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9篇
  免费   203篇
  国内免费   301篇
地球科学   1573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82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62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63篇
  2006年   87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58篇
  2003年   61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51篇
  1999年   42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45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36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40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30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2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1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As molecular weight controls the biological activities of polysaccharides, screening the optimal molecular weight of polysaccharides is important in drug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In this study, hydrogen peroxide was employed as oxidant, and temperature, reaction time, and concentration of polysaccharides and hydrogen peroxide were examined for their effects on the preparation of polysaccharides in different molecular weights from Ulva pertusa. Our experiment suggested that the optimal degradation concentrations for polysaccharides and hydrogen peroxide were 2.5% (w/v) and 8.0% (v/v), respectively. The range of degradation measured by relative viscosity was mainly controlled by temperature and time. Results revealed that 35℃ was the optimal temperature for obtaining low-degradation samples, and 50℃ was the most favorable temperature to accelerate the reaction to yield highly-degraded samples. Four samples in different molecular weights A, B, C and D were finally prepared. The controllability was evaluated by the 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 (RSD) of relative viscosity, and the peak molecular weights and the polydispersity indexes (Mw/Mn) of molecular weights were measured by high performance gel permeation chromatography (HPGPC).  相似文献   
992.
地震机制理论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93.
由于不同的淤泥其流变特性不同,部分淤泥的本构关系可以用伪塑性模型近似,因此本文提出上层为理想流体,下层为伪塑性体的双层流体模型模拟淤泥床的波浪衰减。文中利用线性化方法求解伪塑性体这种非线性模型的边界值问题,并根据色散方程的数值解讨论了模型参数对波浪衰减的影响。文中最后指出,模拟泥床上波良衰减的其它非线性模型也可以通过本文提出的等效功原理求解。  相似文献   
994.
昆明冬季降水相态识别判据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利用昆明气象站1952—2013年冬季的降水及天气现象资料,统计分析了昆明冬季降雪的气候特征。利用1980—2013年高空、地面资料,选取500 hPa温度、700 hPa温度、0℃层高度、500~700 hPa之间的位势厚度、地面日最低温度和日平均温度6个物理量,针对雨和雪的降水相态进行统计分析,采用降雪TS评分最高的原则确定物理量的阈值。对每个单一判据给予不同的权重,采用权重线性法设定降雪的综合判据,通过对6个物理量降雪判据进行不同的组合试验,并考虑到综合判据的业务化,最终选定700 hPa温度、500~700 hPa之间的位势厚度、地面日最低温度3个单一判据组合为综合判据,并用中尺度WRF模式对2014年的13次降水天气进行了降水相态判别检验,结果表明综合判据可为昆明冬季降水相态客观预报提供较好的参考。  相似文献   
995.
昆仑山地震前后基线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中国地壳观测网络GPS基准站连续观测资料,研究了昆仑山地震前后基线长度及方向的变化特征;根据昆仑山地震破裂方向,讨论了不同方位基线变化特征的差异性,并从理论上探讨了基线长度与基线方向变化的灵敏性问题.研究结果表明:1)当基线方向与地震破裂方向近于一致时,基线长度的灵敏性要高于基线方向的灵敏性;2)当基线方向与地震破裂方向近于垂直时,基线方向的灵敏性要高于基线长度的灵敏性;3)当基线方向与地震破裂方向成45°时,基线长度和基线方向在震前有可能发生显著的变化.  相似文献   
996.
对于普通地震学来说,Seismic/Erup-tion是一款流行的计算机软件,它展示了过去的全球地震活动性(以及火山活动)。该软件使用简单,易于配置,适用于从小学到研究生不同程度的学生。甚至不安分的二年级学生也会被逐渐增多的圆圈所吸引,并迅速认识沿板块边界分布的特征。由AlanJones编写的Seismic/Eruption可在http://www.geol.binghamton.edu/faculty/jones网站找到。Jones还开发了相关软件:Seismic—waves,它描述了地震波沿着地球内部传播的情况;Amaseis,被业余爱好者和学校的地震学教学活动广泛采用,以进行地震数据资料的收集和展示;以及一个名为Eqlocate的程序。所有这些程序既高雅,又易于安装在Windows PC上。  相似文献   
997.
本文对两类国家(第1类为资本主义和发展中国家-ПГС;第2类为原社会主义国家-ВГС)的铀资源分布进行比较分析,从而较全面地报道了世界铀资源分布的最新情况,并以铀矿床类型、地质单元和成矿阶段等方面分析为基础,侧重对俄罗斯国土的铀资源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作了较透彻的分析,从而指明了俄罗斯国土找铀新基地的前景及今后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98.
�ؿdz������ٱ���������ϵ���о�   总被引:21,自引:13,他引:8  
借助岩石破裂实验和理论研究中得到的变形失稳准则 ,探讨了岩体持续加速变形中地震短期前兆信息的定量检测方法 ,讨论了极值变形与地震三要素之间的关系。结合川滇地区倾斜、应变现有观测能力 ,得到了倾斜、应变失稳变化的速度阈值 K- Slope分别为 4 .5 m s/d和 5 0× 10 - 8d。对 1990年至 2 0 0 1年 5月间发生在川滇及临近地区的 9次 5 .8级以上地震 (未包括强震的短期前震和余震 )的统计结果表明 :持续时间在 2 0天以上、速度超过 4 .5 m s/d的加速倾斜之后 ,在 15 0天之内有 8次地震对应 (无虚报 ) ,1次漏报 ;而持续加速应变变化之后 ,有 5次地震对应 ,4次漏报。该结果一方面反映了连续变形对地震的监测能力 ,另一方面也表明持续加速变形中存在速度临界值 ,该临界值体现了自然环境的年变化与孕震条件下变形速度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999.
用一次和的Adams—Cowell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天衣  周庆林 《天文学报》1992,33(4):413-419
  相似文献   
1000.
牛广林 《吉林地质》1995,14(2):18-30
本文是将地学与天文学有机结构起来的研究成果。它是通过对地球乃至太阳系起源的研究,发现地球起源时的物质是由灼热的等离子体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