0.05).结论 nm23H1蛋白可能对抑制肺鳞癌淋巴结转移有重要作用.nm23H1基因5'端非转录区微卫星的MSI和LOH对nm23H1蛋白的表达无影响,也未发现其与肺鳞癌发生、发展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