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7篇
地球科学   10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8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71.
A new genus of the deep-sea pontoniine shrimps, Bathymenes gen. nov., is established for the ‘Periclimenes alcocki species group’ of the genus Periclimenes Costa, 1844. The new genus is distinguished from other genera of the Pontoniinae by a combination of characters: the posteriormost dorsal rostral tooth remote from other teeth, situated in the epigastric position, cornea usually reduced, the propodus of second pereiopods covered with fine granules, the dactylus of the major second chela being generally flanged, the ambulatory pereiopods with the dactyli being biunguiculate and telson with more than two pairs of dorsolateral spines. The genus is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tropical to warm-temperate Indo-West Pacific waters at depths greater than 200 m. Fifteen species previously recognized as belonging to the ‘P. a lcocki species group’ are now placed in Bathymenes gen. nov. A key for their identification and a checklist of congeneric species are provided.  相似文献   
72.
为了搞清中国海域存在的南褐虾(Philocheras)的生物多样性和地理分布,作者通过形态学特征系统研究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标本馆馆藏的南褐虾标本,此标本主要采自中国海域,也检查了部分采自菲律宾海域的标本。本研究和相关文献的结果表明:中国海域存在的南褐虾共计7种,包括作者描绘的4种以及在其他文献中提到的3种。作者对本次研究的4种南褐虾提供了详细的鉴别特征、地理分布、外部整体图和附肢结构图,并对中国海域存在的7种南褐虾提供了检索表。  相似文献   
73.
根据2009年11月至2010年8月在山东宁津附近海域进行4个季度月航次调查所得大型底栖动物采泥资料,运用优势度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及Cluster聚类和MDS排序等方法,分析了该海域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和季节变化。结果表明:4个航次在底泥样品中共鉴定大型底栖生物11门159种,其中,多毛类动物73种,是主要的优势类群,甲壳动物39种,软体动物25种,棘皮动物9种,其他类群共13种。主要优势种有拟特须虫、丝异蚓虫、索沙蚕、轮双眼钩虾等。宁津邻近海域年平均生物量和丰度分别为9.144g/m~2和233.90ind./m~2,均较低且存在季节性差异。丰富度指数(D)、均匀度指数(J)和多样性指数(H′)的年平均值分别为2.436、0.800和2.924,次级生产力较低,平均值仅为1.903g(AFDW)/(m~2·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秋、春航次群落分布格局均包含近岸群落和远岸群落,但各群落间界线不明显,群落结构受扰动情况不明显。  相似文献   
74.
黑潮入侵东海陆架途径及其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于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系统物质能量交换及其影响"的项目二"黑潮及其变异对中国近海生态系统的影响"的航次调查资料、历史资料和数值模拟结果,对黑潮入侵东海的途径、机理和影响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主要认识和成果如下。在长江口邻近海域的赤潮高发区,多学科研究结果证实存在黑潮入侵东海陆架近岸的底部分支,该分支是黑潮影响近海生态过程的主要途径。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该底部分支存在季节变化:通常情况下,在春季开始出现,在夏季7月份达到最强,可以入侵到近岸50m等深线位置,向北可到达30.5°N附近,然后在秋、冬季其入侵主轴位置逐渐远离岸线向外海偏移,不会入侵到50m等深线以西的近岸区域,该底部分支出现和赤潮发生具有一定的同步性。数值模拟和观测结果表明黑潮入侵底部分支还存在年际变化。基于地球动力学理论,提出了地形β-spiral理论,并为模拟结果和观测资料所验证,该理论可以很好的解释为什么黑潮入侵分支会存在,并且该理论预测出凡是黑潮路径与等深线不平行的地方都会发生入侵流的垂向偏转,底层流的方向和地形梯度的角度决定了入侵主要发生在底层还是表层,且该理论在世界大洋具有普适性。此外,研究还表明,黑潮入侵底部分支可以把具有高磷酸盐、高盐、溶解氧含量相对较低等特征的黑潮次表层水及热带藻种等物质输送到长江口邻近海域,从而对东海陆架生态系统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5.
胶州湾大型底栖甲壳动物数量动态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大型底栖生物调查研究方法,根据2000年2月-2002午11月共11个季度月在胶州湾10个站的综合调查资料,分析了胶州湾大型底栖甲壳动物的种类、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并与1991年的调查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甲壳动物在胶州湾大型底栖生物中是仅次于多毛类的类群,本次调查共得到了大型底栖甲壳动物75种,其中端足类32种,占整个甲壳动物种数的42.1%;获得的甲壳动物平均栖息密度为39个/m^2,平均生物量为2.4g/m^2,均超过了1991年调查结果,这可能与近年来对胶州湾生物资源实施有效保护有关。胶州湾甲壳动物的数量分布与温度关系不明显,但盐度和初级生产力对其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76.
结构面聚类是进行岩体稳定性评价的重要步骤。常用聚类方法多以产状作为分组依据,忽略了结构面物理特性指标对岩体稳定性的影响。针对分组依据单一化的不足,综合考虑结构面倾向、倾角、迹长、张开度、填充状态和粗糙度的影响,提出一种基于学生分布随机邻近嵌入(student-distributed stochastic neighbor embedding,简称t-SNE)的多参数岩体结构面分步聚类方法。首先,利用t-SNE算法对除产状外的结构面特征进行数据降维;进而利用模拟退火算法搜索K-means算法的全局最优初始值,并采用分步聚类思想完成聚类。研究表明:所提方法有效地解决了高维空间样本稀疏的问题,同时保留了数据的局部结构与全局结构。新方法相比于传统方法能对空间分布相似区内结构面的物理特性进行精确划分,分组精度更高,且在避免复杂权重值计算的条件下,能有效区分产状与物理特性参数对岩体稳定性的影响差异。最后,将所提方法应用于中国新疆某露天矿坡结构面实测数据分析中,所得分组结果合理可靠,进一步证明该方法在实际工程中的有效性。研究方法可为多参数岩体结构面的分步聚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7.
李新正 《海洋科学》2000,24(8):55-55
长额虾总科隶属甲壳动物十足目真虾类 ,全为海生,世界性分布。有些种生活于几百米的深海,过去对它们的研究不多。随着科技与航海业的快速进步与发展,人们对这类虾的认识也愈来愈深入,其种类、区系与动物地理学等方面的特点正逐渐为研究者所揭示。也由于其在经济上和系统学的重要意义而吸引了许多系统学和水产工作者的注意和研究。目前已知22属,200种以上,而且种数在近年迅速增加,印度 -西太平洋这一重要长额虾类分布区域的研究也在逐步展开。我国周边国家或地区大多已有一定的研究基础。日本从60年代开始至今已发现了一批属种…  相似文献   
78.
通过对南海采集的沉积物进行分析,发现一新种奇足威伦狭腹猛水蚤,这也是首次在中国海报道威伦狭腹猛水蚤属。新种奇足威伦狭腹猛水蚤与同属其它种的主要区别特征是:身体表面除尾节有小刺外,其余各节表面均光滑;第四胸足外肢第三节内侧具两根刚毛;雌性第五胸足內肢具4根刚毛和刺,外肢顶端具一根尖刺,尾叉长约为宽的六倍。  相似文献   
79.
山东长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生态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2015年11月(秋季)、2016年2月(冬季)、2016年6月(春季)、2016年9月(夏季)大潮期间对山东长岛列岛中南长山岛和北长山岛的3个不同底质类型的潮间带采样点进行了系统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研究了其数量特征和季节变化,包括群落种类组成、密度和生物量、优势种、物种多样性等,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隶属7个门,共81种。其中环节动物门多毛类动物25种,软体动物门25种,节肢动物门22种,棘皮动物门6种,其他类群共3种(包括纽虫、腔肠动物和鱼类各1种)。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平均密度为118.97 ind./m~2,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占据了研究区域底栖群落的密度主要成分,两者分别占比为39.58%和36.68%。各采样点平均密度为北长山岛(BCS)(141.17 ind./m~2)避险角(NCS1)(122.33ind./m~2)明珠广场东(NCS2)(93.42ind./m~2);各采样点平均生物量为128.03g/m~2,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占据了研究区域底栖群落的生物量主要成分,两者分别占比为58.56%和35.32%。平均生物量北长山岛(BCS)(234.95g/m~2)避险角(NCS1)(99.99g/m~2)明珠广场东(NCS2)(49.13g/m~2)。从季节来看,各站点的物种数、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季节变化的规律性不明显,总体为秋、春季较多,夏、冬季较少。3个站点物种多样性指数(H′)、丰富度指数(D)和均匀度指数(J′)平均值分别为2.30、1.99和0.79,各潮区中,均为中潮带低潮带高潮带,各季节变化不明显。优势种受底质类型和季节变化的影响明显,没有在各站点和季节均为优势种的种类,主要的优势种有平背蜞(Gaetice depressus)、绒螯近方蟹(Hemigrapsus penicillatus)、短滨螺(Littorina brevicula)等。与以往历史资料相比,长岛潮间带生物出现了一定变化,种类和数量减少,与烟台近岸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差别很大。  相似文献   
80.
The mantis shrimp O ratosquilla oratoria is an ecologically and economically important species in the Western Pacific. In present study, the population genetic structure of O ratosquilla oratoria from the Yellow Sea and East China Sea was examined with mitochondrial DNA control region sequences. In total, 394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18 locations and 102 haplotypes were obtained. For the Yellow Sea, the overall nucleotide diversity and haplotype diversity were 0.006 9 and 0.946 8, respectively; while across all the East China Sea locations, the overall nucleotide diversity and haplotype diversity were 0.027 94 and 0.979 0,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of AMOVA and pairwise F_(ST)(0.145 2, P 0.001) revealed moderate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the Yellow Sea and East China Sea populations of O. oratoria. However, neither the neighbor-joining tree nor haplotype network showed clades with geographic pattern, which indicated considerable gene flow was existed between the Yellow Sea and East China Sea, and supporting the high larval dispersal ability in this species. Mismatch distribution analysis and neutrality tests suggested that O. oratoria has undergone population expansion event, and the Pleistocene glacial cycles might have an impact on the historical demography of O. oratoria. The genetic information obtained in this study can provide useful information for sustainable improvements for capture fisheries management strateg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