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2篇
  免费   63篇
  国内免费   152篇
地球科学   40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文章以赤水市官渡镇立树天崩塌为例,通过对其形态及空间特征的分析,得出该崩塌总体为中型倾倒式崩塌.文章对该崩塌灾害的堆积体及危岩体的特征进行了描述,并对其危岩的稳定性进行定量分析评价,得出在天然状态下,危岩体处于基本稳定-欠稳定状态;而在暴雨与地震状态下,危岩体处于欠稳定-不稳定状态,对附近居民危害性较大.最后给出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2.
热带气旋影响福建沿海风暴潮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中利用1990~2008年气象要素资料、热带气旋路径资料和福建沿海9个验潮站资料,从热带气旋登陆、路径以及福建沿海地理特征等方面,分析研究福建沿海热带气旋风暴潮特征。结果表明:每年平均约有5.58个热带气旋登陆或影响福建,风暴潮发生率为81.1%,福建沿海风暴潮主要出现在5~10月,风暴潮过程最多的是8~9月,平均每年有4.53次风暴潮过程。正面登陆福建的热带气旋和登陆浙南的影响热带气旋,最容易引发福建省沿海热带气旋风暴潮过程,且风暴增水最强,最大增水可达200cm以上,其次是登陆广东的影响热带气旋。由于闽江口的喇叭口地形作用,位于闽江入海处的闽江口岸段在全省4个岸段中风暴增水最强。  相似文献   
103.
冷信风  赖祖龙  熊思桥 《东北测绘》2014,(2):180-182,186
结合小波分析的基本原理和MATLAB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与图形拟合能力,采用了小波时间序列预测模型与MATLAB中自带的拟合工具箱来进行沉降数据的拟合,并将该方法应用于黄冈市某大桥软土路基沉降监测的预测工作中。然后,对两种拟合方法进行了预测效果对比。从所得的结果表明:小波处理后的模型具有抗差干扰和粗差探测、剔除的优点,同时使用曲线拟合工具箱的拟合模型比常规模型更方便快捷且预测的效果也很高,两种模型结合使用会较大地增加其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4.
黄河口及附近海域鱼卵和仔鱼种类组成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霜  张继民  冷宇 《海洋通报》2011,30(6):662-667
根据2009年5月和8月2个航次对黄河口及附近海域18个站位的鱼卵和仔鱼调查资料,对该水域鱼卵仔鱼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鱼卵仔鱼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春季鱼卵仔鱼种类数高于夏季,平面分布范围大于夏季,主要优势种季节更替明显;与历史同期资料相比,鱼卵仔鱼种类和数量大幅下...  相似文献   
105.
基于球谐展开和两分量模型,推导了基于Poisson积分方程的重力异常延拓的远区效应截断误差的函数表达;研究了近区半径、移去重力场阶次、延拓高度与远区效应截断误差之间的相互关系.数值分析表明,当延拓高度为1 000m时,移去360阶的重力场模型,积分半径大于0.5°能保证远区效应截断误差可以忽略;当移去2160阶的重力场...  相似文献   
106.
内蒙古新达来草原覆盖区位于古亚洲成矿域的二连—东乌旗钼铜多金属成矿带西段,分布有乌兰德勒、准苏吉花等与中酸性侵入体有关的内生金属矿床,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然而,因受牧草和第四系大面积覆盖的影响,该区各种成矿/示矿信息具有间接、叠加、隐蔽、微弱、不完整等特点,给找矿勘查带来更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因此,必须加强矿产定量预测研究,为覆盖区找矿工作指明方向。本文以赵鹏大院士等提出的地质异常理论为指导,分析新达来草原覆盖区及邻区成矿多样性,总结矿化垂向分布规律,进而通过S-A多重分形滤波模型降低覆盖层对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数据和地面高精度地磁数据的干扰,识别和提取深部源引起的弱异常,并将提取的断层、侏罗纪中酸性岩体、岩脉、岩体与围岩接触带、PC1和PC2元素组合异常、高精度磁异常,以及成矿单元与非成矿单元的地理位置X-Y坐标作为随机森林模型的输入预测变量。本文采用SMOTE采样技术克服覆盖区矿床(点)数量少所造成的训练样本不足的缺陷,通过500次随机森林模拟来定量表征与成矿关系密切的综合地质异常,模拟结果的平均袋外误差为2.26%,AUC值达到0.972,且成矿有利度≥0.783的地质异常中分布有88.46%的已知矿床和矿点,说明该方法的有效性。为了进一步降低勘查风险,本文进行了风险与回报分析,发现除1个矿化点外,其余25个矿床和矿点均分布在回报值的正值区域,另有3个矿点和矿化点位于风险值的中高等级区域。在此基础上,利用处于低风险-高回报区的地质异常成矿有利度重新作图,最终圈定出找矿有利地段。  相似文献   
107.
新疆北山坡北基性-超基性岩体位于塔里木板块东北缘,形成于早二叠世,赋存了坡一、坡十超大型铜镍硫化物矿床,以贫矿为主,赋存于橄榄岩相中。近年在坡一矿床东部勘探过程中,新发现了海绵陨铁状富矿,赋存于辉长苏长岩相中,命名为坡东铜镍硫化物矿床,为该区找矿对象提供了新的线索。坡北岩体的地质背景、岩石成因与成矿机制存在较大的争议,本研究在坡东矿床最新勘探钻孔中取得一系列样品,从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角度进行了系统剖析,对比坡一矿床的成岩成矿特征。发现坡东矿床中与成矿相关的辉长苏长岩相的全岩m/f值、εNd(t)值及橄榄石的Fo值明显低于坡一矿床,指示坡东矿床中赋矿岩相的岩浆演化程度相对较高,随着岩浆演化程度增高,地壳混染作用影响增强。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研究指示:坡东矿床是岩浆在地壳浅部发生分离结晶和地壳混染,岩浆达到硫化物饱和并发生硫化物熔离后成矿;坡一矿床是岩浆在深部发生橄榄石与铬尖晶石结晶,通过岩浆自身结晶分异导致硫化物饱和成矿。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提出坡北岩体的形成可能与~275Ma塔里木地幔柱事件有关,岩体的母岩浆来自亏损型地幔,具有OIB特征,地幔源区遭受了流体的交代作用。  相似文献   
108.
"三旧"改造工作是国土资源管理中的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不仅有利于节约集约用地、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也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三旧"改造是国土资源部给予广东"建设节约集约用地试点示范省"的创新政策,是广东特色的内涵挖潜式高效用地新路。基于SuperMap"三旧"改造标图建库结合工作实际,为"三旧"改造整个项目的实施提供了数据基础,通过在SuperMap中建立"三旧"改造地块数据库,从而实现了以图管地和有效监控,全面掌握"三旧"改造用地的总体情况和实施改造工作动态。  相似文献   
109.
西藏甲玛斑岩成矿系统中厚大矽卡岩矿体控矿因素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西藏甲玛斑岩矿床是冈底斯成矿带上具有重大经济意义和科学研究意义的超大型矿床,近年来,取得了重大的找矿突破,现已累计查明和控制铜金属资源储量超过700万吨,共伴生钼、铅+锌、金、银资源储量均达到大型以上规模。笔者在充分收集、整理甲玛矿床最新勘查、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矿区386个钻孔样品化学分析数据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分析,按一般工业指标边界品位圈定矽卡岩型铜钼矿体、矽卡岩型铅锌矿体,对厚大矽卡岩型矿体在平面上、剖面上的分布及产出特征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发现,甲玛矿区厚大矽卡岩矿体主要分布于3个区域:1矿区中部斑岩接触带;2矿区南部铜山滑覆体内;3矿区北西部牛马塘一带。对于不同部位的厚大矿体,其控矿因素各不相同,按主要制约因素,可以概括为:岩体接触带控矿、滑覆体构造控矿和背斜核部构造控矿。文章通过对矿区厚大矽卡岩矿体控矿因素的探讨,建立了相应的岩浆-构造控矿模式,对于完善甲玛斑岩成矿系统模型及矿山开采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0.
The extant genus Paliurus Miller is divided into P. ramosissimus and P. spina-christi groups and is diagnostically characterized by distinctive orbicular-winged fruits with a trilocular (or often bilocular) ovary and basally triveined leaves with a subentire to serrate margin. Here, structurally preserved winged fruits and associated compressed leaves of Paliurus (Paliureae, Rhamnaceae) are reported from the Middle-Upper Miocene Shengxian Formation of Tiantai, Zhejiang, eastern China. The fruits can be identified as Paliurus microcarpa Xiang-Chuan Lisp. nov., the diagnostic characters of external morphology and anatomy of which differ from those of both extant and fossil generic members; the leaves can be designated as Paliurus sp. The species based on winged fruits, P. microcarpa, might represent an ancient intermediate link exclusively known across the P. ramosissimus and P. spina-christi groups, showing a closer affinity to the P. ramosissimus group based on the resemblant smaller fruits with a narrower wing, and to the P. spina-christi group based on the similar wing structure and texture, respectively. Morphological analyses of the present and previous fossil fruit records around the world indicate that diversification of Paliurus had begun in northern transpacific regions by the Late Eocene. The macrofossil records, i.e., fruits and leaves of Paliurus globally when projected on paleoenvironmental maps in view of changing continental positions through time (from Eocene to Miocene) display that the past distribution of the genus was much wider than the present and belongs to a tropical and warm temperate realm of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Therefore, the modern restricted disjunction in tropical and warm temperate regions of East Asia and South Europe (even eastwards West Asia) might represent glacial refugia for some of the generic ancient lineages to survive severe cold at least since the terminal Pliocen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