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15篇
地球科学   15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针对基于CGCS2000建立独立坐标系与原城市独立坐标系坐标相差较大,需将原有测绘成果转换到新坐标系下,由于庞大工作量让业界难以承受,成为CGCS2000在城市推广的瓶颈问题。提出一种基于CGCS2000建立城市独立坐标系方法,使新旧坐标系坐标差较小,能够满足地形图允许误差,使大部分地形图无需转换,直接在新坐标系下使用。通过实例分析,对提出方法进行正确性和可行性验证,结果表明:基本上解决了上述瓶颈问题。  相似文献   
82.
评估了耦合气候系统模式FGOALS海洋同化试验对西北太平洋夏季降水和SST相关关系的模拟技巧,并对比了相应的观测海温强迫试验(AMIP)和历史气候模拟试验结果。结果显示,FGOALS海洋同化试验对亚洲季风区大部分海域夏季SST年际变化有较高的模拟技巧,但其对菲律宾以东海域模拟技巧较低。在西北太平洋夏季降水-SST相关关系方面,同化试验部分地再现了南海和菲律宾以东海域降水超前SST变化1个月和同时二者的负相关关系,优于AMIP试验但逊于自由耦合模拟试验。同化试验对SST倾向-降水相关关系的模拟技巧亦介于AMIP试验和自由耦合试验之间。观测中,西北太平洋夏季降水与环流异常受日界线附近和赤道东印度洋海洋大陆地区海温异常的遥强迫,并通过改变到达海表的净短波辐射通量影响局地SST异常,导致局地海温-降水和局地海温倾向-降水的负相关关系。在AMIP试验中,遥强迫导致的西北太平洋地区环流异常较之观测偏弱,由于缺少局地海气耦合过程,在西北太平洋多数地区表现为海温对大气的强迫作用,即SST-降水正相关关系。FGOALS同化试验和自由耦合试验考虑了局地海气耦合过程,虽然低估了遥强迫对西北太平洋地区夏季环流异常的影响,依然部分模拟出局地降水-SST负相关关系但较之观测偏弱。同时,自由耦合试验高估了西北太平洋20°N以南地区海温异常对大气环流异常的强迫,使得其对中国南海和日本岛以南海域SST-降水负相关关系的模拟稍优于同化试验。  相似文献   
83.
东亚夏季风对于我国东部气候具有重要影响,呈现出多种时间尺度的变化特征。在理解东亚夏季风过去和当前的变化机理、预测和预估其未来变化等方面,气候系统模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当前的气候模式在东亚夏季风的模拟上尚存在诸多不足,这使得其模拟结果存在不确定性,既制约了我们对过去和当前季风变化机理的准确理解,又降低了未来预测预估结果的可信度。关于造成季风模拟偏差的原因,既涉及模式本身的性能问题,又与模拟系统的构建、强迫资料的误差、乃至我们当前对季风变化规律自身的认知水平有关。本文以时间尺度为序,从气候态、日变化、年际变率、年代际变率、长期气候变化和未来预估等季风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角度,本着总结成绩、归纳问题、寻找机遇、面对挑战的目的,从七个方面系统总结了当前气候模式的水平,归纳了其主要偏差特征,讨论了影响模式性能的可能因素。内容涉及模式分辨率和地形效应、对流和云辐射效应的作用、与季风相关的热带海气相互作用关键过程、内部变率(太平洋年代际振荡)、自然变率(太阳辐照度变化和火山气溶胶强迫)和人为辐射强迫(人为温室气体和气溶胶排放)对季风变化的不同影响、热力和动力过程及气候敏感度对季风环流(副高)和降水预估不确定性的影响等。最后从优化参数、实现场地观测和过程模拟的协同、发展高分辨和对流解析模式等角度,讨论了提升东亚夏季风模拟能力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84.
周路  李东  吴勇  钟斐艳  任本兵  李飞  张欣吉 《岩石学报》2017,33(4):1189-1203
井下钻探结果和地震资料表明四川盆地北部上二叠统长兴组生物礁发育,通过对典型井长兴组岩性与电性资料的分析,明确了生物礁的岩性与储层发育特征。根据井下生物礁及围岩岩性与电性资料并结合过井地震剖面反射波的几何特征,建立台地边缘生物礁的地震正演数值模型,通过对比生物礁模型地震正演记录与实际生物礁地震剖面,建立针对研究区台地边缘生物礁的地震响应特征模式。依据生物礁的地震响应特征对该地区连片二、三维地震测线开展地震相分析,通过已有钻井地震相与沉积相对应关系分析,指出了长兴组生物礁在该地区的分布规律。四川北部地区地震相与沉积相带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存在环台棚-海盆相的台地前缘斜坡-台地边缘生物礁相-开阔台地相沉积体系,地震剖面上生物礁的外部形态呈丘状或透镜状,内部为杂乱反射特征;礁盖白云岩具有亮点反射特征,生物礁底界面出现上凸或者下凹反射现象,生物礁的上部地层具有披覆反射结构,四川盆地北部地区长兴组台地边缘生物礁相在台棚-海盆相东、西两侧沿北西向呈条带状展布,分布面积大于2000km~2,生物礁气藏勘探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85.
CT技术具有无损、三维并可与计算机应用模拟相结合等特点,使其在储层地质研究中作用独特。本文从CT技术特点入手,总结分析其在储层地质研究中的应用发展历程:储层岩石组构识别、储层表征、微观流体输运过程的在线监测及剩余油分布研究等。随着高分辨率工业CT及数字岩心技术的发展,CT扫描三维数据体与数字岩心相结合,不仅可以提取岩石物理属性参数,如储层岩石的孔渗、地层因子、弹性模量、横纵波分析等,建立三维孔喉网络模型,还可以直接对复杂的孔喉系统进行定量化的结构表征和微渗流数值模拟。最后,本文作出展望,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提高和油气勘探需求的增长,其应用会越来精细,越来越广泛。  相似文献   
86.
为了解决水污染在线监测监控平台搭建过程中的异构数据集成和共享问题,本文探讨了以XML和中间件技术集成多源异构数据库的框架,重点分析了数据转换、中间件和XML封装3个方面,实现用户对多源异构数据库的数据访问和共享,为下一步平台的建设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87.
基于CGCS2000建立城市相对独立坐标系统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春喜  李东 《测绘通报》2012,(10):5-7,15
为了与地心坐标系保持相对一致,更好地利用地心测绘成果,提出基于CGCS2000建立城市相对独立坐标系方法,对于旧独立坐标系成果向新独立坐标系统转换,给出具体方法与实用模型。针对超长区域城市,提出建立多个投影带坐标系的方法,最后通过实例建立某城市相对独立坐标系,并对其进行长度变形分析。  相似文献   
88.
山地休闲度假旅游在我国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山地不仅适宜观光、休闲、度假和疗养,还便于开展丰富的休闲类运动和娱乐项目。通过采用特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从气候舒适度、度假旅游资源、度假环境条件和区域发展条件4个方面构建山地休闲度假旅游适宜性评价体系,并以伊犁地区为案例进行实证研究,结论如下:(1)准则层的4项指标按照权重从大到小排序为气候适宜度、度假环境条件、度假资源条件和区域发展条件。(2)伊犁地区休闲度假旅游适宜度得分为4.016 6,属于"非常适宜"级别。研究揭示了影响山地休闲度假旅游适宜性的因素及相应的权重,研究结论不仅为山地休闲度假旅游适宜性评价提供新的方法与思路,也为山地休闲度假旅游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9.
人工鱼礁研究现状及未来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东  侯西勇  唐诚  张华 《海洋科学》2019,43(4):81-87
人工鱼礁是建设海洋牧场的重要技术手段,鱼礁投放后有助于改善沿海渔业生态环境、保护增殖渔业资源。近几十年,随着人工鱼礁建设事业规模的不断壮大,各国专家学者对人工鱼礁进行了多方面研究。作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鱼礁材料、结构设计、流场效应和数值模拟、鱼礁监测技术、管理体制、生态效益调查评估、经济价值评价等多个角度,对人工鱼礁的研究现状进行详细论述,最后从物理稳定性、监测管理、价值评估等3个方面提出人工鱼礁未来研究与发展的方向,以期为中国大规模人工鱼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0.
江峻毅  尹潇  李东  马超 《测绘工程》2021,30(1):14-19
针对接收机天线相位中心与天线参考点ARP不一致引起的测量误差,从距离域和位置域分析其对定位精度的影响.同时,顾及IGS未提供接收机端Galileo天线相位中心改正,采用GPS的天线相位中心改正近似替代,并进行精密单点定位和静态相对定位.结果表明,天线相位中心偏差引起测距的误差可达1 dm,应当改正;采用近似PCO与PCV改正后,PPP垂向偏差由dm-cm级提高到mm级,不同接收机天线相对定位的垂向偏差由cm级提高到mm级,近似替代策略可明显改善Galileo精密定位的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