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5篇
地球科学   13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29 毫秒
101.
北京山区土壤粒径分布分形维数特征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分形是许多自然事物和现象的客观特征之一,土壤颗粒具有一定的分形特性.基于抽样调查的方法,应用土壤颗粒的体积分布计算了北京山区195个土壤样品的粒径分布分形维数.统计结果表明,研究区的土壤质地主要是粉砂土、粉砂壤土、砂壤土、壤砂土、砂土,土壤质地偏粗,分形维数介于2.23~2.69之间,总体偏低.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分析表明,土壤粒径分布分形维数随质地的粗细程度发生明显变化.质地越粗分形维数越小,质地越细分形维数越大.土壤粒径分布分形维数与土壤砂粒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土壤粉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粘粒含量呈显著对数关系.土壤粒径分布分形维数与土壤容重呈显著负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土壤粒径分布分形维数可以作为判断土壤质地差异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02.
研究以江蓠为养殖基质的双齿围沙蚕的配子发生及性腺发育。结果表明:1)根据双齿围沙蚕卵细胞形态特征、内部结构、卵径大小,卵母细胞的发生可划分为第Ⅰ时相(卵原细胞)、第Ⅱ时相(小生长期初级卵母细胞)、第Ⅲ时相(大生长期初级卵母细胞,卵黄形成前期、卵黄形成中期、卵黄形成后期)和第Ⅳ时相(成熟卵母细胞,胶膜形成前期、胶膜形成后期)等4时相;根据各时相卵子的数量变化及体腔中其他结构的形态变化,将雌性性腺分为Ⅰ期卵巢、Ⅱ卵巢、Ⅲ卵巢、Ⅳ卵巢和Ⅴ期卵巢等5个阶段。2)根据双齿围沙蚕体腔内精母细胞的大小、形态和所处的位置,将双齿围沙蚕的精子发生划分为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和精子;根据各时相精子的形态和数量变化以及体腔中其他组织器官的形态变化,将双齿围沙蚕的雄性性腺划分为Ⅰ期精巢、Ⅱ期精巢、Ⅲ期精巢、Ⅳ期精巢和V期精巢等5个阶段。3)Ⅰ-Ⅳ期的性腺主要包含对应时相的生殖细胞,同时,也存在有少量其他时相的生殖细胞,生殖细胞的发育速度并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03.
东北地区经济增长效率及其时空分异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以1987~2008年东北地区市域面板数据为基础,通过对数型柯布-道格拉斯的随机前沿分析,对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效率及其空间分异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东北地区平均经济增长效率偏低,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本等要素驱动,技术贡献率较低,属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1987~2008年,平均经济增长技术效率不同,但相差不大;总体来看,1987~2000年呈上升趋势,从1987年的0.525增加到2000年的0.659;2001年以来,呈下降趋势,从2001年的0.620降低到2008年的0.474。1987~1990年、"八五"、"九五"、"十五"和2006~2008年等不同历史时期下,经济增长效率空间差异不同,1987~1990年,空间差异不显著,其它时期差异都显著,尤以"九五"时期最为显著;总之,大城市经济增长技术效率值较大,中等城市次之,小城市最小。对外开放水平、产业结构和人力资本等因素对经济增长效率具有促进作用,但政府一般预算支出对其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4.
三维多尺度体曲率的算法及应用(英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充分提取与挖掘储层结构及构造信息在时间(深度)和空间上的多尺度特征,构造了一种新的三维多尺度体曲率分析方法,并给出了三维体曲率快速提取算法。与常规的体曲率方法相比,本文方法的改进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在体曲率分析中引入时频域分频展开和对应的空间波数域多尺度自适应微分算子,可同时在时间和空间上反映地震信息的多尺度特征;②将不同尺度的体曲率数据进行有机融合,充分利用了不同尺度曲率异常信息,同时突出有效异常,降低噪声影响,为体曲率属性解释奠定基础。利用该方法处理了陆上和海上三维地震资料,实现了对储层展布、断层及裂缝发育带的检测及多尺度特征的有效刻画。  相似文献   
105.
主要介绍了一种基于Delphi语言,显示台站串口通信线路故障及台网值班情况的LED显示屏软件。其主要功能是接收并处理计算机串口收到的数据,采集实时机发来的串行数据,同时显示系统时间、人员值班情况及滚动显示通知内容。  相似文献   
106.
基于独立分量分析的多次波盲分离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独立分量分析是一种以高阶统计量为基础的信号处理方法,它以分离非高斯混合信号为目标,建立起各个分量的统计独立性判据.在传统方法中,多次波压制技术是基于二阶统计量,求得最优解得基本前提是一次波和多次波正交.本文将ICA应用于多次波问题,在对地震数据基本构成作了分析的基础上,建立起多次波盲分离的ICA模型,并对其假设条件和固有不确定问题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分析,然后给出了基于负熵的快速ICA算法并加以改进,最后进行仿真实验.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地压制地震资料中的多次波信息,较好的恢复一次波信息.  相似文献   
107.
念青唐古拉山扎当冰川冰储量估算及冰下地形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冰川体积估算对水资源以及冰川变化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是实测的冰川厚度数据十分稀少,限制了冰川体积的估算. 2011年5月对念青唐古拉山北坡扎当冰川进行了雷达测厚工作,获取了该冰川的厚度分布状况. 基于该冰川的厚度数据,测量点的GPS数据,1970年的地形图和2010年Landsat TM影像,在ArcGIS技术的支持下,采用简单Kriging插值方法对冰川非测厚区域的厚度进行了插值计算,绘制出了冰川厚度等值线图并估算了冰川的冰储量. 结果表明:冰川最大厚度出现于海拔约5 748 m靠近主流线的位置,最大冰厚度为108 m,冰川平均厚度为38.1 m,2010年冰川面积为1.73 km2,扎当冰川的冰储量为0.066 km3. 将扎当冰川表面DEM与冰川厚度分布图相结合,绘制出了该冰川的冰床地形图. 结果显示,在冰川厚度大的区域,冰床地形呈现近V字形分布,这与其相对平缓的冰面地形形成明显对比;同时,在冰表地形较陡区域,冰川厚度不大,冰床地形呈现U形分布.  相似文献   
108.
为探究泥质巷道受水平应力及动力扰动影响下的围岩裂隙演化规律,以盘州市山脚树矿226轨道石门为工程背景,综合运用现场调研、数值模拟、分形理论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动力扰动下泥质巷道的变形破坏特征、围岩裂隙演化规律、围岩裂隙分形演化特征等问题展开研究。结果表明:动力扰动前,巷道裂隙区和塑性区扩展范围随侧压系数的增加而逐步增大,巷道发生较大变形;受扰动后,随侧压系数的增加,围岩裂隙密度逐步增大,浅部裂隙扩展贯通并逐步延展至深部,巷道裂隙区和塑性区呈现全面不规则扩展。在扰动影响下,巷道围岩裂隙的分形维数较扰动前表现出明显的升维现象,随着侧压系数的增加,裂隙网络更为复杂,浅部裂隙进一步向深部蔓延,使岩体破裂程度更大,导致巷道发生严重变形破坏。   相似文献   
109.
赣江下游流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水质生物学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2009年6月(丰水期)、11月(枯水期)和2010年4月(平水期)对赣江下游流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进行调查研究,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3门15科25种.结果表明,赣江下游流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生物密度最大值(145.9±81.8 ind./m2)出现在6月,最小值(89.6±15.9 ind./m2)出现在4月;生物量的变化则相反,最大值(90.1±25.4 g/m2),出现在4月,最小值(62.9±20.9 g/m2)出现在6月;干流的生物密度在6月、11月和4月均明显高于支流,而生物量在11月低于支流.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Margalef丰富度指数(D)和Pielou均匀性指数(J)在6月、11月和4月的时间尺度上以及干流、支流的空间尺度上均出现明显的变化,在11月份,这3类指数均表现为最高,6月则均为最低;干流的H’和D在6月和4月均低于支流,而J在这3个时间段内则均是支流高于干流,表明支流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较干流更为多样、均匀和稳定.H’和D的结果表明赣江下游流域水质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干流的污染程度较支流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110.
南堡凹陷C油田沙河街组发育一套披覆在潜山之上的生屑云岩储层,为该油田的主力含油层系,生屑云岩分布不稳定,横向变化较大,先期钻探的5口探井有2口落空。基于周边油田分析,古地貌是生屑云岩储层分布的主要因素。受上覆火成岩的影响,该油藏速度横向变化剧烈,古地貌恢复困难,使预测储层分布范围困难较大。考虑到速度横向变化的影响,利用传统的时深转换方法难以准确地计算构造深度进而恢复古地貌。本文从多口已钻井的时深关系精细对比分析出发,明确了该区的速度影响因素主要有压实效应和火成岩厚度,同时基于对传统时深转换方法的适用性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二元回归的时深转换新方法。实际资料应用表明,利用该方法计算的构造深度与实钻结果吻合较好,能够有效恢复古地貌和预测生屑云岩的分布,该时深转换方法对于速度横向变化剧烈的地区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