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地球科学   34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植酸对牙鲆生长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鱼粉为主要蛋白源,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不同含量的植酸纳使植酸水平分别达到0.04%(对照组)、0.21%、0.44%和0.81%,研究不同含量植酸对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2.58 g±0.01 g)摄食、生长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实验在室内循环水养殖系统中进行,为期10周.结果表明,植酸处理组牙鲆摄食率(2.4%、2.5%和2.4%)显著高于对照组(2.1%)(P<0.05),但植酸处理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植酸处理组(59.47、61.27和64.82 U/mg蛋白)胃蛋白酶比活力显著低于对照组(79.34 U/mg蛋白),但植酸处理组之间差异不显著.各处理组之间牙鲆肝脏、肠和胃中淀粉酶比活力及肝脏和肠中蛋白酶比活力均无显著差异.随着饲料中植酸含量的增加,干物质和蛋白质表观消化率显著下降.同时,牙鲆特定生长率、饲料转化率、蛋白质效率和净蛋白质利用率随着饲料中植酸含量的升高均呈下降趋势,其中各处理组之间牙鲆特定生长率无显著差异,而植酸处理组饲料转化率(74.0%、73.7%和69.2%)则显著低于对照组(84.0%),0.81%植酸处理组蛋白质效率(1.37)和净蛋白质利用率(25.0%)显著低于对照组(1.64和30.6%).本实验结果表明,随着饲料中植酸含量的增加,牙鲆生长性能和胃蛋白酶比活力呈下降趋势.植酸对牙鲆生长的抑制作用将随着其含量的升高或实验周期的延长突现出来.  相似文献   
22.
中国对虾体内1株益生菌的筛选与初步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对虾专用益生菌制剂的研制与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基础数据,研究了从白斑病毒(WSSV) 耐过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肠道中分离的1株海洋细菌B12的益生特性和安全性,并结合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DNA序列分析对菌株B12进行了分类鉴定.结果表明:菌株B12能抑制对虾致病性哈维氏弧菌 (Vibrio harveyi)和副溶血弧菌(V. parahaemolyticus)的生长,不分泌溶血素.对β-内酰胺类、头孢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抗生素均敏感;对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抗生素均耐药;对糖肽类抗生素中度敏感.毒性试验表明菌株B12对中国对虾幼体没有明显毒副作用.该菌为革兰氏阴性可动杆菌,鞭毛极生,菌体大小为(0.5~0.6)×(1.1~1.2) μm,接触酶、氧化酶阳性,葡萄糖发酵产酸,能还原硝酸盐,产淀粉酶,不产明胶酶,不能利用丙二酸.16S rDNA的部分序列分析显示菌株B12与嗜盐单胞菌(Halomonas sp.)SB J85具有98.15%的相似性.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DNA序列分析证实B12为嗜盐单胞菌属(Halomonas sp.).  相似文献   
23.
24.
1α,2 5-双羟维生素 D3 [1 α,2 5(OH) 2 D3 ]作用于靶细胞后产生 2种不同的信号传导系统 :基因效应和非基因效应。前者是指 1α,2 5(OH) 2 D3 与维生素 D核受体 (n VDR)结合 ,n VDR再与视黄酸 X受体 (RXR)发生异二聚化反应 ,在转录因子 (TF)的作用下 ,促使靶基因转录。后者是指 1 α,2 5(OH) 2 D3 与维生素 D膜受体 (m VDR)结合 ,随之引发一系列信号传导 ,促使细胞膜上的 Ca2 -通道迅速打开。探讨 1α,2 5(OH) 2 D3 的作用机制有利于开发治疗维生素 D内分泌系统疾病的新药。本文就目前有关 1 α,2 5(OH) 2 D3 作用于靶细胞的机制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5.
对威海、舟山、福州、厦门、北海 5个沿海野生群体的中国花鲈的肌肉进行了营养成分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它们都富含蛋白质 ,且必需的氨基酸种类齐全 ,配比合理 ;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和微量元素 ;蛋白质、氨基酸含量具有由北向南逐渐升高的趋势 ,总脂质含量反之 ;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也由北向南逐渐升高的趋势 ,南方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于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 ,北方则反之。  相似文献   
26.
地下水中络合物的计算机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文兵 《世界地质》1998,17(3):79-82
络合物广泛存在地下水中,研究地下水化学成分形成特征,水岩相互作用以及水中各组分浓度变化迁移规律时,必须考虑水中络合物影响,依据化学平衡原理和化学热力学,建立起一般地下水中络合物的化学模型,利用计算机模拟求各个组分和络合物的浓度,使用本方法对大同麻峪口地区水样进行了计算,取得了满意结果。  相似文献   
27.
结合多个清淤测绘项目的实施,探讨了测量过程中通过提高平面定位、水深测量和水位观测三个方面的测量精度,特别是通过水深测量过程控制来提高测深精度。总结了项目实例中采用的技术方案、实施方案、内业处理和数据分析等技术,为我国测量人员在类似测绘项目中的实施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28.
以初始体重为(10.57g±0.43g)的大黄鱼幼鱼为研究对象,用豆粕分别替代0%、35%、40%、45%的鱼粉来配制4种等氮(蛋白含量为46%)等脂(总脂肪为13%)的实验饲料,分别编号为FM,PP35,PP40和PP45。其中,在PP35、PP40和PP45组均添加肽聚糖、胆固醇、植酸酶、晶体氨基酸和复合益生菌,并以FM组和鲜鱼浆(FTF)组作为对照,在海水浮式网箱中进行为期60d的摄食生长实验,探讨不同豆粕替代水平对大黄鱼幼鱼生长、消化酶活性和消化道组织学的影响。结果表明,豆粕替代水平对大黄鱼幼鱼的生长和存活没有显著影响(P>0.05)。肠道胰蛋白酶的活性随着豆粕替代水平的升高而显著降低(P<0.05),FM组的胰蛋白酶活性最高,而FTF组的最低。肠道脂肪酶活性随着豆粕替代水平的升高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FTF组脂肪酶活性最低。肠道淀粉酶活性随着豆粕替代水平的增高同样呈现降低趋势,但无显著差异(P>0.05)。高豆粕替代水平(PP40和PP45组)对肝脏组织和肠道组织结构有破坏作用,PP45组实验鱼肝脏空泡化现象严重,肠壁明显变薄,小肠绒毛受到严重机械性损伤。实验证明,在大黄鱼幼鱼饲料中可以使用豆粕来替代35%的鱼粉既不影响大黄鱼的生长和存活,也不影响其肠道、肝脏的组织结构。  相似文献   
29.
在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基础饲料中添加0、10、50、150、450和1 500 mg/kg的维生素C(维生素C多聚磷酸酯形式),制成6种实验饲料,分别对初始体质量为(4.21士0.02)g(实验Ⅰ)、(116.93±0.91)g(实验Ⅱ)2个规格各6组半滑舌鳎进行10周的摄食生长试验.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分别60尾(实验Ⅰ)、18尾(实验Ⅱ),研究饲料中维生素C对半滑舌鳎幼鱼存活、生长和组织中抗坏血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验Ⅰ中,半滑舌鳎的存活率、增重率、特定增长率和饲料转化率随着饲料中维生素C添加量增加,有上升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肝脏、肾脏、肌肉中抗坏血酸含量均随饲料中维生素C添加量增加而显著上升(P<0.05);实验Ⅱ中,半滑舌鳎的存活率、饲料转化率随饲料中维生素C添加量增加有上升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不受饲料中维生素C显著影响(P>0.05).当饲料中维生素C添加量超过50 mg/kg时,随添加量增加肝脏、肾脏、肌肉中抗坏血酸含量均显著上升并高于对照组(P<0.05).以上结果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半滑舌鳎幼鱼基础饲料中无需添加额外的维生素C即可满足幼鱼正常生长发育的需要.  相似文献   
30.
通过两种不同方法的比测,结合实际工作情况,探讨RTK技术应用在高程测量中,特别是在点校正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并且提出了一些合理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